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到地球 第414章祝融持刀去追责崇伯跳湖谢天下

作者 : 吴胜林

()第414章祝融持刀去追责

崇伯跳湖谢天下

在竖亥,大章的一再劝说之下,鲧还是决定离开水次。现在,他已经心灰意冷,去意已决,只是,希望选一个地方合适的地方。即使是这样,两位手下还心甘情愿追随前后。临行之前,鲧给自己的儿子文命即大禹,写下一封家书,全文如下:

文命吾儿:

今日的治水已完全失败,不死无以谢众生。本来我想立刻赴水而死,但大章,竖亥二人阻挡,暂缓须臾。我平生不怕死,而且我平时责任心极强,这些灾难,自问理应该死,在法当死。现在,暂缓须臾,并非当有恋生之意,亦非存有侥幸之心,所缓原因,在于没有见到你!

我研究水利数十年,自我感觉良好,只因纸上空谈,看上去似乎都不错,一旦付诸实施,处处窒碍,终于铸成大错!

我今日以垂死之身,给你写这封信,一是父子之情,不忍不留一言,免得你将来留下遗憾。二是这次灾难,实在太大,我身子虽死,我在前面,希望你长大以后,能够为国家效力,奠此水患。你将来能够功成一分,我死后的罪责就能宽一分。你的学识,有超越我的地方,以前没有听从你的劝告,我至死悔恨,后悔不及。只希望日后做事,能虚心从善,千万不要重蹈我之覆辙。我治水几十年,并不是不知道疏导的意义,只是,河堤之内,到处是滔滔洪水,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待洪水退后本可以带着水工,进入河堤之内,但是,这些机会,均被我白白失去。而以后,须避免此类悲剧再度发生。

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早入九泉,从此,眼睁睁所盼望的只有你一人,你务必想出更好的办法,弥补以前的失误。

写完之后,鲧命令手下,将这封家书,送到太原的家中,自己则向东南方向,在泥泞的山涧下路穿行。

由于三凶不辞而别,尧帝十分诧异。“怎么搞的,治水乃当今之大事,说拽挑子就拽挑子。你这个鲧却是太不给面子了!”

于是,尧帝又派人去找到鲧,哪只鲧竟鬼迷心窍,而且口出不逊之言。尧帝听到汇报以后,闷闷不乐,此时,观兜的表文也已送达,拆开一看,竟然是大骂的内容。大致都是说尧帝宠爱女婿,将天下授之,不逆不道之语。尧帝分析道:“前日在朝,鲧与孔壬都曾发言,所说虽则不尽合理,然而没有违背君臣之道,观兜那日也在朝廷,却缄口不语,今日这样,是何道理?”

大司徒讲:“这三凶,多年以来,功业毫无,尧帝依旧弃瑕录用,他们不思帝恩,反而朋比结党,同日不别而行。这太过分了,既对抗朝廷,也攻击天子!我感到,这三人难免勾结,一起密谋,因此,帝应将之严厉定罪,如再违抗,天师鞑伐。”

尧帝正要开口,水官飞至:“洪水滔滔,漫天而来,百姓大有死伤,请帝速作定夺。”

尧帝大惊,立即察看实情,果见水势汪汪,人民纷乱,尧帝叹气道:“误用腐人,朕之过也。”

大司农,大司徒,四岳等听到,都默默惭愧,纷纷出动,进行了赈济救灾的行动。

几天忙碌之后,大家齐聚一起,会商惩处责任人之事,有人讲,尧帝实实在在是以德治国,不宜理睬。尧帝批驳道:“以德治国,是要让百姓感受到道德的温馨,不是让官员胡作非为,道德不是虚无,不是无所作为,不是善恶不分,而是要弃恶扬善,德,是行动,也是结果。”

土师皋淘讲:“以我之见,应该明正典刑,以前孔壬有罪不诛,已是大错,此次鲧之大责,不正法难以平众生之愤。”

太尉舜表示赞同,其余人面面相觑。

尧帝追问:“如何治罪?难道要等他来请罪?”

太尉舜讲:“前次召他尚且不来,此次恐未必肯来请罪,宜派人去,就地正法。”

尧帝问:“派何人去?”

太尉舜分析道:“崇伯是个大臣,曾经有功于朝廷,要追究其责任,诛戮大臣,理应郑重,必须让德高望重的大臣去,我认为,四岳比较合适。”

四岳再拜稽首,“鲧治水,前期确实取得了治水的效果,既然败绩,鲧固应死,只是,我等也有推月兑不了的责任。”

尧帝知道四岳确有为难情形,也不勉强,八元,八恺都是新进的人,资望太浅,不能够差遣,否则站在鲧的面前,他讲几句自己是黄帝的后代之类的话,或者讲自己治水的历程,都会让大家无法执法,最后想到老臣祝融,当下就派祝融的孙子前往宣召。

祝融曾经自己建立一个城市,叫祝融城,并改名苏吉利,与他的太太王搏颊一心祠灶,钻研长生之术,很长时间就不与世事交流了。大洪水,全家人以一条船避开了灾难,尧帝为他建筑室居住。此时,祝融之奉尧帝之命召他,他很快进入朝廷。

尧帝将刚才议论的事情向他说后,祝融道:“只要情真罪当,老臣义不容辞。”

听罢这话,尧帝很高兴,又说道:“我这里有宝剑一柄,是先朝的遗物,这次你去的时候,可携带而去,以壮威严,回想自己在位七十余载,从未诛戮大臣,这次确实是万不得已。”

祝融叹道:“公义私情,不能兼顾,要建立社会秩序,必须从朝廷开始,朝廷信用,乃社会信用之基石,朝廷无信,众生效渀,社会混乱,此乃无德之政也。有德之政,须赏罚分明,言而有信,众生不关注过程,只相信结果,前朝对众生欺诈多矣,以至于众生作恶,乃至洪水发生,天怨人怒,怎不灭亡?”

尧帝道:“多谢前朝大佬深明大义。”

此后,宝刀取出,祝融便不客气地接住,掂了掂,异常沉重。“此乃责任,非宝刀也。此乃秩序,非杀戮也。此乃众生之法制,非利器也。我将不辱使命。请帝放心。”

说完,祝融辞帝而行。回到家中,当下收拾行李,从吕梁山直往孟门山南,找不到鲧的踪迹,询问那些在水次的人员。

留守人员答道:“自溃堤之后,崇伯与大章、坚亥都不见了,有人说他们已投河自尽了,也有人说他们逃遁海外了,还有人说他们人都请罪了,崇伯向来待我们极严,其行踪,向来不告诉我们,他没有让我们走,我们只有在这里等,至今已经二十多天了。”

祝融根据其下属的说法,分析出来,请罪之说,可以否定,自尽之说,可能会发生,果能自尽的话,不失为负责之人,但尸首在哪里呢?自杀乃成仁成义之举,其亲信之人,必定看见,也会给他收葬,现在,四方查实,一无所闻,一定是畏罪潜逃了,但逃到哪里去了?

祝融分析道:“依我看来,鲧与孔壬、观兜,还没有达到情投意合的地步,小人之交,势力为先,有势有利,方才相合。鲧已经失去了权势,即使前往,二人也不会接受,鲧性高傲,我感到还是往东海边去寻觅,去哪里的可能性比较大。”

计划已定,就向东海边上而行,到处寻找,果然,渐渐有点踪迹。据沿途反馈的信息,感到鲧已经改变了外表的打扮,但大章的健步却暴露了蛛丝马迹,因此,已经找到了他行的线索了。

一天,祝融一行到了羽山,山上有一座土城,据当地人讲,前月有两个人来此居住,祝融问这两人是否仍在城中,土人讲:“一个常在城中,从不外出,一个善走的人,大步流星,时常下山,晚上仍旧归来。”

祝融问:“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当地人讲:“不知道,我们估计,感到就是治水的崇伯。”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他们来到山上,但看那土城,周围不过几丈,高不过一丈,里边有两座茅屋,十分简陋。走到里面一看,都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祝融十分诧异:“他们会躲在那里呢?”

大家分头各处寻找,没有丝毫影,又询问当地人,有人能说出大概。“三日前,黎明时分,我渀佛看见他们两个人一起下山,向西南而去。”

祝融道:“既然如此,我们就沿着这个方向去找吧!”

其实,当地人所讲的二人就是鲧,自从鲧到了羽山之后,为了掩盖自己的行踪,就筑城居住,但仍感到,不太安全,就派大章到帝都打听朝廷的处置方案,大章用一天的时间,就把处理结果打探得一清二楚,鲧便抱怨道:“想当初,让我自杀谢罪,岂不更好?如果等到被诛杀,就太窝囊了。”

大章安慰道:“好死不如赖活着,如果我们继续南行,到蛮荒之地,朝廷寻觅不到,就是成功。”

鲧无计可施,只得答应。于是二人秘密行动,到了劳山,来往行人很多,恐怕难以藏身,只好继续向西南行走。这天,到了榆山,山上一个天池,西岸碧鸀的树木,池水碧鸀,清澈见底。

鲧在山顶住了两天,这两天,他充满着矛盾,如果真的选择逃遁,依自己的能力,相信无人能够找到,也没有人能够战胜自己。自己躲躲藏藏,确实不是自己的性格与作为,一生坦荡,虽然有功于朝廷,但是,自己的功劳与自己的性格一样,固执,不计后果,在洪水退去的间隙,自己完全有时间清除水中沉积的厚厚泥沙,从而减缓河床的承载力。但自己把这个机会放弃了。作为一个治水专家,连这个基本常常就不具备,却在朝廷上高傲地穿行,实在有辱使命。自己不死,如何面对众生,自己的失误,已经酿成太大的损失,朝廷的声望,自己的人格,众生的生命,这些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别无选择,唯有一死。

一日,心意已决,万念俱灰的崇伯与大章到羽渊旁边闲走,趁大章不备,突然跳入水中,大章知道他的性格,是无法挽回的决定,但大章仍旧尽自己的力量喊来几个路人,将崇伯捞救起来,此时,崇伯的肚月复膨胀,气息全无,大章不禁放生大哭起来。

哭过一阵,忽然看见鲧的身上,蠕蠕而动,大章还以为鯙复活了,慌忙与众人救治,谁知动了一会儿,只是胸口动,四肢并不动。又过一会儿,突然从他的体内爬出一个焦黄的动物,仔细一看,是一只熊,大家都很吃惊,那黄熊也不害怕,慌忙地向池中窜去。正在大家诧异之时,忽见五个人跑上山来,内中一人,看见大章,就问道:“大章,崇伯现在何处?”

大章一看,是祝融一行,就用手指了一下旁边的尸体“崇伯在此,已经死了。”

然后,大章就将字九仞之城崩溃后一直到此的情形,详述一遍,听到黄熊之事,不大相信,待到天池中一看,只见那黄熊在水中游泳自得,忽而昂首凝视,忽而掉转身躯,直沉渊底,大家愈加相信那是鲧的精灵所化。

祝融看到鲧已经死了,就让人用上等之棺,将鲧尸尸首入殓,择地安葬,自己一行回去复命了。

后来,在舜的推荐之下,希望用鲧的儿子来治理洪水,舜讲道:“鲧的儿子文命,对于治水,在其父亲影响下,有很深入的研究,鲧当时没有接受他的观点,以至于失败,假如让文命来治水,必有成效,如无成效,舜甘领命。”

尧帝问:“杀其父而用其子,他肯来吗?”

舜回答道:“杀其父乃公事,不是私怨,文命是个贤人,必定深明公私制辨,不至于误会的,如果他能够之水成功,正好可以弥补其父的罪责,这应该是他乐于从事的。”

尧帝就派人找到文命,把治水的事情相托,文命欣然从命。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人类到地球最新章节 | 人类到地球全文阅读 | 人类到地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