在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或许,这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歌。
或许,这是世界上最具有张力的诗歌。
数年前,诗人北岛曾在一次诗歌朗诵会朗读并在以后广为流传,整首诗只有一个字:网!
关于这首诗,有很多人做了诠释,这一首算是最著名的:
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一张网,
地上纵横的道路是一张网,
爱情和家庭是一张网。
人情和权力是一张网,
新闻和舆论是一张网,
法律和道德是一张网,
总而言之,文明世界就是一张网。
而这一切,更像是对电信网的一种印证。
关于“电信网”,国际电联的定义是:为保证使用有线电、无线电、光或其他电磁系统的通信的多个电信系统互联的体系就是电信网。45万平方公里的陇原,已通过这张网,成为“数字地球”的一个村庄,一个不再“遥远”和“偏僻”的村庄。
就像火车离不开铁轨、汽车离不开公路一样,一个高效、可靠、多功能的电信传输网络,就是电信事业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的“桥”与“路”。在甘肃这块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通路的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使甘肃电信形成了“三维”立体化的通信传输网络。如果我们把电信的光缆在中国西部,在甘肃,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出来,会发现一条龙的骨架——这条龙飞舞着,盘旋着,充满了动感,仿佛要托着甘肃这块版图飞起来。
一百多年前,传输电话信号的线路采用的是14号镀锌铁线。“刮风绞线,下雨漏电”,护线员非常头疼,所承载的话路又很少,人们热切盼望一种新型传输技术解决传输瓶颈问题。
1977年,光纤的出现使人们惊奇地看到,在两根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纤维丝上,竟然能同时开通8000路电话!早期的“摇把子”电话
1989年12月,兰州一武威省内首条直埋光缆建成开通之后,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八纵八横”光缆建设项目投产,光缆数字传输快步走入我们的视野。
1994年9月10日,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西兰乌光缆干线竣工建成。这条光缆位于欧亚大陆桥中国境内的西段,全长3130公里,贯穿陕、甘、宁、新四省区的39个城市,是西北地区的信息神经中枢。西兰乌光缆是国内第一条全程采用30芯光缆的大容量数字通信干线,能向社会提供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的新的通信传输手段,可以满足长途电话、数据通信、图像通信以及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业务的需要。
1997年3月,京呼银兰光缆通信干线工程全面竣工。这项工程的建成,沟通了北京、张家口、集宁、呼和浩特、包头、石嘴山、银川、兰州等城市,缓解了这一带通信紧张状况,京呼银兰光缆在兰州与西兰乌光缆汇合衔接,构成了西北电路进京的迂回路由,大大提高了我国骨干通信网的安全性、可靠性。
1997年9月25日,第二出疆光缆工程安西——阿克塞段竣工投产,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面实现电信传输数字化。
1999年5月,兰州一西宁一拉萨光缆通信干线工程竣工投产。兰西拉光缆通信干线是纵贯我国西北至西南的一条通信大动脉,是沟通内地与**自治区的纽带,也是国家公众通信网的第一条进藏干线光缆。至此,全国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圆满建成。
1995年8月,兰州通信卫星地球站在安宁建成开通,为我省又增添了一种新的长途传输手段,并与光缆、微波等组成现代化的立体通信网。
在抓好国家一级光缆干线建设的同时,甘肃电信加紧了省内干线传输网的建设,以兰州为中心,新建了数个省内的环形长途电信传输网。与城市电信建设齐头并进,全省电信加快了乡镇和城市光缆接入网的建设,80%的乡镇和56%的行政村通达光缆,初步建成了一个技术先进、覆盖全省城乡的电信通信网。
一个安全、可靠、大容量、多业务、连接全省各地的基础光缆通信网已在陇原大地上织就:兰西、西兰乌、京呼银兰、兰西拉、兰成、第二出疆干线光缆等一级干线光缆纵贯全省东、西、西南、东南、北五个方向,三环一链sdh光缆骨干传输网和10个本地网的中继光缆传输网将全省14个市地州紧紧联系在一起。
甘肃电信,已真正成为西北电信网的枢纽。
细如发丝的光纤是一根丝线,14个地市州就是14颗美丽的珍珠。用这根细绳子穿起这些珠子,挂在西部的胸膛,是西部美丽的项链。如果我们把这根3万多公里的项链扯起来,在甘肃从东到西1655公里地拉,可以往返七八次!
而甘肃电信,又在瞄准下一代网络:ngn!它将把公众电话网的可扩展性与互联网的广阔覆盖和灵活性整合为一体,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采用开放、标准化体系结构,能够提供语音、视频、数据和多媒体等综合业务网络。
一位西方思想家曾说:“19世纪是火车和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21世纪就是电脑同网络的时代!”
甘肃电信,引领人们拥抱网络时代。
a!aa!aaa!
步入位于兰州市平凉路405号的甘肃电信网络管理中心,一种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机房,不断闪烁着数据和图形的大屏幕、电脑前聚精会神的人们。
“通过大屏幕,你可以对全省的网络状况有个准确的了解。不管是网络资源还是网络运行情况有着多年维护工作经验的副总经理刘春燕说。
其实,即使没有电脑,她对甘肃电信的网络也了然于胸。因为她的生活已经与电信的网络融在了一起,包括她的青春,她的梦想,她的人生。这一切从她20多岁离开南京邮电学院来到甘肃的那天就已经注定。
“网络是电信运营商经营的基础,因为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网络提供,必须建立高效的网络管理机制,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效能,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刘春燕一直在努力构建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网络。
甘肃电信运维体制改革始于1995年,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收效甚微。各地分公司维护班组分散、粗放式地进行设备维护,各自为战,各行其是,人员更替频繁,旧有的网管系统不如人意,有的分公司的网管系统甚至处于基本瘫痪状态。
管理制度和手段建设的落后,使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维护部门和协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网络资源不清,后台响应缓慢。运维工作无法适应经营服务的需要,已成为决定电信命运的一条生死线。
一定要改变现状。
刘春燕是个爱笑好动的人,但那些天,时任运维部主任的她脸上很难见到笑容。
2001年,甘肃电信开始对运维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年的全省电信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以本地网为中心的集中监控、集中管理、集中维护体制。这是今年维护体制改革的重点。年底将本地网各端局、模块局纳入中心局统一监控和管理,实现本地网的集中监控和维护,对本地网内局数据、路由数据、计费数据和互联互通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修改
2001年8月,甘肃电信在天水召开了维护现场会。对我省电信运维工作而言,这绝对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里程碑。
“维护就是服务!”这个理念一经提出,就在维护人员的心里引起了强烈震动。
这次会议上,省公司提出运维工作321思路。具体讲,就是确立面向经营服务的支撑保障体系,确立面向网络运行质量的维护作业体系,确立面向本地网集中监控维护的生产管理体系;建立网管中心和测量管理中心;转变过去偏重网元和网络的运维观念,树立面向用户,实行端到端服务的思想意识,把运维对经营服务的支撑保障作用发挥出来,体现运维的价值和效益。
维护人员的思想深处必须发生一场革命,出现质的转变。
其实,岂止是维护人员,在面临环境变化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革自己的“命”。
环境在变化,对运维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2002年,通过体制改革,流程重组,建立以网管中心为主体,以较完善的网管控制为手段的维护体系,提高网络端到端维护水平和快速响应能力,全面提高网络运行质量和效率,用3年左右时间,使我省的网络运维达到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网络。
2003年,这个要求更具体了:打造精品,使全省电信维护工作达到全国一流水平。
2003年9月19日,甘肃电信网络资源和传输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涵盖传输网、接入网、光缆网、电缆网、管道网、交换网、数据网、动力网以及时钟同步网资源的集中管理,在系统功能中实现了不同层次资源数据的关联,为运维工作人员日常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系统从全网角度监控和协调所有网元的活动,可与不同厂商的sdh、dwdm网元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在一个网管系统中实施集中、统一的维护和管理。
在系统开通剪彩仪式上,刘春燕笑了,笑的是那样甜。
这正是她心中所期望的系统。
2003年12月9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继平参加在兰州召开的中国电信本地网资源集中管理工作会,在视察了甘肃电信管线资源管理模式和传输资源管理模式改革后,对甘肃电信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工作衔接流程、前台业务支撑、工程管控以及合理有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4年,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甘肃电信本地网综合化集中维护验收中,72%本地网达到2a级水平,武威、白银、兰州本地网启动了3a达标工作。
换言之,甘肃电信本地网综合化集中维护已经开始向3a目标迈进。
而实现这个目标也是指日可待。
忠实的网络守护神
夜黑风高,雨下如注。
荒山野岭,一丝灯光。
江武、武文公路附近,印有“中国电信”标志的帐篷内灯光通明。人们似乎在平静地等待着某一时刻的到来。
时间不紧不慢,依旧一分一秒地走着。
凌晨零点,从武都机房传出的一声指令:“开始割接!”
如同战斗打响,训练有素的“战士”开始冲锋。他们行动一致、身手敏捷,剥缆、熔接、测试、封盒……
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
外面,雨越下越大;
里面,水越积越多。
抢修队员们双脚浸泡在水里,裤腿越湿越高,他们浑然不觉。夜更深,丝丝凉意阵阵侵袭过来。还是那样全神贯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光纤拿在他们手中,像捧着婴儿那样细心,轻轻地用酒精擦拭,再轻轻地插入熔接机中……
2004年7月17日、18日,省电信传输局组织8个分局16支“联动”出击,接连奋战两个晚上,对800公里兰成干线光缆省内段28个点进行了带电割接。
这在甘肃电信历史上是接续点最多、距离最长、困难最多、历时最短的一次割接。
这次割接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的暖风让公路、铁路、水利、农田等建设项目热了起来,遍及全省的光缆们却感到了阵阵寒意。
威胁!
威胁!
严重威胁!
仅2003年,全省境内国家一级电信干线光缆和省内骨干网因公路施工等外力影响障碍共13次,占全部障碍的一半。
甘肃电信传输局提出了在维护工作中“以抢修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在全省先后组建了28支光缆快速反应抢修队,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1600119”免费险情报警电话,实现了抢修队随叫随到,光缆线路障碍得到了及时处置。
为缩短障碍历时,甘肃电信传输局还建立了联合行动机制,规定只要光缆发生障碍、临近的抢修队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当然,最情非得已的要数“三盯”,这也是甘肃电信的一个无奈选择。
何谓“三盯”,即“盯紧、盯死、盯到底”。“盯紧”就是及时掌握危及线路安全的施工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标识清楚,对施工紧盯不放松。“盯死”就是对施工险段定点定位守候,严防死守,使其严格按照我方要求安全操作。“盯到底”就是24小时跟踪监护,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守护。
除了“三盯”,还有个“三同”。维护人员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同时上下班”。
虽然办法有点“笨”,但却很实用。
甘南境内舟曲至迭部光缆和公路一起沿白龙江峡谷行进,杆线紧贴悬崖峭壁,傍临飞流急湍的白龙江。地势险峻,路面狭窄,司机提心吊胆,行人望而生畏。2002年4月,公路开始扩修,到处炸石放炮,对光缆严重威胁。在长达90天的施工中,维护人员居无定所,吃无定时,生活上艰苦不说,生命还经常受到威胁,为检查杆路附近炮眼方向、**用量,维护人员不顾凌空飞石和山体滑坡的危险,在峭壁,在数十丈深的江岸边有时一天上下数十次。
200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破坏电信设施量刑有了明确规定。
这对于事关全省信息化的光缆传输网络来说,自然是个好消息。
“护线宣传”和“联合护线”也是传输局一直沿用至今的两大“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