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夺权 第十三章 益州风云(六)

作者 : 暗之光明守护

司马炎在定“祖制”的时候认为曹魏之所以国强民富却被自己轻而易举地夺得政权,原因就是当年曹丕建国时立下的“刻薄宗亲”的规矩。曹丕为了确保嫡脉子孙皇权的稳固,对所有皇室宗亲都进行了打压。皇室宗亲虽封王却无统兵权,只带有一百多个老兵,而且活动区域不得超出三十里,无诏不得进京,宗王之间不得互相往来。又害怕宗王久居一地,勾结地方,对抗中央,便频频改换宗王的封地。宗王徒有王侯之号,却没有任何力量抵挡权臣司马氏在京都的篡位步伐,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江山被司马氏夺去。

有鉴于此,司马炎便效仿当年的刘邦,大封宗王。他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司马氏宗王。此后的几年中他仍不断封王,到他死时一共封了57个同姓王,此数字后来一直保持着中国历史封王的最高纪录,包括他的叔祖、叔父、兄弟、堂兄弟、子侄等都被封王,每个宗王少则有数千兵马,多则上万,并且在自己的封郡里有极大的权力,以郡为国,自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小国家。

大庆之后,我家高高兴兴的上任去了,当然走前让我大伯当了临江乡的乡长,让马先生做了山城的县令,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是帮我招揽文人官吏,不然,将来打下天下让别人做啊。我堂弟也理所当然的当了主簿。高兴地这小子找不到北。

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实际上是我在当总指挥,终于如鱼得水。咸宁元年十月,将今年的税收交后,父亲和先生就带着两份礼物上路了,一份给别驾孙秀的八千两,一份给成都王司马囧的三万两,又是大大的出血一回。

现在是应该考虑朝堂上的事了,现在朝堂分为两派,一派以贾充为首,荀勖、冯附之的外戚势力,一派以齐王司马攸为首,侍中、太子太傅任恺,庾纯等人依附的亲王派。现在两派的情况是武帝非常信任亲弟弟齐王司马攸,所以贾充暂时处于下风,但我知道齐王身患疾病,活不长,而且权势太大,终会招武帝记恨的,所以,选择后台就得选贾家。

有句话说的好,站队要趁早,现在就派一路锦衣卫去洛阳打点,每次也不要多,只要让贾家知道在益州有这么一号人记挂着就行了。

一个月后,父亲回来了,虽说没见到成都王,但是银子收了也就放心了。

现在是该大肆的捞钱了,身上只剩下不到两千两,第一就是将临江乡的盐场扩大十倍,就需要3000人,每天就能出盐八万石,折银一万六千两,一年就能有十万两,为了扩大销路,让白虎帮,玄武帮,大王帮,他们动起来,争取统一将盐覆盖宁州,广州,荆州,梁州以及益州全境,这样能销售出去了。

当然,为了提高他们的作战能力,也让他们装备了少量的兵器。一方只提供200件共600件兵器。

我的锦衣卫已有500人,基本上覆盖了益州全境,为了迅速传递信息,我在泰始五年就派人到塞外去或请或强训练飞鸽的人,回来帮我训练情报司,经过三年的尝试和训练,现在我只需要三天就知道在益州发生的事情。为此,奖赏了锦衣卫请报司的待遇,让我每月要多花费几千两,不过多值得。

为了掌管宜阳郡,我的第一把刀就是示威,凡是没有送礼的和礼物少的统统免职,不过杨县令一看形势不妙主动辞职,让我很没有成就感。看在小伙伴张小春的面上我就算了,索性让这小子当了郎县的主簿,等有机会再让他做县令,这小子够机灵,就是太急躁,多磨几年必成大器。

宜阳郡下面有三个上县,首县高县,其次谭阳县,再次郎县。五中县,山城县,汶山县晋源县,沈黎县,南广县,其他下县十个,主要拿下上中八个县就实质掌握了整个宜阳郡。

这次我一口气罢了五个县,只有首县是孙秀的嫡系不能动,但是我还是让情报司首领王全当了高县的主簿,郎县在张县令臣服后还让他当。其他六县一个没跑,谭阳县让我堂哥王前去,汶山由我舅舅去,盐场就交给当年的两孤儿兄弟王南当主事。剩下三县由锦衣卫小头领陶侃,石天,秦宣三人分别担任,他们的位子就由他们各自的副手担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王霸夺权最新章节 | 王霸夺权全文阅读 | 王霸夺权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