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第五十四章

作者 : 张振鹏

要学会与孩子商量

著名教育家卢勤为无数孩子解开了心中的疙瘩,为无数家庭指点迷津,同时她也是一位优秀的母亲。♀不是所有站都是第一言情首发,搜索+你就知道了。她的儿子品学兼优,当人们问起她有什么教育孩子的高招时,卢勤告诉大家,办法很简单,就是要学会商量。

卢勤在《写给年轻妈妈》一书中写道:商量——“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爸爸、妈妈、孩子3个人每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父母手中的钥匙。父母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如果父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强,总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今不如昔”、“子不如父”、“女不如母”,那只能用训斥、教训甚至打骂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只能是逼着孩子向父母关闭心灵世界的大门,把父母拒之门外。

卢勤认为,父母与子女在“重大”问题上必须商量。之所以要在“重大”两字上加引号,是指这些问题在孩子眼中十分重要,而在父母看来未必重要,但只要孩子认为是大事,父母就要给予重视,与孩子商量,帮孩子拿主意。

有一次,卢勤与儿子商量学吹号的事,她这样写道:

我的儿子从小兴趣广泛。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读书时,课余学过二胡、捏泥人、美术、无线电,唯独没学过铜管乐。由于他性格幽默,担任了校“红领巾电视台副台长”,主持“开心一刻”节目,每周给大家说一段相声。同学们说他将来可以当喜剧演员,而他自己却想搞“无线电”。六年级时,他装了个能收五个台的收音机,并在东城区少年无线电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很高兴,一心想让他往无线电方面发展。

没想到,到北京166中学报到那天,校门口贴出布告:“军乐班招生。自愿报名,考试录取。”

儿子自己和一名小学同窗好友一起去报名、应试,自我感觉不错,谁知,3天之内,他没有接到录取通知,而那位同学接到了。♀他鼓起勇气,找到管军乐队的李正华主任:“老师,您是不是搞错了,您当时说我比他强,怎么有他没我?”李主任笑了。看他挺壮实又有勇气,是个吹号的料,同意试试看。

这一切我都不知道。直到老师同意要他了,他才告诉我。

我立刻表示反对:“你干什么不好,干嘛非要去吹喇叭,高考又不考吹号!”我曾去看过军乐队演奏,觉得吹大号是最没劲的,只能给人伴奏。

“您先不要表态,先去学校看看行不行?您不是知心姐姐吗!”儿子执著而又幽默地说。

那天正是暑假里最热的一天,军乐班的学生正在操场上练队列。只见我的儿子满脸是汗水,站在烈日下,汗流下来擦都不擦。我有点心疼,又有点感动。我知道他是“表现”给我看的。

问了问李正华主任,李主任说她挺欣赏孩子的勇气,看上去素质不错,不过要有吃苦的准备。

孩子从训练场上下来,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对他说:“吹号可是个苦事,不容易成功,尤其是大号,你过去没有基础,要从头学,你有准备吗?”

“没问题,有苦自己吃,有汗自己擦。”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看来他已下定决心。“那好,路是你自己选的,你要坚持走到底。”我违心同意了。

两个月后,乐队开始合奏了。那天,老师把家长都请去了。孩子们个个吹得很起劲。当雄壮、和谐的世界名曲在演奏厅响起时,我流泪了,许多家长都流泪了。我们没有想到,对乐器一窍不通的孩子,短短两个月,竟然合奏得这么好!“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俄:列夫·托尔斯泰)。此刻,原先违心的同意变成打心眼里赞同了。

儿子真有志气,一直坚持了6年,成为军乐团首席大号,连续两年被评为东城区特长生、特优生,1997年又被市教育局评为特优生。6年来,他所付出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从来没和我讲过一个“苦”字,遇到困难从来没有退缩过,而且一直是乐队的骨干。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儿子在6年乐团的训练中,不仅学会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看到“合作的力量”、“投入的力量”,从而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意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我想,这些正是他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因为他热爱乐团这个集体。

正是卢勤当时与孩子商量着来,没有以“我说不行就不行”一口否决,才有了有后来的“欣慰”和“惊喜”!所以,父母遇事时也应该学会与孩子商量,什么事不要靠自己的想当然,认为不行就不行,要像卢勤那样:与孩子商量,到孩子学校去看看,两个月后再去看看,然后再作决定。

事实上,孩子就是一个**的权利主体,也应当受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要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利而忽视了孩子的权利。所以,父母不应该不断地突然闯进孩子的环境之中,去打搅他,并且不跟他商量就操纵他的生活,不要置孩子自身的需要于不顾。这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必然会导致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好座位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意坐另外一个座位。

于是,孩子的母亲蹲下去对他说:“其实,这两个座位是一样的,对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小男孩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最新章节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文阅读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