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第九章

作者 : 张振鹏

父母如果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就会尊重他人。+言情内容更新速度比火箭还快,你敢不信么?在家里,父母不要再以“权威”来震慑孩子了,更不要再动之以武,在孩子身体上烙上手印。即使你的愿望是好的,但也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你伤害了孩子,让孩子的人格遭到侮辱,孩子就会对父母失去尊重和信任,也不会从中受到真正的教育。

孩子需要长期的教育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他的尊严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把孩子培养好。尊重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更有自尊、自信,孩子才可能自强。当然,父母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在相互尊重中,教育的效果才会明显。

一位父亲曾深有感触地谈过这样一件事:

“我儿子一向数学成绩不错,而我又是省重点中学高中班的数学老师。儿子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测验,就因为大意而考得很差。我得知后,就在办公室当着其他老师的面,把他狠狠地批评、羞辱了一番。结果,他竟然一气之下,两个月没有与我说一句话。”

“他妈妈为了让我们父子和解,从中多次劝说,儿子却说:‘一次考试,虽然能说明某些问题,但并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我一次考差了,自己本来就已经很难受了,爸爸批评几句我可以接受,但爸爸却在办公室当众羞辱我,我真是很没面子。’”

当众羞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但在有些父母看来,孩子犯了错误,当众羞辱一番,完全是为了让他深知错误的严重性,促使他痛改前非。也有父母认为,当众羞辱孩子的方法虽然不可取,但有时却不得已而为之,或因为对孩子爱之深,才恨之切;或因为孩子错得太离谱,忍无可忍;或因为事务太繁忙,只能“快刀斩乱麻”,一羞了之。

实际上,以上两类父母的看法都不可取。父母应避免出现急躁情绪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当众羞辱孩子,就易造成孩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对立与恶化。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到既可敬,又可亲,这就要求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耐心启发孩子提高认识。

孩子犯错误或出差错后,父母适当批评孩子是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耐心分析犯错误或出差错的原因,帮助孩子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并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第二,相互信赖,与孩子沟通感情。

要使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可怕的,而是可亲可敬的。这就要求父母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情感,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受失败的痛苦。这样就能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能让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

第三,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

父母应该懂得更多的为人父母之道,要懂得站在孩子在立场上考虑问题,试着多鼓励孩子,而不是过多批评他的不良行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只有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被教育者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被教育者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孩子当做家庭的平等成员。

父母与孩子,既有父子关系,又有朋友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听孩子的想法。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对孩子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第二,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

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能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该有一种自控意识,要保持一种理智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让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形下,也一定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失败。”父母应该努力以平心静气的心境,来随时面对孩子可能犯的大小错误。

第三,不要当众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

父母应尽量避免在公众场所、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可以当时悄悄地给孩子指出,也可以留待回家以后耐心地对孩子讲清楚。当然,一定要杜绝情绪化的批评,不能翻旧账,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每位父母的责任。孩子不论大小,他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

教子小贴士: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去完成。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意见,父母不可冷言相加。当孩子做事出现困难时,父母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果孩子完成任务确有困难,父母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决。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性、创造性、不畏困难的精神。因批评孩子遭到辩解时,父母最好反省一下:批评是不是对的?批评方式是否妥当?理解孩子,才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谁给孩子贴上了“笨”的标签

一位教育心理咨询师曾这样说:“每次咨询活动,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一坐下,家长就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问题:‘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上课总是坐不住’、‘这孩子动不动就打人’、‘女儿胆子太小了,从来都不肯举手发言’、‘他怎么这么笨啊’、‘他就是个差生,无可救药了’……而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羞怯与无助……”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他往往根据成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当孩子没有让父母满意,父母一再数落孩子的“不是”时,就好像给孩子贴上了“笨”、“不行”的标签,会让孩子强烈地意识到“我真不好”、“我很笨”等等,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很快,一个“笨孩子”就诞生了。

往孩子身上贴标签的做法不仅是错误的,更是不负责任的!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又怎么会对孩子失去信心和耐心?又怎么会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当父母说出那些话时,可曾想过会给孩子多大的打击,是多么的不负责任?

爱迪生小时候也被认为是个笨蛋,无可救药吗!可是,他的母亲并没有这样,反而对学校说是他们误人子弟,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将来一定能成大事,并决定亲自教育他。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最新章节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阅读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