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 第三章

作者 : 潘荣琨

说来也巧,那时张静江正好同孙宝琦在商讨一桩有关中国对法贸易的事情。♀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告密者被下人带进来的时候,孙宝琦显得非常不耐烦,但一听是乱党案,便也不敢怠慢。而张静江闻听是有关革命党的事,内心便紧张起来。反正公使大人也没有明示要他回避,他也就正襟危坐地听着,将事情经过一字不漏地记在了脑子里。一边暗暗思忖:如若按大清律法追究,孙中山免不了再次蒙难,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件事拖住!

待那几个告密者走后,张静江便对孙宝琦说:“公使大人,这件事在下觉得应该慎重为好。”

“咱们够慎重了!”孙宝琦头也不抬地说,“法国人的胃口不比日本人小,再慎重,咱们肯定得吃大亏。”

“不,大人,在下说的是这件事。”张静江指着对方正在埋头收拾的那批文件。

“哦?”孙宝琦抬起头来,颇有点诧异地看着张静江。

张静江定了定神,道:“在下以为,对这批文件如何处理,关系非同一般。”

“你说说看!”孙宝琦停下了手中的活,示意张静江在对面坐下。

“孙逸仙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革命领袖,”张静江注意了一下对方的脸色,斟酌着词句,“虽然这个革命是针对我们政府的,但法国乃至英美等国,除了大批民众不说,尚有不少政府人士同情和倾向孙先生革命。按这批文件论,逮捕和引渡孙逸仙均不为过,但这一来,你就成了致死孙逸仙、扼杀中国革命的罪魁祸首,成了国际唾弃的历史罪人了。”

孙宝琦认真地看了一眼张静江,拿起桌上的香烟点燃,咝咝地吸着。

孙宝琦是清末一位相当开明的官员,对于清政府的**无能,他历历在目,深为痛心,曾用良知想唤醒清政府。这年春天,他曾上书慈禧太后,要求仿效西方立宪政府,“以政务处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并要求清廷派遣亲贵大臣分赴西方各国考察政情,实行变革图强。♀但遗憾的是书沉大海,杳无音信。孙宝琦不仅思想上企求进步,顺应时代潮流,而且为人一贯随和、笃厚。在驻法使馆众公仆中,口碑甚佳。正因为这样,张静江才敢大胆陈述己见,但孙公使究竟会否采纳上述意见,却又是一个未知数了。

张静江手中攥着一把汗,静待这位公使大人对此事的发落。而孙宝琦呢?听了张静江一番陈述之后,内心也是斗争不已。法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他是清楚的。至于法国政府打的是什么算盘,却没人说得清楚。然而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现时的法国政府,对大清国的前途是完全抱蔑视和绝望态度的。更何况,在法国的军政界内,不少要人都与孙逸仙有不浅的交情,那位法国驻越南总督韬美氏公爵,就曾特别邀请孙逸仙去越南,与其共叙机宜。

孙宝琦想到了孙逸仙在国际上的声望及其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心,觉得自己的确不应做出伤害他的举动。

孙宝琦这样考虑是对的,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进一步证实了法政府对孙中山的态度。1905年10月7日,孙中山从横滨乘法国邮轮前往越南,途中在上海吴淞口停了一天。清政府接到密报,立即派员到法国领事馆,要求逮捕孙中山,当即遭到法方断然拒绝。非但如此,法方在事发次日便由时在上海的天津驻军参谋长布加少校亲赴邮轮会见孙中山,告知其此来系奉法国陆军部长的命令,转达法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同情之意,并表示法国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中国的革命。布加同孙中山在邮轮上会谈了整整八个小时,当时便决定从天津的法军参谋部抽派七名军官供孙中山调遣。后孙中山派廖仲恺前往法**营,将此事办妥。

话说回来。孙宝琦经过一番细细斟酌,最终决定将这批文件退还给孙中山。

张静江终于大松了一口气!

再说孙中山,当晚回到住所,见屋内一片狼藉,不由得大吃一惊。及至发现那批文件不翼而飞,着实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即召集有关人员,急商对策,并派人四处寻找,整整折腾了一夜,毫无所获。由于此事非同小可,孙中山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变。一时间,巴黎的革命党人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谁料次日,竟有清政府使馆差人前来瓦克拉旅馆,将文件完璧归赵。来人二话不说,将文件放下就走。孙中山诧异之余,赶紧复核,所有文件居然一页不少!

孙中山大感蹊跷,心想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文章呢?他不敢大意,布置在法革命党时刻保持警惕。可是,一直到他离开法国,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这件事,遂成了革命党中的一件疑案。虽然在后来,经多方查证,文件失窃之事系留欧学生中的汤芗铭等人所为(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仍然原谅了汤芗铭在七年前的这次错误,在组阁时准其担任政府海军部次长一职,可见孙中山对下属既往不咎的宽广胸襟),但是文件如何能够失而复得,却始终不得而知。

此刻,孙中山听罢张静江的描述,顿时哈哈大笑道:“呀呀呀,原来是你在其中巧施援手!”他再也不怀疑张静江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人杰先生,孙文热诚的革命行动!”

“那么,您答应我的要求了?”

“这个——”孙中山迟疑了一下,“捐资一事,容日后再议吧。”

“不,孙先生,”张静江笃诚地说,“天涯海角,静江我不知何日能再见孙先生。此事我早有计划,务必请孙先生依在下所行。”说着,他掏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孙中山道:“这上面有我在巴黎的地址,我必当尽其所能。孙先生需要多少,我就付多少!”

孙中山定定地看着张静江,明白在自己艰难的奋斗生涯中,又多了一名志同道合者。他终于点头同意了。

当下两人约定了电报的暗号:孙中山需要经费时,即给张静江发去含有“abcde”五个英文字母中任何一个字母的电文。a代表法郎10000元,b代表20000元,c代表30000元,d代表40000元,e代表50000元。

救人于水火,少年即显侠义;落下终身残疾,

民国政坛出现“罗斯福”式风云人物

一少年侠义

张静江辞别孙中山回到自己的二等舱,已是夜幕四合,客舱里亮起了乳白色的灯光。他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蹒跚着踱步。他已数十次乘坐过这艘法国轮船,往返巴黎、上海及东南亚各国。他每次踏上轮船,看着趾高气扬的洋人,满身媚骨的清吏,面如蒿莱的华人,心里像倒翻了五味瓶。他在一次次憎恨与同情、叹息与企盼中挨过一次次旅途。

最使他刻骨铭心的是去年春天从上海赴巴黎,刚上船不久,一位华人不慎踩了一个法国佬的脚后跟。这下可闯了大祸了,那法国佬回头恶狠狠地瞪着这位华人,华人颤抖着连连致歉,但法国佬全然不予理会,叽咕了一声,接着就给了那位华人一个巴掌。

“不许打人!”张静江用法语猛喝一声。那位法国佬用轻蔑的眼光看着张静江,狂妄地用法语说:“我再打,你又怎么样?”说着又给了那位华人一巴掌。张静江气愤地拄着拐杖走到法国佬面前,要跟他评理,法国佬讥笑了一声,顺手给张静江一拳,张静江一个趔趄,仰面倒了下去。回到巴黎,张静江气得病了五天。

可这次就完全不同了,这一次张静江的兴致特别好。一进船舱,他就一反常态地跟仆人阿根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阿根觉得好奇怪,一个劲儿地奉承张静江,说:“二先生今天格外开心,一定是喜事临门吧?”

“是的,喜事临门,喜事临门啊!”张静江说着,丝毫不掩兴奋之态,那晚饭后与孙中山先生会晤的一幕幕又浮现眼前。从中山先生的远见卓识、坚定信念和博大胸怀看,他肯定是中国的希望、民族的精灵,是一代难得的英雄豪杰。尽管拯救中国之路程是漫长的,充满着风霜雨雪、刀光剑影,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揭风斗雨,排除万难,夺取最后的胜利!

张静江信心十足,他觉得生活的意义就在这一刻变得完全不同了。只要跟定孙中山,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革命理想和憧憬,就一定能够实现。“阿根,买酒去。”他放开嗓门喊道。

阿根尽管不清楚主人为什么这么高兴,但只要主人他就高兴。他笑眯眯地走向舱外。

“等等,”张静江喊住了阿根,“不要买洋酒,买国酒。”

当晚,张静江破例地喝了三杯茅台酒。酒助兴致,直到午夜仍无睡意,他索性走到甲板上,眺望着茫茫大海,往事不时地冒出来,故乡南浔的山水草木又在眼前一一闪现。

南浔,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在苏州、杭州的中心点上。早在南宋以前,这里已是“水陆要冲之地”,又因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浔溪河蜿蜒而过,而称这一带为“浔溪”,后来,由于浔溪南岸商贾云集,又名“南林”。南宋淳佑末年(1252年)建镇时,将“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

南浔河流纵横,密如蛛网,是江南独有的“水市”。正如古诗《南浔小泊》中写道:“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民间流传着“十步一座桥”之谚。据清道光、同治和民国三本《南浔志》记载,全镇分别有七十四座大桥、一百零七座小桥,最多时总共达到一百九十五座桥。桥有石桥、木桥、竹桥;有拱桥、平桥、斜桥,各具风姿,一桥一景。最具独特风格的有清风桥、明月桥、望月桥、广惠桥、通津桥、洪济桥等八座桥,造就了“绿波三叠跨晴虹,十里桑**市阳”的江南特有风姿。每当春明景和之时,站在清风桥上极目远眺,能见升山、皮山挺拔巍峨,云蒸霞蔚;每当秋风送爽之际,漫步通津桥上,可见太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淼,别有一番韵味。南浔的秀美风景,佳丽山水,使得南浔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张静江生在南浔,长在南浔,怎能不得山水之灵气呢!

自古以来,南浔就以民间富庶著称。明万历年至清朝中叶,蚕丝业迅速发展,形成为一大产业,南浔也因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在《宋史·食货志》中称:“蚕箔山立,缫车之声连屋相闻。”从南宋开始,湖丝已出口国外,在《嘉泰吴兴志》中就有“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而南浔的辑里湖丝更驰名于海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正如《南林报国寺记》(南浔古称南林)记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1915年,辑里湖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文阅读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