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为现在阻碍文化的,就是教科书有版权一事。特么对于+我只有一句话,更新速度领先其他站n倍,广告少我们中国,本来是读书很自由的;改行学校而后,订出种种法令,有了许多限制,读书就不自由了。从前无所谓版权,如今所用的教科书,概有版权,人民不能自由翻印,于是购书也不自由了。外县购置教科书很难,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书。他查学所见:有些初小教师,手写教科书,拿与学生读的;又有命大学生帮助小学生抄写的,这就是“版权”二字生出来的现象。有了这种制度存在,教育怎么能够普及?所以他提倡平民教育,首先要自编书籍,放弃版权;促进会再征集各种读物,加以审查,认为合格,即刻成木板或铅印,把著者姓名印上,予以名誉上的报酬;把所有书籍的名目,公布出来,各处要购某种,只要寄函到会,会中雇有工人代印,只取纸本,不取工资版费,如有愿翻印的,那就更好了,其刊版的用费,除募集外,并请求公家筹拨巨款;再则劝人捐资刊版,把捐者姓名,附刊版末。果能照此办去,则历年越久,存储的版片越多,各种书籍都有,就与万有不齐的程度相适应了。
他以为现行学制,处处都是束缚人的,因主张彻底改革。他认为施行教育,应该有三种方式:一是正式的学校,即现在的小学中学专科大学;二是私塾,即是现在有一般人,不愿把子弟送入学校,愿送入私塾,也应该听其自便;三是平民学校,有些人不能入学校,又不能入私塾,就设这种平民学校去容纳他们。另外再设一个考试制,立于其上,有来应考的,不管他男女老少,只看他的程度,到了某个地步,就发给他某种毕业文凭,如此办去,才可以多造就些人才。尤其现在的时代,是民众的势力,指导民众,如得其道,自然有很大的利益,如不得其道,发生出来的弊害也是无穷的。所以他希望热心救国的人,借平民教育,为指导民众的机关,使民众洞明事理,庶可为国家民族尽人民一分子的天职。
别有怀抱
他查学所到的地方,无不是尽心尽力,去帮助办学的人解决困难,或是鼓励他们热心教育;但得到的报酬,往往是被呈控,被发攻击的传单,第一大罪,就是说他讲“厚黑学”。♀由此而推演下去,便说,他既是提倡面厚心黑,他自己必首先是面厚心黑,他既是面厚心黑,更何事而不可为呢?于是由第一罪状,而第二罪状……以至于十大罪状,是不难罗织成的。
我在前面介绍的可以作宗吾一生思想中心的那篇《心理与力学》,一直到一九二七年他才肯拿出来交给成都《新四川日刊》连续发表。在以前,大家都知道他是讲“厚黑学”的,知道他是为坚决主张施行考试制度几乎被学生打死的。他虽是对世界风行的学说颇有研究,对解决社会问题颇有独见,对改革教育制度尤具苦心。即对自身担任的省视学一职,也是求着如何做到合理的地步;但是这一切一切,当时的人是不能了解他的。他们所揣想他的,必以为此人是诡计多端,否则也是一位玩世不恭者。他查学所到的地方,无不是尽心尽力,去帮助办学的人解决困难,或是鼓励他们热心教育;但得到的报酬,往往是被呈控,被发攻击的传单,第一大罪,就是说他讲“厚黑学”。由此而推演下去,便说,他既是提倡面厚心黑,他自己必首先是面厚心黑,他既是面厚心黑,更何事而不可为呢?于是由第一罪状,而第二罪状……以至于十大罪状,是不难罗织成的。大概这些可笑的情形,如今四川省府和教育厅还有案可稽吧。但自他的《心理与力学》发表以后,一般知识界的人士,就对他忽然改观了。同时在这一年中,他把历年来经研究所得写出的文字,刊印一单行本,叫做《宗吾臆谈》。臆谈者,只是他自己的一种臆说,不敢说是定理,让学术界及社会人士给他一种严厉的批评;但很少是对他不佩服,不心折,而更有若何訾议的。那本书所收入的文字,除已经差不多算是定本的《厚黑学》外,更有《我对于圣人之怀疑》、《心理与力学》、《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考试制之商榷》、《学业成绩考察查之计划》、《推广平民教育之计划》若干专论。关于前两种的要点,我已写入《厚黑教主别传》中,不再赘述。以下各篇的要点,就是我在以上各章中业已介绍了的。其中《心理与力学》和《解决社会问题之我见》,后来都加以研究扩充,刊为专书,流传于世。前者几经修正,直到他临死的前一年(一九四二年),才算成为定本。后者于修正后,改名为《社会问题之商榷》,这书他自己并不十分满意,所以在他临死的前二年,更写了一篇专论《改革政治经济之我见》,来替代此书。《考试制之商榷》后来也略加修正,附有若干文件,刊为专书流行。我们可以说,一九二七年,才是整个的李宗吾向社会人士正式揭幕的一年。
这时他已是近五十岁的人了,平日体质又不甚健康,省视学的职务,是终年奔波劳碌的,计他自一九二一年再任省视学,算来已六七年了,很可找个机会休息一下,他自问对于教育上的意见,可说是贡献的已不算少;假使全省的教育界人士,上下调协,采纳他贡献的种种方案,一齐动员起来,文盲的扫除,中小教育的发展,必是不难实现的。就是单照他在自流井试行的学业成绩考查办法,各县一齐仿行起来,也是很容易做到教育普及的。他肯出而再任省视学的目的,也无非是借着身在其位,即可以谋其政,庶乎可以把他的教育意见贡献出来,让大家由研究而至于实施。尤其主要的,他以为闭门造车,固然是不能合辙;但完全模仿欧美的办法,也未必适合于国情。因此,他也要借着这视学的职务,可以到各地去考察现行教育的实际情形,何者宜提倡,何者宜改革,何者立刻即办,何者逐渐进行,然后再按此时此地的需要,来决定教育上的实施方案。所以我在前面所列举他的种种主张,种种办法,既不中,又不西,既不守旧,又不趋新;也可以说是亦中亦西,亦旧亦新;这正可反映中国教育在过渡时期的实际需要来,因为他的主张和办法,不是由“闭门造车”得来的,也不是由模仿欧美得来的。就凭他在教育上的一些贡献,一段努力,或者说是一种功绩,也应让他略资休息了。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