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一:唾弃暴力,不要教孩子“以牙还牙”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被欺负了,认为应该“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其实,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相反只会激化矛盾,使孩子越来越有暴力倾向。
李楠上小学2年级。一天快放学时,同桌和李楠借铅笔,可是李楠以收拾书包为由没有借给他。结果同桌很生气,推了李楠一下,还说她是“小气鬼”。
回到家,李楠很委屈,对妈妈说了这件事的经过。妈妈听了,很生气,对她说:“记住了,以后被人欺负了,不许哭,谁打了你,你就以同样的方式打回去。”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儿,李楠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实在不值得提倡,这种情况下,父母要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比如,当孩子被欺负时,如果发生在学校,父母就应该鼓励他找老师来解决。如果在校外,父母先要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错误主要在孩子身上,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和同学道歉;如果错误在对方身上,父母可以和对方的父母沟通,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建议二:与孩子一起参加爱心公益活动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充裕,他认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与生俱来、理所应当的。那是因为他不知道一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上不起学,甚至吃不饱、穿不暖,孤儿院的孩子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而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参加这种活动,改变他自私自利的性格,让他奉献自己的爱心。
12岁的于文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4个老人和父母的关爱下长大,养成了自私的性格。可是自从妈妈带他参加儿童捐赠、义卖等公益活动,他改变了很多。
一年夏天,妈妈带他去儿童村当志愿者。于文主动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参加劳动时也是积极主动。临走前,于文身上只剩下3.5元了,可听说一位患白化病的姐姐想吃煎饼,他毫不犹豫地花2.5元给姐姐买了煎饼,然后用剩下了1元买了两根冰棍,妈妈一根,自己一根。妈妈接过冰棍,很高兴,说:“以前他吃东西从来想不到别人,如今吃着儿子买的冰棍,惬意极了。”
于文通过参加爱心活动变得有爱心了,也懂得替妈妈着想了。可见,爱心活动可以让孩子找回那颗丢失的善心,也可以让他懂得感恩父母。因此,父母要多带孩子参加类似的活动。此外,在参加义卖、志愿者、捐助等活动之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了解活动的意义。
建议三:告诉孩子行善是不求回报的
俗话说:“善有善报。”做了好事就相当于播下一粒善的种子,这粒种子在缘分时机成熟之时,一定会结出善的果实。但人做了好事后,不能总是记挂着这粒种子什么时候生根发芽,这样只会给自己徒增烦恼。
父母也应该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一定要真心实意,不能虚伪假装,不要求回报,否则很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结果发生,或者给自己带来烦恼。
建议四:当孩子“好心办了坏事”,也要肯定他的好心
孩子由于能力和认知的不足,往往出发点是好的,却带来不好的结果,或者给别人帮了倒忙。这个时候,父母不能只专注于结果,一定要听一听孩子的理由,肯定他的好心。
明哲上小学3年级,在老师眼里是个淘气的孩子。一次,老师向妈妈反映,明哲用脚把隔壁班同学的脚踩掉了皮,还用铅笔打别人的脸,当询问原因时,他只是说了一句“不小心的”,这令老师很头疼。
回到家后,妈妈向明哲询问原因才知道,原来明哲踩别人的脚是因为一只蜈蚣爬上了同学的脚,他认为蜈蚣有毒,所以用脚狠狠地踩死了那只蜈蚣,也把同学的脚踩破了皮;关于老师描述的他用铅笔打别人的脸,是他好心地帮同学捡铅笔,扔给同学时,正好打在了同学的脸上。
当妈妈询问他为什么不给老师解释清楚时,明哲说:“老师一听我说不小心的,就开始训斥我了。真不知道你们大人怎么想的,光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了,可是你们谁站在我的角度想了?其实我真没想做坏事。”
明哲的话值得父母深思,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可是当他们的善心做了错事时,有谁肯听一听他的辩解。父母往往不顾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顿训斥,那么下次他还会愿意去帮助别人吗?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先要了解孩子的出发点,肯定他的“好心”,然后帮他总结“好心办坏事”的经历,让他以后再做好事之前,注意做事的方法。
金玉良言
善良不是软弱、怯懦,实际上是让孩子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懂得善恶的标准,做人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别人着想。教孩子善,父母可以让他从小立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的远大志向,鞭策自己做一个善人。
自我反省: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法宝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中国)曾子
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英国)布朗宁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