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
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进行渗透。寻找网站,请百度搜索+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往往到孩子十三四岁时,他的房间还是乱成一团,需要父母帮忙整理。
父母习惯给孩子整理房间,一边整理一边说着:“瞧你,把房间弄得跟个猪窝似的。”“哎呀,怎么这么乱糟糟啊”“你就不能自己整理下”等等。但是说归说,下次父母还是会帮他整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把父母的话当成了玩笑,一听而过,房间依旧是乱糟糟的一团。
父母要让他学会自己动手,不要因为孩子不做就替他做。可以在家中设立卫生评比机制,定时检查卫生,如果孩子做得好就表扬他,做得不好也不要斥责,而是在限定的时间内让他把该做的做完。这样持之以恒,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变得勤劳起来。
建议二:父母要给孩子做勤劳肯干的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榜样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父母勤劳肯干,把家庭环境整理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也会认为勤劳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也会在生活中这样去做;反之,如果父母本身懒惰邋遢,家里弄得乱糟糟,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很难培养出勤劳肯干的品德。
苏童是小学老师,班上有的孩子很邋遢,做作业也是马马虎虎,而有的孩子则衣着干净整齐,作业做得认真工整。她试着叫那些邋遢的孩子向那些干净整洁的孩子学习,可是效果不大。
直到开家长会时,她才找到原因:那些孩子都是很父母高度一致的。邋遢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比较邋遢,而那些衣着干净整齐的孩子的父母也是十分勤快干练的人。
所以,教育孩子勤劳要从父母自身做起,身教胜过言传。父母营造出勤劳的家庭氛围,创造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父母同时要记住,在整理家庭环境时最好让孩子参与,不然他会一直认为那是别人的事情,自己还是什么也学不会。
建议三:带孩子去社会中体验劳动的价值
在农村,孩子们有很多机会体验劳动的辛苦。♀农忙的时候孩子不但要和父母一起干农活,还要在家里做饭。而在城市里,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机会就少得多。激烈的升学竞争让父母甚至不敢给孩子分配家务,更别提让孩子去体验劳动了。孩子每天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甚至书包都是父母整理的,这样孩子怎么能学会勤劳呢?
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父母不妨抽出一段时间带孩子去参与社会中的劳动。可以带孩子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去农村的亲戚家帮忙做一些农活,也可以让孩子去附近的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孩子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会看到自己的成果,同时在与外界交流接触中也了解了劳动的价值。
建议四:不要打击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就像案例中的苏明一样,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欢做家务,而是被父母拒绝了。孩子做家务肯定不会像父母做得那样好,甚至有时父母让孩子帮忙会越帮越忙。这时,父母往往为了追求效率而说出这样的话:“你不要做了,我来做吧。”“你做不好”“把碗摔了怎么办”……
朱蕊7岁了,一次她看见家里的地脏了,于是拿起拖布沾了水去拖地。刚拖了两下,妈妈回来了,看到朱蕊在拖地,赶忙把拖把抢过来说道:“你拖地干嘛?让妈妈来做就可以了,你去写作业去。”
朱蕊说道:“妈妈我来拖吧。”妈妈坚持地说:“你拖不干净的,回头我还得再拖一遍,有那时间你还不如写作业去。”朱蕊悻悻地离开了。
孩子很多时候是根据父母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做得对不对。妈妈的反应无疑打击了朱蕊的劳动积极性。下次朱蕊再想要劳动时,可能会担心妈妈的态度而产生退缩的心理。其实,孩子不会做或者做不好都不要紧,父母要给他一个学习的机会,指导他,让他逐渐学会如何做家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不要指责孩子做得不好,可以试着用微笑和拥抱去鼓励他,让他对劳动产生愉快的感觉,进而越来越乐于劳动。
建议五:不要用做家务惩罚孩子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老师会罚他做值日,用劳动来惩罚他。而有些父母也把做家务当做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这样做是相当不好的。因为把劳动和惩罚联系在一起时,孩子劳动时会产生厌烦、倦怠的心理,很难在劳动中体验到价值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劳动是又脏又累的差事,只有犯错的人才会去做,从而厌倦劳动。
要培养孩子勤劳肯干的品德,就要让他热爱劳动,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劳动的价值,给孩子一种“劳动光荣”的心理暗示,千万不能用劳动来惩罚孩子。
金玉良言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生中的成就和幸福都是要靠勤劳的双手获得的,培养孩子勤劳肯干的品质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德,让孩子在面对享受和诱惑时不至于迷失,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
为人正直:孩子得到更多助力的法宝
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感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感呢?这就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美国)弗兰克·赖特
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个人所得的给与各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捷克)夸美纽斯
雷行是一名大学生,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但是完全没有官宦子女的优越感和骄傲感。小时候,他曾经在一个干部子女很集中的小学读书。3年级的时候,父亲把他转到了一个普通小学。目的是不让他因为父亲是机关干部而有优越感,希望他同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没有特权,也不谋求特权。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