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细细想来,周洪谟指出的永宁宣抚司奏折中的疑点确实可疑。但是,如此重大之事,搁置不议也是说不过去的。朱见深转头向李贤,问道:“丞相,你如何看待此事?”李贤紧锁眉头,深思一番,摇摇头说:“皇上,周学士所言确实有理。试想,僰蛮再怎样蛮横,如要劫场,事先没有周密计划,如何能做得滴水不漏、来去自如?依臣之见,我们现在急需的是先了解清楚僰蛮习性,再作定夺。这恐怕要劳烦周学士讲一讲了。”朱见深点点头,冲周洪谟道:“周学士,你便将僰蛮习性跟大家讲讲。”
周洪谟引经据典,将僰人的来龙去脉说给了殿上的几个人听。只是连周洪谟也并不知晓僰人中融进了蒙哥大汗后代一支的事,是以未能完全讲清僰人现时的状况。朱见深听得愈发起疑,道:“照周学士如此讲,这僰蛮为上古遗民,识周礼,农耕为生,也经教化,不似野蛮之族,何以会作下如此滔天血案呢?”李贤也陷入了沉思,他说出了自己的怀疑:“莫不是有匪盗做下了血案,而将黑锅让僰蛮背上?但是,西南蛮荒之地,哪里又来如此之众的匪盗?”
一旁的汪同书却并不认同周洪谟与李贤,他向朱见深禀报道:“皇上,依臣看,金凤血案是否为僰蛮所为,这并不重要。臣依天象,那僰蛮定是要扯旗作乱的,何不就依永宁宣抚司所奏,朝廷发兵灭了僰蛮,以绝后患?”这话招致包括皇帝朱见深在内的殿上所有人的反对,李贤不屑地说道:“汪天师,自古出兵,必要师出有名。如果仅以天象预兆为由,必然招致天下人的笑话。如今之计,即使要出兵,也需要查实僰蛮是否做下了这起血案。”
朱见深微微颔首,认可了李贤的说法。不过,眼下的问题是如何查实金凤血案究竟为何人所为,这却是毫无办法的。君臣几人在殿上来回踱步,谁也不发一言。汪同书突然想到自己的远房堂弟汪浩正在四川巡抚任上,不论此事最后需要出兵剿灭还是查证金凤血案的真相,都是一件通天的大功,便开口向朱见深奏道:“皇上,何不传召四川巡抚汪浩进京,着他操办此事呢?”周洪谟比不知晓汪同书心里的小算盘,附议道:“皇上,臣也认为让四川巡抚操办此事最为恰当。”但是,李贤仍然坚持己见:“皇上,谁操办此事是细枝末节,关键是要商议出一个怎样操办的法子来。”
李贤的说法确实在理,如果定下了完全之策,不论派何人前往操办,其实也不是难事。汪同书再奏道:“皇上,我朝开国以来,僰蛮已经多次作乱犯上,臣认为斩草除根,将僰蛮剿灭,实是一件功荫千秋的好事。”朱见深喃喃道:“汪爱卿,那以何名出师呢?”汪同书回道:“僰蛮向来以僰侯国自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实不能为我大明朝所容。这不是最好的出师之名吗?”朱见深点点头,征询李贤和周洪谟的意见,道:“二位卿家,你们意下如何?”
周洪谟望向李贤,实希望李贤能阻谏皇上不向僰人发兵,因为他自己的故乡毕竟就在川南,若起兵事,家乡父老亦难幸免。李贤与周洪谟私交甚好,自然知道周洪谟祖籍四川,而且距僰蛮控地不远,若朝廷发兵,当会殃及他的乡亲,但一时又找不到理由说服皇上。李贤沉思着、盘算着,忽然灵光一闪,奏道:“皇上,先时皇上恢复代宗皇帝庙号,以帝皇之仪安其陵寝,博得天下人一片赞誉。皇上的仁厚之心已为天下人所念,若在这件事上大动干戈,恐于皇上施行仁政不利。”朱见深登基的第一大事,便是以德报怨,恢复了代宗庙号,实在是他的得意杰作。李贤这番话其实拍得恰到好处,朱见深本已动了出兵的念头,让李贤如此一说,便再次摇摆不定,问道:“那朕该如何办?”
周洪谟感激地冲李贤微一颔首致谢,适时进谏道:“皇上,臣认为此事以天下苍生不受战火涂炭为重,能免去战事,方为上策。”朱见深显然已经被二人一唱一和所打动,只是还要商议如何不生战事,问道:“周学士,如何可以免去战事?”周洪谟心中早有了主意,沉着地应道:“皇上施行仁政,可推及蛮夷。蛮夷企图作乱,是想恢复西周封号,皇上何不做个顺水人情,便封他僰蛮首领为侯,置为土官,而僰蛮三百来寨,按其寨中人数,封寨主为六至九品土官。其俸禄均由他们自筹,岁岁进贡朝廷。”朱见深听完,不禁“哈哈”笑出声来:“周学士此计甚妙!就这么办,拟旨!着四川巡抚汪浩进僰蛮寨中通传,传僰寨各寨主到叙府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