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静的冰川其实并不平静。言情穿越书更新首发,你只来+在冰川本身重力和气候等外力作用下,巨大的冰川也在流动中,或者甚至可以这样说,由冰川融水孕育的长江,点点滴滴都含有流动的天性,在流出之前就已经流动着了。当然冰川的流动是不事声张的,而且速度极为从容,每年以数米或者数十米的速度向下滑动,到雪线以下,气温不断升高,冰川下缘开始融化,其末尾称为冰舌,冰川的流动会带来断裂,而且总是昼融夜冻,于是便在长长的冰舌部分形成了神奇壮观的冰塔林世界。长江源的冰塔林展示着一种真正伟大的创造、自然的神性的创造,一切都是随意的,一切又都是精雕细琢的。
如万笏朝天,又似**连绵,是古典的宝塔,也是现代的庞然大物,冰塔林之间有冰川湖,在这里看湖光塔影,恍若天上人间。组合巨大的冰塔林中,还有冰针、冰芽、冰蘑菇、冰钟乳和冰亭、冰廊、冰桥……所有这一切名字都是人取的,人为这个冰雪造物处留下的注解,其实它们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对于冰川来说,坠落是使命,它们在坠落中随遇而安,时融时冻。它们将要把此种坠落的精神注人冰雪融水,成为长江的精神。而冰塔林的蔚为奇观,正是这坠落过程的千变万化记录,鬼斧神工的略施小技。
人当然可以想像。
置身江源的冰雪晶莹,如果我们的想像不再玲珑剔透,那么对于人类而言真是无可救药了。
冰雪的创造就是水的创造。当涓涓滴滴的初始流出之后,长江水便要以坠落的精神去孕育、化生万物了。所有这冰塔林的奇观,你都能在人世间找到相应的景物:江边山崖,万木森森;岸上人家,小桥流水;连绵湖泊,亭台楼阁;川江号子的粗犷雄迈;嘉陵江畔姑娘的明眸流盼;还有棉花和大米的雪白这一切,我们可以称之为长江流水滋润并连结成整体的家园风光。
长江这一江名的变迁及其别称,也是长江之长,及其所穿流的各种地形之复杂多样的一种解释。
长江,古称“江”,如同“河”指黄河一样,在上古时代,“江”是个专用名词,特指长江。已经发现的称“江”的最早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水矣,不可方思。”汉魏时代,文人思维活跃,称“江”意犹不足,人们开始称之为“大江”。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谓:“缘以大江,限以巫山。”从此,“大江”之称广为人们接受,一个“大”字既贴切也传神,并且在众多传世的诗歌名篇中出现,如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开首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古人对长江的地理知识逐步加深,“江”或者“大江”还不能完全表达其源远流长的特征,所以又有了沿用至今更为普遍的名称:“长江”一极言其长也。
“长江”之称始于东汉末年,《三国志周瑜传》写道:“其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笔者附注)九月,曹公人荆州,刘琮举众降……权延见群下,议者咸曰:‘……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这是说孙权部属议论军事,认为可以凭长江之险而和曹操抗争。同书的《鲁肃传》、《吕蒙传》中也有“长江”的记载,由此推测一如果没有新的史料佐证——在东汉末年、三国之初,“长江”之名已经在沿用,得名之年当更早。♀晋朝以后,称“长江”者渐渐多起来,西晋陆机在《辨亡论》中有“东负沧海,西阻险塞,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的传世妙语。到唐朝,“长江”一词似已家喻户晓,王勃《山中》诗云:“长江悲巳滞,万里念将归”;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长江人诗,诗人长江,诗因长江而得,长江因诗而远播其名,自有中国诗歌以来,长江便成了久远的源头活水之地。
需要说明的是,约定俗成1000多年,“长江”这个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称谓,却不是哪一个皇帝“钦定”的,而是自然沿革、创造而成的。舞文弄墨的文人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流传作用,但很可能不是最初的创造者。
推想中最初的创造者,是一些渔人或猎人,他们沿江而下逐水草而居时,忽然心生感慨道:“大哉,江也;长哉,江也!”是的,谁能比他们更了解长江呢?后来,从口语的流传成为文字的记录,这些千古无名者便被人们很快忘却了。
长江太长,古代的交通又往往被阻隔,要想让古人认识长江全貌,是不可能的。于是,某一江段的居住者、劳动者便给此一江段随意取个名字,就形成了很多分段别称。这些别称或取自古时地名,或从这一江段的某些特征中得来,极富乡土地理特色。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达三四千米,传说江源直达天庭,通天河由此而得名。
通天河流人四川、**交界处时,又有了金沙江之名。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早在战国时韩非子就说过,“丽水之中生金”。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金沙江“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南宋以后就称之为金沙江了。
金沙江在川滇边界辦转迂回拐了七个大弯,于宜宾附近接纳岷江后始称长江。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之间,长1020公里,因大部分流程在四川境内,所以又称川江。在重庆以上江津县附近,长江河道弯曲成“几”字形,这一段川江又被称为几江。川江纳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为一体,水量骤然增加一倍以上,浩浩荡荡前呼后拥冲入三峡,因为三峡两岸奇崖陡壁,三峡河道滩峡相间,这一段江水又被形象地别称为峡江。
长江过宜昌后江面宽阔,进入两湖平原,因流经古荆州地区,又称荆江。荆江全长420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荆江、下荆江。这里流水宣泄不畅,时有溃堤决口,所谓“长江万里长,最险在荆江”,实为不虚,是有史可查的长江水患重灾区。
长江在岳阳、武汉接纳了洞庭湖水系和汉水后,继续东流至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之地了,那是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因水分九脉故称九江,又因九江在唐代曾置为浔阳郡,也称浔阳江。
长江接下来的流程会使我们想起李白和他的《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所说的楚江,是指长江接纳了鄱阳湖水系后,流经安徽境内的河段,因安徽古时曾属楚国,故有此名。天门山是指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相望相峙。♀
长江进人江苏境内镇江、扬州附近时,其别称便是驰名中外的扬子江了。扬子江得名于隋朝,其时扬州城南15里处有长江北岸的一个重要渡口名扬子津,隋炀帝驾临江都时又建造了扬子宫,这一段长江便被称作扬子江了。隋炀帝时的秘书监柳警很可能是最早使用了扬子江这一称呼的,他曾写有《奉和晚日扬子江应制》、《奉和晚日扬子江应教》两首诗而名噪一时。隋而唐,扬子江之称也在唐诗中大量出现,直至宋、元、明、清,皆被不时引用,如宋杨万里的《过扬子江二首》、元吴莱《风雨渡扬子江》、明王鳌《过扬子江》、清毛奇龄《早渡扬子江》等。诗人笔下的扬子江一般指扬州城南瓜洲至镇江间的长江河段,也有以扬子江指代长江的,笔下灵感所至以偏概全,却不能算作错误的。
把扬子江作为整个长江的名称,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日见衰落,什么关口也把不住了,外国轮船纷纷驶人长江沿岸港口,但均得从吴淞人口,首先要经过的江段便是扬子江,因此由外国的船长和水手们将长江更名了。扬子江的另一种写法是“洋子江”,也有外国人望文生义将洋子江翻译为“海洋的儿子”。说中国人有洋奴哲学或崇洋媚外,实在不冤枉。民国时期的中国水利部门实际上已经认同洋人之说,而以扬子江之名取代长江了。如1935年改置的全国性治江机构名为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37年一本写长江水利的书叫《扬子江水利考》。
不敢揣度长江有没有悲哀,倘有,便一定是大悲哀。几千年来靠着长江繁衍生息的人们,不知江源何处,然后又把名称弄得颠倒混乱,直到洋船洋舰上的洋枪洋9炮,轰毁两岸城镇乡村。
长江的悲哀从来就是民族的悲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正式用“长江”这一名称取代了“扬子江”。
我们要记住这个为长江正名的日子,它与中华民族的自强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分不开。
长江流经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黄浦江古名黄浦,长江右岸临近出海口的支流,相传为楚时春申君黄歇所开,故又名“黄歇浦”、“春申江”,明初称“大黄浦”。源出太湖,东流经淀山湖,出湖称拦路港,至松江米市渡始称黄浦江。
至此,长江6300公里的流程巳经进入尾声了。它还会留下一点什么以为入海的留念?但长江是肯定要涌进茫茫大海了。
亲爱的读者,在这一章里写到的长江的若干河段及其别称,只是万里长江的几朵浪花,长江水系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干支交错、根茎相连、叶脉纵横,仅仅一级支流就拥有700多条。如果把这些河流的名字通通列出,那就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长江辞典》。
华夏先人在四海漫游的日子里,有没有到达过长江源区?这是一个无论对考古学还是人类学而言,都是激动人心的话题。即便在科技昌明的今天,长江源区所属的青海仍被人们视为高原与荒凉的畏途,贫困和落后的典型,仍然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何况几万年前的远古时代。
从地质学的观点看,青藏高原由于形成较晚,所以它还是年轻的,尽管它是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并拥有世界最高峰。它还是极为寒冷的,雪山冰川冻土广布,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长江源区,植物生长期只有三个月左右,土壤还有待进一步成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年平均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之间,85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5月到9月,以降雪为主,沱沱河沿多年平均降雪期,从8月16日开始至第二年的8月1日结束,长达350天!7月,长江中下游笼罩在滂沱大雨中时,沱沱河沿却下着鹅毛大雪,并且巳经持续了300多天。
江源地区还具有风大沙暴多的特点,每年11月到翌年3月是可怕的风季,风吼沙走声震荒野形成沙暴,沱沱河沿多年平均大于8级的大风天数超过100天。也就是说这里的一年中,有350天降雪,其中有100多天还刮着大风沙。风大天寒,树木难以生长,仍有流连在江源的小鸟不得不改变了在树上筑巢的习惯,而寄居于老鼠的地穴中,因为环境所迫,鼠鸟同穴居然也相安无事。
这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生态,它告诉我们,环境可以改变很多,乃至一切。
考古工作者的惊人发现是,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的湖滨砾石层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沱沱河沿及可可西里地区,采集发掘出一批打制石器。经抱粉分析,确认为距今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的遗物,他们被称为“小柴旦人”,属中国远古文化的新人阶段。在黑马河发现距今1.7万年的古人类遗址,以及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和诺木洪文化、卡约文化等遗存,广泛分布于河湟地区,尤其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以其制作精美而闻名于世。
沱沱河沿的“小柴旦人”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无休无止的风雪中,他们怎样避风、御寒,以取得食物而生存下来呢?
在长江源区,老鼠和那些藏羚羊、野牦牛、野骆驼、野马、狼和狐狸一样,也许是资格最老的居住者之一。老鼠对于早期来到江源地区先民的贡献是,启发他们挖穴而居。在源区的生活链中,老鼠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们挖土打洞吃野生的果实,还算友好地让鸟雀在穴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在狼和狐狸几乎被灭绝之后,始被当作鼠害的。
“小柴旦人”肯定是一些艰难的狩猎者。
他们要用原始的石器去猎杀那些野生动物,以获得皮毛和肉食。野牦牛应是合适的捕猎对象,它动作缓慢,皮毛是极好的御寒之物。但野牦牛又是体重达几百公斤的庞然大物,围攻并捕杀它的艰难可想而知。据当地的老人说,野牦牛的特性是集群生活,少则几头,多则几百头,在雄野牦牛的带领下出没于海拔4000米的高山草甸觅食。它们看似笨拙,其实警惕性极高,两支粗壮的犄角可以随时发起进攻,对雌性配偶及幼年的野牦牛关怀备至,一遇险情便将它们围在圈子里,以为保护。推想起来,有机会攻击野牦牛的时节是在秋季,其时野牦牛发情交配,雄野牦牛之间展开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角斗,流血致伤致残均会发生。败者十分狼狈地逃窜,不敢再回到牦牛群中,独自流浪。这个时候,以先民的群体之力捕杀一头或几头已经受伤、孤独出走的野牦牛才有可能。
只要捕获一头,沱沱河沿便有吃有做了。
先是宰割,把皮张小心翼翼地铺开晾干,然后是切肉,大块的留下以为储备,先吃零碎的,孩子们趴在骨头上舌忝血时,妇人已经生好火了,燃料是牛的粪便加上一些柴草,把野牦牛肉扔到火堆里,很快就会飘出香味,老人和捕获者先吃,然后是妇人与孩子,满手都是油,满脸都是灰。吃饱了就捧一把雪放进嘴里,好凉快的雪啊!野牦牛的皮张用来裁割成衣裙,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沱沱河沿的“小柴旦人”很可能是以整个皮张作为取暖物,铺设于他们的洞穴中,在高原寒冷的夜晚拥挤在一起,做着各不相同的梦。如果他们猎获了藏羚羊,会试着把皮张披在身上,而且相当合适,这很可能是“小柴旦人”服装史的开端。
到了7月,气候相对而言要温暖多了。“小柴旦人”在这难得有阳光的日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捉身上的蚤虱之类的小虫,那一张巨大的野牦牛皮也会拖出洞穴吹吹风。有突发奇想的孩子钻到了牦牛皮下面玩儿,这就有了关于帐篷的最初的构想,把野牦牛皮用树干撑起来,边沿再用呀架规住固定。这样在有一些日子里,“小柴旦人”便从地下住到了地上。为了生活的方便又从沱沱河边捡来一些石块、木条,用以存放或者晾晒食物,这便是沱沱河最初的家具什物。
“小柴旦人”曾经追问过沱沱河吗?它从哪里来?它到哪里去?
为了追踪野牦牛,“小柴旦人”还来到了玉树草原。
玉树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面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中近97是藏族。玉树州境内东西昆仑山及其支脉巴颜喀拉山屹立于北,可可西里山、祖尔肯山屏障在西,唐古拉山绵延于境南。这里真是大山之源、冰雪之源、江河之源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000多座,举目便是高山,视野中除了大荒凉就是冰峰雪域的大宁静。
青南重镇结古是玉树州首府。
扎曲由西流下,巴塘河从南而来,这两条河流横穿结古镇区,交汇后东流30公里涌入通天河。
结古镇在很早以前便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拉萨三地之间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民国初年,川西雅州每年发9万驮茶叶到结古,然后再由结古发5万驮至拉萨,其余4万驮在青海南部蒙藏族聚居地销售。其时,玉树商业兴旺发‘达,结古镇有商号200多家,经营的货物中还有从印度经拉萨转运而来的英国、德国、日本货。
现在的结古镇也一样被现代风层层熏染了。影剧院、电视塔、酒楼、宾馆在沿河谷修建的字形大街上展开,镇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到2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千余人骤增至几万人。惟结古街头流动的藏族服饰,头戴礼帽腰间束有腰带挂着藏刀的小伙子,把一只大胳膊从宽敞的袍袖里月兑出来时,你才会蓦然想起这里是羌塘高原、长江源区,野性还没有泯灭,带着几分粗矿与剽桿,和玉树草原在更大区域内的荒凉呼应着。奔跑的野马和野驴,它们会在雪山脚下偶尔回首,好像在问:
你瞧我像不像仙驹?
从结古镇溯巴塘河南行20公里,便进入了一条危崖耸峙的山谷,谷中林木苍翠,溪水奔流,这就是勒巴沟,也称贝纳沟、柏沟。沟中有闻名的“大日如来佛雕像和他的庙宇”,俗称“文成公主庙”。这两种称谓,史学家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无关宏旨的却是它们在源流上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
庙堂北依高山,面向清溪,殿堂正上方的岩壁上刻有九尊浮雕佛像,居中的高7.3米,名大日如来佛像。神态庄严慈祥,两手交叉月复前,双腿盘坐在双狮抬拱的莲花宝座上。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