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 第十一章

作者 : 曹鹏

“教你活到一百岁’’

书画大师袁思齐近况新作之一

“教你活到一百岁”这幅行书作品,是2010年6

月初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摄制组专程到昆明采访时,

袁思齐老人现场挥毫书写的作品,四尺条幅,一行大字

神完气足,外人绝对想不到这样骨力开张、行云流水的

书法是出自一百零一岁老人之手!这幅作品不仅艺术水

平高,而且意头好,最难得的是由一位老寿星亲手创

作,因此,字里行间充满着祝福与豪气。♀友情提示这本书第一更新网站,百度请搜索+

活到一百岁算得上是人生最高成就。活到一百岁

已经是奇迹。谁能教晚辈活到一百岁呢?有这个资格的

人,必须得自己就活到了一百岁。

袁思齐老先生过第一百零一个生日之前,我陪同

中央电视台几位同行,飞赴昆明。制片人温克建先生曾

经采访过不少百岁老人,但是,在见到袁老后,仍然感

叹,袁老先生的健康状态与精神面貌太好了!

老人家住的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旧宿舍楼,没有电

梯,平常轻易不出门。生日这天,我与黄忠良先生一

起上门来接老人全家在滇池湖畔一起吃寿宴,摄像师在

楼下扛着机器,想抓拍镜头。大家没想到,当袁老终于

在楼门口出现时,他没有被子孙背负着(相对于他的高

龄,这样再正常不过),而是自己步行下七楼!儿子只

是在一旁搀扶着。这个镜头潇洒极了,摄像师很满意,

连连称奇。

袁思齐老人一辈子追求艺术、追求美,不仅在作品中追求完美,在生活

中也处处追求美感,特别要样。这不是虚荣,而是自尊自爱,也就让人既敬

且爱。

中国自古是个尊老敬长的社会,然而,近来社会风气大坏,老年人也有

为老不尊的,倚老卖老就更普遍。在我看来,病根就在于不自爱、不自重、

不要样、不要脸。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年纪越大,越应当明白这一

点。人们尊敬爱戴老者,并不仅仅因为年龄大,更重要的是修养、品德与

境界。

教人活到一百岁已经很难,更难的是教人活到一百岁还很可爱、很潇

洒、很好看!

白天拍了一天纪录片,

晚上生日宴到了九点才散,

对于百岁老人来说,真的是

非常消耗体力,累坏了老

人。但是袁老精神状态极

好。走出餐馆,站在滇池岸

边的柳树下,我和老人合了

一张影。我每次和袁思齐老

人在一起都要合影,至今为

止这是唯一一次在户外合

影,而且是在美丽如画的滇

池之畔。这也是我头一次自

己花钱买机票飞三四个小时专程去为人拜寿。

古人有一句名言,国有颜子而不知,国之耻也。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

缺少真正的天才与大师,缺少高风亮节、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君子。昆明有

袁思齐这样一位老先生,而且还是百岁老寿星,实在是一种福气。我真心希

望喜欢艺术、向往长寿的人们,都能知道袁思齐,都能向袁思齐学学,沾点

福气,沾点仙气。

老人自己养生保健有心得,他摘抄了古人养生名言与诗词,创作成一个

系列。这些凝聚了前人智慧与经验的格言与劝诫,对今人仍然是极有针对性

的、行之有效的养生真理。♀只是由于西医日渐压倒了中医,国人只重治病,

不重保健,很多传统的精华被当成糟粕丢掉了。书法家们喜欢书写的要么是

哲理,要么是诗文,总之不大注意到传统养生保健。而从社会对书法的欣赏

习惯角度,似乎除了大夫诊所与药店,也很少有把养生保健作为店堂悬挂的

书法作品内容的。

现在不同了,全民都重视养生保健,养生保健类电视以及图书满天飞,

甚至连不入流的张悟本等等都成为大卖特卖畅销书作者,所鼓吹的秘方如吃绿

豆、茄子什么的其实都是野狐禅,但是仍然有数以千万计的追捧者盲信盲从。

这与传统经典医学养生保健知识不够普及是有直接关系的。加强对中国特有的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精华的宣传,功德无量。书法艺术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

的优势。一幅字挂在家里,可以让家人朝夕面对,潜移默化,同时还能让来

往的客人能够接触了解到,有利人利己的效果。而且太多的书法作品字词内

容尽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诗名旬,不如养生保健名言警语有新意,有内容。

中国书法艺术从古自今,对

于“怎么写”可谓殚精竭虑,不

知有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心血。而

对于“写什么”,则大都采取随

大流、从众的原则。袁思齐老人

不仅重视“怎么写”也即技法与

形式,还重视“写什么”也即题

材与内容。

从1931年成都艺术专科学

校毕业至今,袁思齐本科毕业已

经八十年了。在我所认识的人中

间,大学毕业八十年者,唯此一

例。在民国时期大学教育无疑是

精英教育,本科毕业意味着专业高级知识分子,艺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基本

上就是专业艺术家水平,而在达到专业艺术家水平之后,袁老先生又用了

八十年时间,来提高、完善、探索。他不仅是教我们活到一百岁,还用行动

教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仁者寿’’

书画大师袁思齐近况新作之二

有朋友想求袁思齐老人创作一幅“仁者寿”,篆字诗堂加寿桃写意画。

由百岁艺术大师创作这样一幅吉祥祈福的传统题材书画作品,当然是一个绝

好的创意。我知道袁思齐老人写字是肯定没问题的,篆字尤其当家本色,但

是作画则不然,他已经很久不掂画笔,所以,只能向老人家提出这样一个请

求,希望他能破例赐画。

老人对我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当然,我非常注意不提任何过分的或不

必要的要求,6月份我在昆明时当面转告他这幅作品的题材与格式,以及用

途,袁老听了之后说:“好。”

然而,过后并没有下文。一直到了9月份,期间我几次电话里问老人家

此事,希望能尽快作,得到的回答都是:“好。”我不由暗暗着急。说实在

的,若是为我自己,老人无论是画还是不画、多久才画,都无所谓。我平素

对人胜过对己,替别人办事时,总是唯恐有什么差错闪失,辜负了别人的信

任与期望。

这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到了9月份见面时,老人告诉我,他年轻

时就“画图画”(这是他用四川话的表达方法,不单称“画”而称“图画”

更近古人用法,画史名著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就是例子)画得好,

现在很长时间不画了,寿桃动了几次笔都不理想,觉得拿不出手,一直在构

思、推敲,就想把这事做好点。♀原来如此。

按照预定要求的格式画好

了之后,老人说,他还想用另一

种形式来处理,于是他用篆字写

了三个字“仁者寿”,两边的字

都矮,中间的字最长,排列在一

起,非常美观。他没有再抄录

《论语》那段“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的话。在我看来,这样处

理,确实更精当,突出重点。如果装裱的话,“仁者寿”三字可以作为诗堂

的画题来看,与寿桃图珠联璧合。

对于艺术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从来不图省事、走捷径,不随意应酬人,

把每一幅作品都当成创作,这就是一百零一岁的老人袁思齐的工作作风。

一般书画家在五六十岁功成名就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套路,十有

**就不会再作改变,大都从此就用一种面貌的作品以不变应万变,干篇一

律。这种现象,甚至连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都难以避免,书法

家就更是如此。在七十岁以后还有求变、探索新形式、新技法的书画家,凤

毛麟角。而袁思齐老人直到过了一百零一个生日,还亲口对我说:“我还想

学新东西,还想试试创新。”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印章、匾牌还是书件、画

件,他都要斟酌推敲一下怎么做才好,我就不止一次听他用征求意见的语

气谈起创作设想,这不是因为他在技法与形式上还有什么不会、不能的,

而是他深知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的道理,因此,不断在往前走,哪怕是一

小步一小步地走,也不甘心吃老本,持庸守常。我新得一画室斋号“乐之

庐”,自己试刻了一方篆字铜印“乐之庐”,没好意思拿给老

人看。我希望老人家赐写一篆书匾额,他就在思考之后与我商

量,他感觉这三个字用草书最好。他的三儿子从香港回昆明省

亲,听了我俩的对话,在一旁说,“乐之庐”这三个字,怎么

写都好看的。

昆明不少店招是出自袁思齐的手笔,也有一些图书是袁思齐的题签,不

拘是哪种形式,老人都是郑重其事地对待,从来没有草率应付。

袁思齐老先生于书法遍习百家,有人以为他

的行草是二王一路,偏于柔媚,有时失之于软。

老人听说后微微一笑,大不以为是知者之论。后

来,他寄给我一副对联“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

春”,大有米元章、张即之神采飞扬、斩钉截铁

的风格,我请几位书界朋友看,都不敢相信是出

于一位百岁老翁的手笔。老人用作品证明,对他

书法的误读曲解是毫无道理的。他熟读古代书论

画论,对于书法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与体悟,老人

笑道:“我还不是知道‘书贵瘦硬始通神’!”

书法真草隶篆行五体皆擅,在过去是能书

善书的名家的分内之事,但是五体都能达到相当

高度的书法家并不多,因为这五种字体其实在结

字、笔法上是各不相同的,赵子昂是具备这种实

力与才能的屈指可数的大名家。就我亲眼所见,

在我所接触或认识的当代书法家中,能做到楷字

可以写字帖、草书可以合规矩、篆字不离古意、行书潇洒面貌多样的,只有

袁思齐一位。启功先生的隶、篆,黄苗子先生的行、楷,就都不能算是专业

水平。余子更不必论。

上海戴月明先生求袁老墨宝,点题想要隶书筇竹寺大门长联。袁老这

两年几乎没有写隶书,他的兴趣主要在钟鼎文,精研毛公鼎、散氏盘炉火纯

青。但是他早些年在隶书上也用过不少功夫。因此,他答应试试,后来专门

临了多日汉碑隶书,找着感觉才写成了四尺整纸一大幅,果然宝刀不老。

“仁者寿”,这是中国古人对于仁义道德之士的最高祝福,也是最美

好的酬谢回报。能得百岁高寿,已经是无上的造化福份,而袁思齐老人在活

过了一百周岁之后,不仅健康,没给家人与单位、社会增添麻烦或负担,还

在勤劳创作,不断在创造更多、更美的艺术珍品。因此,袁思齐既是“仁者

寿”,又是“寿者仁”。

现在提倡和谐社会,提供绿色宜居,要我说,百岁老人袁思齐就是云南

与昆明最理想的形象代言人。

2010年9月26日写于乐之庐

“游于艺’’

书画大师袁思齐近况新作之三

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第191期,播出了百岁传

奇袁思齐老人的专题,我当时没有来得及收看,事后是

通过百度视频检索“夕阳红第191期”看的网络版,效

果很好。有了互联网,电视节目也不再是一闪而过,而

是可以随时随地检索观看甚至研究了,这要拜科技进步

之赐。

节目里有一个特写镜头,是袁思齐老人给女儿的一

幅巨印,三个字“游于艺”,老人还用四川话讲解了其

内涵。说起来很有趣,他一百岁了,为了在中央电视台

的节目里出镜,自己学会了普通话,还几次对我练习讲

过,虽然咬字还准,但是明显还是有点怯生生的。后来

拍摄时,老人还是干脆依然故我,讲他的四川话,他倒

是有解释:“四川话这么生动,不讲可惜了!”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

语》里的名言,也是中国古代士人所遵循的生活原则,在礼制宗法社会,仁

义道德是至高无上的,而艺则是末技。只有道、德、仁都有了根基,其艺才

有可观的价值,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不会立住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深

厚,从两干多年前开始,文人士大夫就把“游于艺”视为一种最高境界的生

活享受。

袁思齐老先生自己就是奉行的“游于艺”的原则。他把书法、绘画、篆

刻、镌刻都当成“玩”,当然,他是专业地玩、认真地玩。从工作态度到作

品质量,他的艺术创作都是专业水平的,只是他的心态与精神状态不是那种

负担沉重的劳动状态,而是“游于艺”。

我很钦佩袁老先生能够“游于艺”,自己也

想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便跟袁老先生学刻铜,后

来自己也仿刻过几件镇纸,如“游于艺”“寿如金

石长乐永康”,拿给朋友看,都说好看,其实我

知道功力还差得远。在昆明时,有一次参观民族工

艺品展览会,买了两对木镇纸,请袁老刻了字,一

对是“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一是“上善若

水厚德载物”,款分别刻在背后。摆在画案上,

看着不仅仅美观雅观,还很沉稳大气。

最能体玩“游于艺”精神的,是他的刻铜与刻

木,其中他创作的手杖最有特色。中央电视台的制

片人与编导、摄像师很有眼光,重点拍了袁老家里

的一组二三十根手杖一袁思齐老人是国内唯一一

位创作手杖的艺术家,作为百岁老人,他选择的这

一题材正符合颐养天年长寿安康之意,可谓是最佳

人选。这些年来,儿孙们、弟子们送他的各种竹、

藤、木等材质的手杖不知有多少根了,他刻的也

不知有多少根了,除了自己保存的,其余都各归其

主。手杖不再是老年人或残疾人的工具,而成了

极有价值的艺术收藏品,凝聚了百岁老人的祝福

与美意。

2010年9月份我到上海,去参观世博会,只

看了法国馆与非洲联合馆,非洲馆里有很成规模

的非洲集市,很多黑人卖各种工艺品、纪念品,

我选了两根非洲手杖,打算送给袁老玩。看望长

者,我总是带点什么礼物才心安,这倒不是别人

教的,而是我自小就会。后来才知道粤语有所谓

“手信”。结果到了昆明,在机场不小心失手,

一根手杖摔断了。我拿给袁老时,说断了的这根

就不送他老人家了,我自己留着,请他刻两

个字留念,老先生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当

下就做。这根手杖的杖首原本是大象,袁

老题的是“吉羊”,一般篆字“羊”字通

“祥”,而在这里,却又谐“象”音,可谓

双关。这样,就不再是原先的手杖模样,成

了一件木雕,而且是结合了非洲风格的木

雕。用现代艺术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杜尚

所谓的现成品。

第二天我又到家看望老人,他正在自己

埋头修整另一根手杖,他说这两根非洲手杖

木质都不是太好,木头刮他的手,他把送他

的手杖也截短了,显然,打算改成别样的玩

意。看着老人兴致勃勃地用木工工具收拾

手杖,那种自得其乐的劲头,就像两三岁的小男孩自

顾自地玩耍玩具。

著名收藏家杨占线先生对我讲,他曾经在迪拜买

到过老紫檀的洋手杖,后来七八万元让给了别人。我

想,如果有紫檀或黄花梨手杖,经艺术大师雕饰题字之

后,肯定收藏价值就更高。不过,话又说回来,艺术大

师有点石成金的魔法,作品是什么材质,其实与其价值

并没有多大关系。

我想,袁思齐老先生的手杖完全可以办一个很精

彩的艺术展,同时出版一本很漂亮的图文本《手杖艺

术鉴藏》。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由于生活水平与医疗

保健的进步,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这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为老年人创作有利于

长寿养生的艺术品,便成为题中应有之意。百岁老人袁

思齐可能不是早就对此有清晰的意识,他只是随着自

己高兴,就把手杖列入了自己的艺术创

作范围。天时地利人和,是任何成大事

业者都不可缺少的要素,不管是有意还

是无意,能够提前或领先地把握到时代

脉搏,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为写《解

读毕加索》,最近我在读毕加索的相关

图书资料,已经读了十来种,发现毕加

索的一大特点就是总能得风气之先,而

且非常自重、自信,所以,不仅在绘画

上不断有变化,而且晚年又在雕塑、陶

艺、纸艺甚至首饰工艺等很多方面有所

建树。

袁老先生很低调,为人谦和平易,

不喜欢唱高调,说大话,所以,他对自

己刻了那么多手杖,也只是说成为了

玩。对于一位艺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

了八十年艺术研究与创作的老人,花费

了大量时间心血创作了上百件手杖,当

然不会只是为了玩。当然,袁老创作的

过程也就是玩的过程了,对艺术家来

说,这种境界就是“游于艺”。

2010年10月18日京城小雨

附录

`11`

(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最新章节 |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全文阅读 | 我这一百年-袁思齐说袁思齐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