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掠夺了我们的脸 第四章

作者 : 陈染

这时,我已经被认为是文坛里最为年轻的青年作家了,并且在社会上和文学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可是,我忽然发现一件事:从我童年的音乐大师梦到后来的作家梦,我活得多么孤独和压抑呀!这并不是我已经满足现有的一些成绩,我对自己、对世界永远有所追求。然而,我开始思考和看重生活本身了。梦必须做,但生活、友谊、爱情、智慧与成功相比,同等重要,甚至更有意义和价值。我发现我在梦里生活得太久了,在那个角落我简直成了一个孤独的隐居者,沉湎于自己的心灵生活。现在,我多么渴求生活里温情深挚活生生的东西!这个发现对于我是个不小的飞跃。我从来都喜欢自己改变自己,不断地发现、改变自己与外界,才有意义。我开始发挥潜藏在生命里的那些美丽的天性,我画画,制作千姿百态的丑布女圭女圭,用粗彩线在麻垫上缝出图案,我异想天开制造着童话也制造着自己,我放开生命。有个中央美院的朋友见了我的制作便幽默地说他得改行了。生活里,我真正的朋友并不多,也许我天生就是那种不善多交却能与个别朋友诚笃至深的类型。我始终对友谊和爱情有一种玩命和献身精神,由于这个特点,我也容易受到伤害。

我仍然爱着读书,读书方法仍然是自己选择,不强迫自己,也爱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朋友们。除了文学,我感兴趣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与中医学,也感兴趣于西方精神分析学与现代主义哲学,感兴趣于超自然界、宗教以及边缘科学。♀

我25岁时,参加了大学讲师团,到北京远郊的一个农村支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风光使我感到远离尘嚣的清寂与淡泊。在这儿,我接触了很多农村孩子,也结识了那种拥有生活里最为平凡朴实的智慧的朋友,这使我发现书本里的哲学有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我更加感觉到最为深刻最为智慧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正是最简单、最轻松的。这个发现,几乎使我想丢弃以往的那种累人叫劲的朋友——萨特们海明威们,成为我那一段时期的生活和创作态度。

关键是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空白掉,无论当作家还是做情人,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两手空空的流浪汉,无论去生还是去死,我都同样喜爱。

从农村支教回到家,我继续在大学教书。很快,我又远离故土,开始人生旅途的又一行程。直到再回北京,我才算从青春急匆匆的步伐中稳重起来。

6、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

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授文学写作,每个星期只有半天课,其它时间就全部躲在家里。在课堂上,面对着几十名比我小不了几岁的男女学生,望着那些对我充满了喜爱和信赖的眼睛,总是不忍心用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套课本去敷衍,用某种自己从来不相信的文艺理论和写作技巧去蒙骗他们。我告诉他们:永远不要迷信权威,从现在就立志并且相信你自己就是将来的权威,你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推翻你自己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并重建你自己。♀这当然具有怀疑主义倾向。但很不幸我从学生时代就对许多人生的重大问题具有这种倾向,我的整个青春充满着一个怀疑主义者的目光,如同处于黎明之前的迷雾之中。

我无法让自己“纯朴”,因为生活的谎言是如此之多。我的人生经验并不多,但心理经验和阅读经验应该积淀得不算少。每当我把自己独处时的所思所感所为之动情者真诚地掏给学生之后,在他们回报我的真诚的掌声中独自回到家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星期有14个半天,一个半天送给学生换来吃饭的钱,余下13个半天怎么过呢?

每天早晨9点钟起床,收拾,吃东西,10点钟的时候我便被一种惯性或魔力拉到写字桌前坐下,或坐在书柜包围之中的沙发里读书、写作、冥想,眼前伸手可及的地方伴着我的是一杯醇香的绿茶。除了我按照自身所形成的良好的生理周期去卫生间用厕所,一天里大部分时光我便一直沉溺在自己制造的氛围中过这种智力生活或叫做心灵生活。中午13点钟左右我进入最佳竞技状态,这就使得我单纯的精神生活无能为力地归属于某一种命运之中。到下午4点钟左右停止。然后便走到街上去买几份小报,看看服装和食品,静静地漫步。黑夜来临之后,我开始进入第二次的这种智力生活,一直到万籁静寂的深夜。那时,家中还没有安装电话,各种名目的采访或骚扰极少。时常有人不约而至,我便狠心地同时又胆怯地躲在房间里不作声响,硬撑着不去开门,一直坚持到门外的人以为家中无人,留下纸条离开,才舒一口气。这当然是很多年以前的境况了。

这种自我囚禁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我便觉得受不了,特别是夜阑人静、星若炭火的夏夜,蓝苍苍的天宇罩在头顶,茫茫黑暗从四面八方压迫着我的肢体和心灵。走出“城堡”这个念头涌来了,涌来了便不可收拾。我知道我天性中血液里正涌流着某种躁动,它使我不安,使我要改变以往的一切。“喜新厌旧”这个词在许多领域我并不觉得它含有贬义。于是,我便走了,月兑离了以往一切的惯性轨道,且为之投入了无比的热情。

接下来的一些年里我不住地奔波,走了一些国家,还到了中国的乡村和山区,这与所谓的洋插队或真插队完全无关,我既不属于那个年代,也对跟从潮流毫无兴趣。我只是深切地渴望摆月兑自己在“城堡”里营构的一切。外面的世界每一天都以最大的密度向我涌来,我那凭借多年的书本经验、局部经验营建起来的价值观和对于人的认识,不断地接受真实世界的洗礼和冲击。我看到被人们作为一种精神来讴歌的老黄牛,在乡村的田间,是多么的老谋深算、诡计多端、懒惰狡诈;而在山林里,我看到的却是一只天性懦弱本性善良的狼,它很偶然地丧失了它的凶猛残暴的同类们的特征;我看到在繁华的都市中空洞的热烈和平淡中的深情;看到人流里最温情深沉的笑容转瞬之间便滑落成残酷淡漠的旁观者的冷笑;我看到了“爱情商人”以及“爱情收藏家”的聪明经营,看到了失败者的尊严和成功者的凄凉……看到许多许多。

感谢生活不断地给我机会去懂得我身处其中的世界。

同时,我还发现有些本初的意愿并不总是和结局相符合,这使我不断地充满怀旧情绪。比如,我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制造一个与我在自己家里感觉一样的“城堡”,那里要拥有许多书和一杯绿茶(花茶或红茶就立刻失去感觉)。我甚至把从家中带出来的一些音乐不停地重复地播放,以寻求家的感觉,“城堡”的感觉;我甚至换用另外的钢笔或稿纸便无法使写作顺利进行(那时候电脑还未普及)。有时候,喧闹的人流与交往使我感到应酬的虚伪和心力的紧张倦累,繁多的琐事使我感到内心虚空。朋友间彼此的疏远或背叛当然已使我不足为奇,但看到美好珍贵的情义也一样在功利面前孱弱得不堪一击的时候,我仍不免感到心寒。感叹于此,便领悟出那句“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是喜欢狗”这句偏颇之喻的道理。

我仍然感谢生活不断地向我罄其所有。我需要安静下来反省这一切了。于是,我跑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北京,重返以往的轨道,感触自然纷纷扬扬。这一切当然不是一场简单的循环往复。有时候,下雨或者要下雨的日子,望望外面的天空,光秃秃的一片无言的灰蓝色,时光好像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这时我心里便熟练地掠过一些感觉和感悟。再翻开电话簿,上边密密麻麻的都是一张张脸孔,每一张脸孔都是一段回忆,一种情感,一节历史。我的目光在那上边踌躇地一一掠过去,由于各种因素,我的目光游移着没有哪个号码使我感到可以停下来倾诉。我发现电话簿多么像此刻空荡荡的天空……

尽管如此,我仍然觉得岁月给了我另外一种内在的充盈与安宁。因为我慢慢学会了安于这一切。

许多年过去了,转来转去,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家居动物”,发现我其实并不想摆月兑那种被称之为“孤独”的东西,而是那样地喜欢与它相依相伴,那样刻骨铭心地依赖它。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人的智力生活或精神生活得以进行。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最新章节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文阅读 | 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