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乡一时成了川北的繁华之地,川、荆各地受官府压迫之人,犯下重罪无处可逃之人,慕赵铎孝名之人,立志换天的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赵铎清点麾下之众,男丁十六岁以上四十岁以下录入军籍,共得军队一万三千人。赵铎采纳结义大哥悟升的建议,按天干地支分成二十二支军队,随后来投军的便随机编入这二十二军。除开入军丁壮,其余妇幼残老能出力者编入随军伙夫、实在无能出力者便安置在本乡。军队以赵铎姓氏为名,称“赵甲军、赵乙军…”,以此类推至“赵亥军”。赵军自孝泉出发,首攻绵竹,绵竹衙役、卫士兵纷纷倒戈,赵军活捉绵竹知县,枭首示众;再收而攻德阳,德阳县令闻得风声,赶紧逃往成都避难。赵军声势,十天内便威震川北。
巡抚汪浩听德阳知县这一汇报,吓得嘴巴大张,眼睛圆睁,似乎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好半天,汪浩才问道:“徐县令,你说的可全是事实?”徐县令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抖擞着说:“巡抚大人,下官绝不敢有半句假话。”汪浩长长叹出一口气,暗自怨怪自己运势不佳。原以为到四川这天府之国任封疆大吏,定会大捞一笔,谁曾料想尽碰上这些棘手之事。不过,汪浩毕竟老于官场,并不如德阳徐知县一般惊慌。他稍稍梳理一下头绪,便着府兵去请四川司指挥使前来议事,并一边拟奏折奏报朝廷。
四川司指挥使李越一进巡抚衙门,便紧握着汪浩的双手,叫苦不迭:“汪兄啊,这川北乱民犯上,可如何是好?”汪浩端了官腔,说道:“李将军,下官这不是请你来商量对策吗?”李越头摇得让汪浩看着也头晕,满嘴的无可奈何:“汪兄耶,你不了解。朝廷虽设四川司,但是我手下士兵不足三千人。各地卫所士兵也不多,这如何对付得了川北那数万之众?”汪浩对朝廷军队建制确实不清楚,只道是李越在推月兑,便有些不高兴:“李将军,你我二人掌管四川军政,各有分工。这川北赵寇作乱,按职责应归你所管。若李将军实有难处,我这便奏报朝廷,恳请朝廷派兵平乱。”
汪浩这番话虽说得不愠不火,但是却极有份量,若李越再自推月兑,难保汪浩不在奏折中参他一本。李越赶紧自我圆场道:“汪兄,事情倒还没严重到要急着上报朝廷的地步。我得知赵寇作乱,已火速下发文书到各地卫所,从各卫抽调一百士兵,十日之内,川中、川南就将有上万士兵到成都集结,到时候再痛击赵寇。”汪浩这才松了口气,如果只借四川之兵就能平了川北之乱,届时再奏报朝廷,那便是大功一件。他拍着李越的手,为显示地方主官对军队的支持,和蔼地说道:“李将军,这平乱之力也不能仅让你一个人出。除了军队,你还需要什么,尽管言来!”李越也不是个好打发的主,借势而挟,道:“汪兄好人!我正愁集结起这上万军队,哪里来这许多粮草!汪兄,我只求你为我解除平定叛乱的后顾之忧。万余军队,个个如狼似虎,少说每天也需要百石粮食,这恐怕要劳烦汪兄操心了。”
汪浩不料李越来个狮子大张口,士兵们再怎么能吃,一天吃得下两三斤粮食的毕竟是少数,何况军官们还要层层克扣。但是,汪浩既已把话说出了口,却也是不好跟李越讨价的,否则,李越剿寇不力,反给自己扣上一顶支持不力的帽子,那就吃力不讨好了。汪浩一双眼珠子骨碌碌地翻过一阵,心下盘算道:这倒也是一个发财的好时机,反正是州府县衙去征粮,摊派多少还不是自己说了算。于是,汪浩爽快地答应下来:“好!李将军,我这就下文书到各州县,为你北征征粮,保足每天一百石粮食。我就在后方等着李将军捷报了。”
四川这一巡抚一司使议定平剿川北乱事,二人相视会心一笑。若着急上奏朝廷,朝廷或派出军队,或派人前来监军,二人均没有油腻可沾。而先期自行组织平剿,无论结果如何,私囊中饱却是无疑的了。汪浩便命幕僚草拟文书,着各州府专项征粮,同时征丁。粮食、壮丁均可以用银钱冲抵。此外,汪浩还专门修书一封致永宁宣抚使,恳求他在永宁宣抚司辖地征粮征丁。一时间,由川北起事掀起的风浪,迅速席卷了整个四川。不久,不堪官府强征粮食、壮丁的人们,又自川中各处举起了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