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 第四章

作者 : 潘荣琨

南浔以经营蚕丝发家的客商,在清光绪年间形成了“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据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书称:“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达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三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称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张静江的老祖宗张振先乃安徽休宁(今徽州)人氏,于康熙年间迁居南浔七里村,张静江是张振先的第六代孙。张家祖先是“四象”之一,而张静江这一代人颇有才华,被誉为“张家的才子”。

张家能够成为“四象”之一,始于张静江的曾祖张维岳这一代。那时张家搬至南浔东栅,开一爿酱盐店,开始经商。维岳生有二子,长子早夭,次子名颂贤。颂贤善经营,稍积资金,遂从事丝业。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翌年,上海也辟为通商口岸,南浔辑里丝畅销外洋。张颂贤看准时机,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很快发迹,成为巨富。太平天国时期,浙江沿海动乱不定,盐官逃跑,私盐充斥。张颂贤又抓住机遇,着力于盐务,廉价购进杭州大盐商朱恒源的十万引票,其他盐商有转让引票的,亦全数收票,张家成为引商大户。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退出浙江,盐区重新设官统治,引票价格猛涨十倍,陡然间张家财富骤增。张颂贤见盐业赢利极丰,不断地扩大经销范围,除占有浙江大部分引盐权外,还占有苏州、常州、无锡、镇江、太仓等府郡的引盐权,在浙北、皖南、苏南的部分大城镇设盐公堂,统销引盐批发业务;在上海九江路大庆里设总管理处,成为盐业界巨头,一度与“红顶商人”胡雪岩齐名。

张颂贤成为江南富豪后,在南浔东吊桥外建了大住宅,又在宅后原“东墅”古园废址上建“东园”,本地人叫张家花园,也有称恒和花园(因恒和丝行而得名)的。

张颂贤生有二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兄弟分家后,张宝庆迁居南栅西街华家弄口,购进原顾丰盛大住宅,经扩建后称南恒和,立堂名懿德。张宝善仍住老宅,扩建新厦,称东恒和,立堂名尊德。

张静江的父亲张宝善,既是个秀才,又善经商,承继了父业。其母庞夫人,是南浔“四象”之一庞云蹭的闺女,性情温淑,颇有文化修养,张静江早年随母亲启蒙。张宝善生有七子:长子增熙、字弁群,次子增澄、字静江,三子增鉴、字澹如,四子增翰、字墨耕,五子增谦、字让之,六子久香,七子镜芙。张宝庆则仅有独子均衡,字石铭。♀

张静江这一辈兄弟及侄子张乃燕、娘舅庞元澄等,在民国时均颇有影响。

大哥张弁群十六岁时因眼疾科举未取,辗转医治无效,便弃举业,出国求医,考察欧美教育,接受了新思潮。1902年回国,为改造旧学,办正蒙学社。1906年4月,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仿蔡元培创办的爱国女校,在南浔创办浔溪女校,聘秋瑾任教。后与二弟张静江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开办通运公司,发展对外贸易。结识孙中山后,积极支持孙中山民主革命,是同盟会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弟张澹如是近代金融巨子。1907年他参与创办浙江兴业银行,为大股东,长期任该银行董事。同时,他又是大清银行上海分行大股东(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积极支持1916年中行上海分行的抗“停兑”斗争。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1921年在上海发起设立通易银行,任董事长。三十年代前后,他在上海、武汉等地广泛兴办贸易、银行、信托等企业,任华中营业公司、大中华公司、开元电气厂董事长,通汇信托公司常务董事,浙江兴业银行、华安银行、华业银行、上海绸业银行、东南信托公司、中一信托公司、上海信托公司、商办江南铁路公司、通运生丝贸易公司、五和精盐公司、长城唱片公司、普益经纬公司等董事。他还资助盛丕华等工商、知识界人士组织中产阶级爱国团体“中社”,并把上海威海卫路静安别墅作为“中社”会所。1939年投资开设红棉酒家,成为上海民族工商业者“星五聚餐会”的会所。张澹如也是我国围棋馆创始人之一,时有“北段南张”之称,“北段”即段祺瑞,“南张”即张澹如。

张静江的堂兄张石铭是张恒和的长子长孙,九岁时父亲得怔忡症,遂至沉绵不能治,张母贤惠能干,南恒和的一切事务全由张母一手治理,故立堂名“懿德”。张石铭勤奋好学,二十三岁中举人,除承父业外,在上海开办慎大钱庄和东南信托公司,又经营房地产、标金、股票等业务,处事稳健,是殷实的江南财主。张石铭爱好书画、石刻,与国画大师吴昌硕、篆刻家丁辅之等交谊甚笃,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发起人和赞助人,至今西泠印社还留有张石铭书写的对联和石刻。

张静江的侄子张乃燕十九岁留学欧洲,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是国民党一届中央委员、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静江担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时,张乃燕出任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叔侄俩“同在一朝,同当一职”,主政国民政府的建设事业。♀

娘舅庞元澄年长张静江仅两岁,是晚清秀才,从小向往民主,倾向反清,由张静江引荐结识孙中山,是孙中山革命的忠实追随者、同盟会上海支部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到上海,均采纳张静江的建议,一直住在庞元澄家那幢英国堡垒式的花园洋房里,由白俄保镖,安全可靠。因此,他家一度成为革命的联络点、同盟会财政部的临时办事处。宋教仁事件后,庞元澄积极组织声讨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竭力支持陈英士就任讨袁军总司令。“二次革命”失败后,庞被迫流亡日本,直到袁世凯病死后才返回上海,继续支持孙中山革命。

张静江的外祖父庞云蹭则是丝业行学徒出身,因通晓蚕丝业经营之道发家,开设了“庞怡泰丝行”,后又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红顶商人”胡雪岩,合伙同做军火生意,为左宗棠向洋商购买军火。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庞云蹭由官场朋友的牵线搭桥,通过李鸿章,得慈禧太后特赏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人、光禄大夫,也使次子庞元济得慈禧太后恩赏举人,故在南浔“四象”中被誉为“庞家的面子”之美称。庞云蹭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相当规模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直到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字号的“庞滋德”药店还矗立在南浔宝善街上……

张静江于1877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出生在浙江南浔镇宝善街的庞家豪宅里。这一天,庞夫人回娘家给母亲端八月半,因父亲在上海经营蚕丝,庞夫人见母亲孤独,便留下陪伴一宿。刚入睡不久,庞夫人就梦见自己牵着一匹白马在院子里溜达,突然,那匹马挣月兑了缰绳,直奔大门,冲出张家大院,飞跑远去。庞夫人拼命地呼喊着……庞夫人猛然醒来,始觉肚子隐痛,不一会儿,痛感骤增。庞老夫人一看,已是分娩在即了!把女儿送回婆家坐产怕时间已来不及了,恐有危险,把女儿留在娘家坐产,这是一大忌讳。按南浔人的风俗,在娘家坐产,不败东家(父亲家),就败西家(母亲家)。怎么办?真是急煞了老夫人。

女儿痛不欲生的呼叫声,迫使老夫人毅然留下女儿在娘家坐产。待接生婆气喘吁吁地赶到时,庞夫人已见红了。“好福气,好福气!”接生婆连声道喜(南浔人的说法,妇人分娩时先见红,后见白,是好福气的征兆)。

“谁晓得是娘的福,还是子的福!”老夫人自语道。

“哇”的一声叫,婴儿呱呱地落地了。

“是个少爷,恭喜,恭喜!”接生婆捧着婴儿说。

老夫人见是个男孩,脸上的愁云即刻烟消云散。

张家又添贵子,自然喜不自胜。满月那天,张家举办了隆重的满月酒,大宴宾客,连大门外要饭的乞丐也排成了一条长龙。当地传说,宴席刚开,突然闯进一位化缘的和尚,张颂贤慌忙起身,递给和尚一把大洋。

“阿弥陀佛,我不为钱而来,是为你孙而来,”和尚盯着张颂贤说,“可将你孙与老僧一见?”

张颂贤十分诧异。他闯荡江湖几十年,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什么样的怪事都遇到过,却从未见过这样奇怪的和尚。看来我张家要出蹊跷事了!张颂贤不敢往下深想,事到如今,只好让和尚来指点迷津了。

张颂贤唤庞夫人抱出小静江,刚才还是呼呼沉睡的小静江,陡然间清醒了,圆睁着两只小眼睛,盯着和尚不眨一下眼。

“吉人天相,阿弥陀佛!”和尚说罢,便拉着张颂贤到一旁,神秘兮兮地告诉张颂贤:你孙子是个大官相,可以官至三品,如果自己努力的话,可以官至二品或一品。由于祖上积德不厚,官衔突破三品后,每升一级要折寿十年。和尚还特别提醒道,你孙子与“火”犯克,尤其在十三岁以前要格外小心。

和尚说毕飘然而去。

张颂贤且喜又忧。喜的是孙子将来有大出息,能光宗耀祖;忧的是火能伤身,又能葬身。自从那天起,张家的老老少少便特别地小心火烛,连那些用人都是谨慎有加。张家的男女老少都把小静江看做是个火药筒,随时都有遇火即爆的危险。庞夫人更是不安,对此子特别小心照看,宠爱备至。张颂贤见孙子长得英俊,有些不同凡响,就为他起名增澄(按长兄“增”字辈取名),字静江(意在以水克火)。

也许是为了张静江,也许是为全部的张家子孙后代积德,张颂贤开始行善积德,他诚请同治、光绪两帝的老师翁同龢题写了一副对联: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颂贤把这副对联恭敬地贴在正厅的抱柱上,作为张家的座右铭。他经常教育子孙要关心族人,亲善乡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自己率先垂范,经常地向南浔义塾、书院、育婴堂捐款资助,经常赈济外地灾民,扶助贫困乡邻。

张静江四岁那年的中秋节,全家正准备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却不见了小静江,庞夫人急得差人四处寻找。用人阿炳刚走过东吊桥,就听见救人的呼喊声,他疾步跑到河边,见是一个孩儿在河中挣扎,阿炳纵身跳到河里托起了孩儿。他把孩儿救上岸后才发现是张家的二少爷,脸色发白,不省人事,全家人见了大惊失色。

阿炳是渔民出身,既熟悉水性,又懂得溺水的抢救常识。他估计小静江是吃了几口水,就将小静江倒拎着把肚里的水倒了出来,才抱着他跑回张家。过了一会儿,小静江慢慢苏醒过来,虽然全家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但大家却再也无心吃团圆饭,过了一个沉闷不悦的中秋节。

第二年,小静江又闯了个大祸。元宵节后,张家过年悬挂的大红灯笼都取了下来,放到储存室里,不知小静江从哪儿弄来个灯笼,藏在自己的床下。有一天晚上,他悄悄地溜到楼上房间里,从床下取出灯笼,用洋火点燃蜡烛,谁知蜡烛点燃后蜡油滴下来烫了手,小静江忙把蜡烛一甩,烧着了灯笼的纸。火苗越蹿越旺。小静江急忙下楼欲去厨房端水灭火,正巧与母亲撞个满怀。庞夫人好生奇怪,朝楼上一望,房间里有火苗蹿动,一边惊叫,一边冲上楼去,用棉被熄灭了燃烧着的灯笼。张家幸免了一次大祸,小静江却免不了一顿痛打,庞夫人也因对儿子管教不严,受到公公张颂贤的严厉责怪。

光绪九年(1883年),小静江走进了浔溪书院,塾师是著名的儒生温放先生。小静江聪明机灵,诵过即熟,老师觉得他是个神童,特别喜欢他,街坊邻里也夸他将来准能考上状元。他又特别顽劣,时常惹是生非,连老师也畏他三分。有一次,同学刘晓非不慎将一颗小石子打在他的头上,他马上捡起路边的一块石头扔过去,也正巧打在刘晓非的头上。晓非“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老师跑过来责怪他为什么用石头打人,小静江理直气壮地说:“他先打我,我必打他。他会哭,我也会哭。”说毕,便双手掩面嚎啕大哭,边哭边自动倒地,打起地滚,弄得老师哭笑不得,只好作罢。还有一次,他犯了塾规,老师举起戒尺要打他手心,还未打着,他便哭喊道:“你把我打伤了,我的小手痛得抬不起来了。”老师苦笑着摇头,只能任他去。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撼江浙的大事,也震撼了张家,震撼了小静江幼小的心灵。

外祖父的莫逆之交、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十一家钱庄,因几天中的一股提兑风,致使资金失控,周转不灵,上海、北京两家钱庄先溃,“活财神”的满园春色一夜间凋花败叶,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枯枝残叶。

胡雪岩的辉煌曾经是登峰造极,据当时有关资料记载称:胡雪岩官至江西候补道,衔至布政使,位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在杭州元宝街耗巨资造豪宅,连着几条街,亭阁楼台,小桥流水,明廊暗弄,艺园假山,建筑奇巧,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宅。宅内养着上百个美女供自己享乐,杭州士大夫尊敬他犹如尊敬父亲,翰林老爷在他面前都自称学生,这岂不是势同帝王吗?

但胡雪岩却是中国商人中的一条硬汉子。那时洋商企图主宰中国的生丝生意,胡雪岩不愿意做洋商和外国银行的附庸,他咬咬牙关,硬硬头皮,和洋人顶起牛来。当时上海最大的钱庄阜康银号是胡雪岩在上海开设的,为了同洋商抗争,这个有着中国血性的钱庄主,不惜垫资2000万,套购运到上海的生丝14000包,一举垄断了生丝市场,使洋商“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最新章节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文阅读 | 蒋介石的幕僚军师 张静江传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