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从前上海篇 永嘉路的小楼

作者 : 山森Samson

(小说情节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于创业的事情,雷迪庆是认真的。除了罗绮,他还另外拉了两个人入伙:班级辅导员于雨泽老师和管机房的董老师。

董老师叫董峰,和于老师是研究生时的同班同学。只是于老师生性比较内向,不擅长表达;而董老师则很冷傲,藐视一切非科班出生的电脑玩家。雷迪庆在大学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上听说董峰后来顶不住it创业浪潮的诱huo,与人合开了一家网络服务公司;几年后,无疾而终,关门大吉,然后董峰又回到了学校,继续做微机实验室的负责人。

雷迪庆约了罗绮,董峰和于雨泽到校门口的那家西苑餐厅吃饭。于雨泽看到传呼机上的消息后,换了一件没熨烫过、但看上去还好,不怎么皱巴的格子衬衫,就赶了过去。

餐厅里人不多,于雨泽走进去时一下子就看到雷迪庆他们三个人坐在里面靠窗的位置;于是径直走过去,像他通常那样,眼睛飘过所有人的脸,客气地点头微笑。

于雨泽与人说话时,通常眼睛却并不直视人家的眼睛,仿佛只是在同人家的衬衫从上往下数的第三颗钮扣交流。老外在了解这种东方式的谦逊和礼貌以前,往往会误判对面的中国人不可信——因为目光躲闪说明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或者至少是不自信——这是西方幼儿园里被教导的常识。

两位老师经常让雷迪庆帮他们做一些学校外面接的项目,也经常一起吃饭喝酒,关系都不错。可雷迪庆准备寻址注册、正式开公司的想法还是让这两位研究生毕业留校的老师大吃了一惊——毕竟不是像他们现在这样借着学校的机房,找雷迪庆这样能干活的学生来做做的无本生意啊!听雷迪庆的意思,要有公司门面、销售团队,要研发产品,还要打广告,发展全国各地的代理——都是钱啊!

雷迪庆已经想好了后面的一切。除了他在股市上赚进的、在九三年已经相当多了的几十万资金外,他还想好了一个可以支持这一切计划的一个后台金主——当然,现在还不是告诉两位老师和罗绮的时候。

雷迪庆大包大揽了资金的问题,让两位老师和罗绮只需要出人出力就可以啦。

找两位老师入伙除了想让这个公司在初建的时候就能有一些现成的客户群,和多两张成熟一点的面孔外,他也希望让坏才不遇的董峰和于雨泽在这个时空做得更加成功,更重要的,通过对他们一直的了解,他也十分地看中两位老师的正直和良心——这是中国商场上多么稀少和罕见的可贵品质啊!

雷迪庆不能明说自己在后面的二十年里看到了it业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于是他告诉董峰和于雨泽,根据他的观察和感觉,现在应该是做局域网服务的好时机。一个数据库管理项目,从需求调研,建立模型,到写程序,做测试,最后安装上线和提交文档给客户,一个周期下来,至少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最多能收个十万元的辛苦钱。而一个novell局域网,设计加布线加装机调试,撑死也就是两周的事,二十万元的打包价是普遍行情;另外,设备和软件采购,事后的客户培训还能另外产生几万的纯利润。所以从项目利润率上看,局域网服务的含金量要高很多倍。当然,这些后来变成常识的东西,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是少数it公司的商业机密。

董峰和于雨泽很惊讶雷迪庆看这个问题的深度;而且幸运的是,从他们接项目的客户那边,他们也听到过同样的咨询,证明市场需求的确存在。于是三个人一拍即合。

罗绮也比平常话多了一些。虽然她不像雷迪庆一样整天泡机房,但几年的大学计算机科班的学习,和那种与生俱来的读懂人心的天赋,她在三个男人的创业冲动的激昂中,穿插着她充满灵气的点子。如果说他们三个男人是雄浑、排山倒海的架子鼓,锣钹和管乐队的话,罗绮就是一段优雅的小提琴独奏。

几个月后,他们把这家取名叫菲尼克斯的公司开在了永嘉路的一幢小楼里。叫这个名字是用了phoenix的谐音,取了“凤凰涅槃”的意思。永嘉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幽静的小马路,路两旁清一色的法国梧桐在夏天把小路遮盖在绿色的树荫里。人们在中午从旁边繁忙的其他马路转过来时,总是会满心欢喜地感叹这条梧桐道的荫凉和树上闲适的蝉鸣——人们仿佛从十里洋场人人形色匆忙的拥挤中,一下子变幻到在杭州西湖边的柳岸,撑着伞在雨中独行。

在茂密的树影中,一幢幢带花园和围墙的小楼时不时地闪现在路人的眼里,那种古朴而又带有欧洲风味的青砖红瓦和维多利亚风格的突窗台,总是给人惊艳的感觉。九十年代的时候,这些小楼原来的主人慢慢地从这里搬去了一些新建的高档公寓楼;于是很多像雷迪庆他们这样的新兴的科技公司进驻到这一幢幢小楼里——对他们来说,这个闹中取静的地理位置,和楼上楼下两层总共三百平米左右的办公场所,都是恰到好处。

选在这里的另一个原因是:十多年后,这个店会被高价买下,改造成一家叫bellanapolia意大利餐馆(后来又搬到了长乐路上),那是雷迪庆在上个时空最熟悉的上海西餐馆之一。店内看得见红砖的墙面,泛黄的意大利招贴画,红白方格的桌布,传统炭火披萨,意式馄饨里的圣丹尼火腿,色拉上的帕玛桑芝士,以及从老板到厨师的清一色意大利人,和进门时那一句"buongiorno!",让那时候的雷迪庆一直有一种恍然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不知是还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还是已经去了阿玛菲海岸某个面向大海、依山而建的小镇。

这里的菜也不像另外一家后来挺出名的、叫巴贝拉意大利连锁餐馆。巴贝拉用快餐的方法烧制意大利菜,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了很多想要小资一下、但有不愿意花太多银子的年轻人,天天爆满到门口排长队。雷迪庆曾经带过一个意大利人去正大广场里面的巴贝拉店。意大利人是那种尝到一片他们认为的好芝士都会举手欢呼、欣喜若狂,认为每一片披萨都应该是充满了厨师的灵感和代表厨师个人品味的民族。如果你把超市里便宜的番茄酱,配上不怎么新鲜的罗勒叶,浇在大锅煮得过了火的通心粉上,然后端给一个意大利人,说这就是他的pasta,他会怎么想?那一天,雷迪庆的意大利朋友毫不客气地声明:这不是意大利菜,就像唐人街的中国快餐馆里的东西算不上中国菜一样。

当然,这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现在这里还是普通的许多永嘉路上的小楼中的一个。

推开雷迪庆他们租的小楼那两扇带黄铜狮头门环的黑木大门,仿佛立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怀旧中,跨入到了计算机的高科技时代。

整个一楼没有任何分割的房间,只是在几面承重墙的位置,才装饰成到顶的书架,分别放着雷迪庆,董峰和于雨泽的计算机的书籍和项目的资料。雷迪庆还特别配了一个图书馆里那种可以推动的楼梯,方便在几面墙之间移动。整个一楼没有一盏吊灯;所有得照明都是嵌在墙里成为灯柱,或是藏在屋顶成为吊顶的一部分。地面保留了原来的木地板,只是全部涂成了黑色;墙面光离陆怪地画上了些蓝白色为基调的抽象的图案,然后随意地挂了些同计算机相关的东西,如键盘,8088的芯片的放大照片,大大小小的磁盘,一个旧得不能用的菊花瓣打字机,还有一个黑漆油亮的算盘。几台pc机并没有像机房一样整整齐齐地放成排,而是随意地布置在楼面的各个角落,模拟成了一个公司的各个部门联网的样子。

整个一楼既像是一个充满了学术气息的研讨室,又像是一个关于电脑高科技时代的主题酒吧。客户被带到这里后,可以向他们介绍各个联网的电脑如何交换文件,共享打印机,如何把每天的作业文档存放到服务器上;也可以在中间一张不大的会议桌旁坐下来,商谈一些项目的细节。当然,也可以随意地走到里面的一个布置了四个酒吧圆桌和一些高脚椅的角落,一边喝咖啡或者饮料,一边聊一些事情。

这样的办公室设计在九十年代是前卫的,也是完全让人无法想像的。董峰和于雨泽第一次走到装修好的小楼,都不约而同地觉得太震撼、同他们想像中的办公室太不一样了。还好,在开业那天,他们那天邀请的最重要的一个客人,上海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钱鸿涛,对这样的风格独特的办公室设计大为赞赏,连声称道进门就给了人一种引领潮流的冲击。谈的是高新科技,来往的人是时代弄潮儿,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的:“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

钱鸿涛接手这家投资公司以前是上海市府的高官,关系遍布海内外,号称可以从各地银行随时调动过来两个亿。他做这个投资公司其实也是得了市府的默许,用他的关系从各地调资金过来拉动上海的高科技产业。

雷迪庆在前一个时空见过钱鸿涛。他大学四年级时实习的那家公司是钱鸿涛的公司投资的,好几次钱鸿涛过来视察时,雷迪庆作为实验室的临时负责人,给钱鸿涛汇报服务器和网络交换机的情况。钱鸿涛经常在会议的间歇时同雷迪庆聊天,关切地问了雷迪庆什么地方人,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所以雷迪庆同刘董在上个时空还算是有过一面之缘。

雷迪庆在上个时空实习的那家公司的总经理是雷迪庆父亲的朋友。这次钱鸿涛来出席他们的开张仪式,也是雷迪庆通过这一层关系请到的。

钱鸿涛个子不高,没有秃顶但是也开始变得比较稀疏的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发福的肚子撑圆了那条有红黑花纹的吊裤带,总是充满自信和总是带着审视的眼光从金丝边眼镜里望出来,让即使不是他下属的人都能感觉到他的威严和他意见的不容质疑。

雷迪庆在门口迎接钱鸿涛时,他自我介绍后,钱鸿涛颇为诧异地盯着雷迪庆说:“我们是不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啊?”

雷迪庆大吃一惊,莫非钱鸿涛也是从那一个时空穿越过来的?可雷迪庆不敢冒然发问,只是嬉笑支吾着,顾左右而言他。还好,钱鸿涛并没有继续深究这个话题。

而这个钱鸿涛其实就是雷迪庆计划中的后台金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涅槃之从前上海篇最新章节 | 涅槃之从前上海篇全文阅读 | 涅槃之从前上海篇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