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出了饭店,按照邱成峰事先打听好的路线,又向东往回走,但他们这次并没有再过芦苇河木桥,而是抄近路从木桥南侧的冰面上过了芦苇河,又互相帮衬着从护坡爬上了芦苇河的东岸,然后沿着岸边的公路向南走去。
离芦溪镇越来越远,拐过一个山脚后便全然不见了人迹。
在渺无人烟的山野里,在风雪弥漫的白茫茫的天地之间,三个行人如同三只蝼蚁在慢慢的爬行。
风一阵一阵的刮着,越刮越大。由于受山势的影响,在山谷中风向是不定的,雪花被风裹挟着,斜射向地面,又被后一阵风卷了起来,靠近地面的雪就这样不停的翻滚着,飘散在空中雪花的密度要比实际的降雪大好几倍。三个人都戴着口罩,虽然大部分脸都被口罩遮盖着,但雪花打在暴露的部位仍然很疼,呼出的热气又在睫毛上凝成了霜,眼睛几乎都睁不开了,只能看见眼前八、九米远的路,再远处就什么都看不清了,一切都是模糊的,只能模索着前行。
三个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都从没见过如此大的风雪,从没走过如此崎岖的山路。完全被积雪覆盖着的蜿蜒的盘山道,宛如一条白色的巨蟒随山就势蜷曲着。
为了少走冤枉路,他们尽量不沿着盘山道走,多数时候是在抄近道走小路。上山时,在山势不太险峻的地方,他们就直接从较低的一盘攀爬到较高的一盘。虽说有“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喘”的说法,但那只是对日朗风轻的天气而言,对于风雪弥漫的天气来说就不适用了,在这样的天气里赶路,为克服风雪的阻碍,人是要消耗很多体力去做无用功的,而所做无用功的多少又与行走的时间成正比,与行走路线的长度成正比,所以这时候抄近路走所谓的“一步喘”,就会比走“十步远”少做许多无用功,进而减少了无谓的体力消耗。
在下山时,效果就更加明显了,从盘山道的上一盘到下一盘,有时可能只是几次跳跃,有时则仅仅是坐一次“滑梯”,当然这会增加摔跤的危险,但此时厚厚的积雪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所以,三个人虽然都摔过跤,却都没有受伤。
作为女生,高洁的体力相对要差一些,总是落在后面,赵炎也有些自顾不暇,邱成峰便不时的回身关照他们一下。高洁拄着木棍,艰难的、一步一步的交替的移动着双腿,刚刚从积雪中拔出一只脚,脚窝便很快被落雪填平了,她的睫毛上,口罩上,棉军帽的边缘上都挂满了霜,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她是个女孩子,倒更像是一位白、白眉、白髯的老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历,邱成峰都无法相信,一个部队高级干部家里的“千金小姐”,竟能顶风冒雪,行走攀爬在这深山峡谷之中。
在攀爬一个陡坡的时候,高洁一脚踩空,扑倒后又滑了下去。已经爬上坡了的邱成峰想下去拉她,她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下来。他们都知道,虽然只是一个两、三米高的陡坡,但是一下一上,就要耗费很多的体力。
高洁自己捡起已从手中滑落的木棍,拄着棍子站了起来,爬陡坡时木棍是借不上力的。邱成峰将自己腰上的绳子解了下来,把挎在脖子上的手闷子也摘了下来,将它们系在一起,然后蹲将绳子的一头扔给了高洁。
“你先把木棍扔上来,然后拽住绳子,我把你拉上来。”
高洁将棍子扔了上来,然后拽住了绳子,赵炎在下面推,邱成峰在上面拽,高洁爬上了陡坡。
“摔伤了没有?”邱成峰扶起了高洁。“
“没关系,只当打了一次滑梯。”
面对如此刚强的高洁,邱成峰想起了《红旗飘飘》里的《老山界》、《翻过夹金山》,又想起了《长征组歌》中的词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战士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他想把歌词唱出来,用红军的长征精神来鼓励高洁,也鼓励自己,但随即他又打消了这个想法。
“真可笑,从头到脚一身棉装、又刚刚吃饱喝足的三个年轻人,只不过冒着点风雪走了区区几十里山路,就和长征相比,真是太幼稚了!况且高洁现在心中想的多半不会是红军长征中遇到的雪山、草地,而是病床上的父亲。”
想到这里,他便平和的说道:“没摔伤就好,刚才山脚下道班的人说,翻过两道岗以后就都是下坡和平坦的公路了,现在第二道岗我们已经上来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就是好走些了,少说也还有七、八里路。”刚刚爬上来的赵炎摘下口罩,大大的喘了几口气说。
“七、八十里路我们都走过来了,七、八里路怎么也挺过去了!高洁,你怎么样?”
“你们俩没问题,我就没问题!”
天慢慢的黑了下来,雪也小了许多,站在岗岭上向西望去,远处已能看见点点的灯光,那应当就是长甸,因为只有在铁路沿线才会有如此多、如此亮的灯光。
下山时更需要的是集中精力,但与上山时比起来体力消耗的要小了,度也比上山时快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