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平息了福建的战事后,集中兵力对江西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934年10月,以红军撤离江西中央根据地而暂告一段落。对于抗日一事,蒋介石却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在国民党军政高层反复强调:“我不是不抗日,是**拉住了后腿,非先消灭共军不行!”对于昔日盟弟的这番理论,张静江实在不敢苟同。他对夫人朱逸民说:“介石如此一意孤行,就像当年不接受孙先生意见时一样固执,他非吃大亏不可!”
果然,蒋介石的不抗日主张终于激起了兵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出于民族大义,发动“西安事变”,以武力扣押蒋介石,逼迫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南京政府重心顿失,各派政治力量纷纷活动,政坛一片混乱,更有亲日派何应钦企图以“救委员长”为借口,准备强攻西安,乘机将蒋介石炸死,以引起全国的大乱。其时,陈果夫同cc派骨干认为中央必须有重心,以稳定浮躁的人心和动荡的政治局面。他们分析了党内所有派系、政治力量的状况及有关首领人物,认为只有曾担任过国民党主席、但目前闲居杭州、不问政事的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具有号令作用。文献记载,陈果夫当时这样表态:“目前局势,中央不可没有重心,其重心人物,在此时以静江先生为最宜。”
陈果夫的意见,得到了cc派以及宋氏姐弟的认可,于是,他立即派胞弟陈立夫赶赴杭州,请张静江前来南京,再度为国民党支撑危局。
张静江以当时的情绪,是绝不愿再去搏击政治风云的。
在此前的1935年11月,张静江就已经借病谢绝了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邀请。当时,他致函该会曰:
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钧鉴:人杰卧病医院,未克恭与盛会,旁忝未议,复奉温谕,慰勉有加,并蒙王泉笙、时子周两同志到院,面致盛意,感愧交并。惟有谨遵钧命,善自调摄,俾复健康,效忠党国。耑此,敬申谢悃,祗请钧安。
张人杰谨启
11月15日
其实,拖病体与会,非不能乃不欲为也。)
这时,亲日派首领、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已完全掌握了蒋介石被扣后的军权,宣布成立了“讨逆军”司令部,自任“讨逆军”总司令,积极部署对西安的“讨伐”行动。在大批中央军地面部队向西安进发的同时,空军又奉何总司令之命,准备对西安实施轰炸。
张静江到达南京的当天,陈果夫、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一起来到张静江处,向他述说了何应钦准备动用空军轰炸西安一事,张静江听了将拐杖连敲了几下道:“这个何敬之,什么事不能干,偏要去炸西安?”
“司马昭之心,何人不知!”陈果夫道。
“是呀!”宋美龄接着说,“他巴不得中正早死,他好做中国的领袖!”
“我们很担忧委员长的安全!”宋子文说。
“立即通知空军,不准执行他的命令。”张静江果断地说。
陈果夫摇摇头道:“这恐怕不行,军权在他手里,我们指挥不动军队。”
“那我去找他。”张静江“腾”地立起,快步走到电话机旁,抓起电话,接通了何应钦:“敬之,我是张静江。”
“啊,是静公,有何吩咐?”听筒里传来了何应钦恭敬的话音。
“我只有一句话:委员长的安全是当务之急!”
“是呀,是呀!”何应钦唯唯诺诺地说,“正是为了委员长的安全,我才取空、地两面夹攻西安之策。”
“俗话说,狗急跳墙。目前对西安只可围之,不可攻之,断不可动用空军轰炸。这个常识性问题,敬之,你是应该明白的!”
何应钦举着电话筒,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他斟酌再三,答应以轰炸西安近郊为限,实施对张杨的武力威胁。但是,他留下了话:如果张杨仍不屈服,下一步轰炸目标,就是西安城。
这时,西安的张杨部队已同中央军发生了地面接触,战斗时有发生。张静江深感忧虑,却又觉得有力无处使,完全是一筹莫展的感觉。
就在这千钧系于一发的时刻,西安方面的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变化的根源,却来自保安。
原来,张学良、杨虎城在发动事变的当晚,便给驻留在陕西保安的**中央致电,云:“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介石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政府。兄等有何高见,速复。请派代表前来共商大计。”此电由张学良秘书、实际上是**中央特二科副科长的阚尊民发往保安。
以**为首的**中央接电后,即对西安事变作了认真的分析与判断,达成了一致共识:此次事变是因抗日救国而发生的,虽然是国民党内部的兵变,却代表了国内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走向,如处理妥当,则可以迅速改变目前国内的局势,达到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粉碎亲日派引发内战阴谋的目的,建立起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这些情况,南京方面的国民党政要根本无法得知,以至于只能将救蒋的希望寄托在同何应钦的谈判上。尽管因了张静江的斡旋,何应钦暂时未敢决定轰炸西安,但他军权在握,是随时可能下达轰炸命令的!
就在张静江、陈果夫、宋美龄等急而无奈之时,西安事变已进入第四天。
这一天,是中国抗战历史上关键的一天。**中央派出了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组成的**代表团赶赴西安,与此同时,彭德怀率红军主力进驻延安,并向潼关附近集中,以配合张、杨部队对付何应钦“讨逆军”的进攻。直到此时,南京方面才对**的参与有所察觉。张静江闻讯即言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望矣!”
是时,宋美龄、宋子文、陈果夫等正同在一室,陈果夫默默地望着张静江,那眼中尽是不解。
张静江笑了笑道:“祖涛不必如此看我。当年清党,是我力主,皆因静江以为,党乃先总理主张之国民党,国乃先总理所创之中华民国。二党同治一国,势不可为也。然此一时彼一时,北伐至今十年,国民党治国如何?有一个**,说不定反能够帮了国民党的大忙。”
众闻言,皆默然无声。
由于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西安局势发生剧变。张静江获悉这一报告后,立即同宋美龄、宋子文、陈果夫等人进行了紧急磋商。开始,宋子文尚怀疑**方面是否有什么阴谋,宋美龄却着急地嚷了起来:“不管他阴谋阳谋,救中正要紧,我决定去西安了!”
陈果夫未立即表态,却将目光转向张静江。张静江毫不犹豫地说道:“子文不必担忧,夫人是不会担什么风险的。”
宋子文不解地问道:“何以见得?”
张静江扫了大家一眼,一字一顿地说:“**虽然同我党势如水火,但据静江十数年观察,此党中精英不乏,诚信亦强于我党。”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深为感慨地轻叹了一声,又道,“委员长不能容共,乃因亮、瑜之鉴。然此时民族危亡已属首位,又何必计较于亮瑜之争?保安方面既已允诺和平解决,其高明之处在于既拢得人心,又将共同抗日之心愿表于世人,决无反悔之理。因此,**此举决无阴谋、阳谋之虞,夫人放心去西安便是。”
陈果夫表示赞同地道:“静公所见,十分精辟,学生没有意见。”
张静江接着说:“夫人此赴西安虽说无虞,以防万一,我再给少帅写封信,定万无一失矣!”
张静江与少帅张学良虽是一面之交,但一见如故,算得上是老少忘年交。那是一年前的3月18日,张静江同吴稚晖、李石曾乘民生公司轮船由上海赴重庆,途经汉口时,张学良适时正在汉口,闻讯立即登船拜访了张静江。张学良多年来敬重张静江的忧国为民之心和无私无畏的人生处世哲学,两人相见一直从下午谈到深夜,致使轮船翌日才继续西行。
这一次的相见与长谈,已在张学良、张静江之间植入了深深的友谊。
不久,宋美龄怀揣张静江致少帅的信,同其弟宋子文及澳籍顾问端纳飞赴西安,同**代表周恩来及张、杨直接会面,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即将张学良软禁,连张静江也未能去见上一面。那种寒心的感觉,重又翻腾在张静江心中。尽管陈果夫等人诚恳挽留,但他不想同蒋介石呆在一起,更不愿再留在南京这个政治权力的漩涡中心,执意返回了杭州。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