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族 第三十二章 抚仙湖下

作者 : 川夜卿

我着急的调整飞行的方向,可是依旧是徒劳的,这时我才发现并不是我的滑翔伞坏了,而是下面的热流的作用。

这个热流好像只有最中间有,二伯他们早已飞过了中间,估计正好错过了热流,也可能是错过了热流的发出的时间,只有我倒霉的遇到了。

“二伯……!”我看着和二伯越来越远就立即喊了他一声。

二伯听到了我的喊声,回头看了我一眼,我很明显的。看到了他的惊慌,而顺子和胖子也是回头看我,只见他们想要转弯回来拉我回去。

“不要过来!这中间有股热流,你们过来也是这样,我没有事,只是可能会和你们的降落地点不同,并没有生命危险!”我对他们喊道。

他们听到我这样说也就不再转弯,其实他们如果真的转弯才是最大的危险,因为我们是在滑翔并不是飞翔,所以转弯是需要很大的弧度,这样一来他们的飞行高度就会降低,如果转不回来很有可能直接飞进深渊。

“那你怎么办?”他们大声的对我问道。

“不是跟你们说了么,我和你们可能只是降落的地点不同,并没有生命危险。”我向他们重复的说道。

他们听到我这样说,只是说了一句:“你自己小心点,如果我们到了地面就会立即打照明弹,你应该能看见。”

我回了声“知道了!”就亲眼看着自己慢慢的远离了他们。

抬头看了看我上面的睡袋式滑翔伞,心里祈祷能撑到我降落。

后来我才发现我的睡袋式滑翔伞的飞行并不是胡乱的,而是由于下面热流的冲击导致飞行方向不同,但是最终航线还是那群建筑。

这时我才开始思考为什么下面会出现热流,但是想来想去得出的结论还是地势结构,因为我们所处的地区是板块的交界处,那么下面很可能就是岩浆,这样想来也就可以解释通为什么会出现热流了。至于为什么二伯他们没有遇到,也许是多方面原因。

借助照明弾的照明,我开始又一次的鸟瞰式的观察起来这群古建筑。虽然我是从上面大范围的观察,可还是不能将这群建筑的面积看完。至于原因很简单,这群建筑的面积很大,同时二伯发射的照明弾虽然是军用的,但也就是一公里的范围,可是古代的城池一般县级城市仅有0.25平方公里,郡级城市一般为0.64平方公里。而在这里一公里的范围竟然覆盖不了整个建筑群,这真的很令人惊讶。

从上面来看,下面能看见的建筑很像我们在网络上见到的古代遗址的样子。下面的古城毫无生气,但是建筑似乎非常完好,并没有看见有坍塌的地方。

看到这样就让我很奇怪,像这样的地下古城着实很难见。我记得我国的地下古城并不是没有的,而且有不少只不过还没有被发掘,我个人认为最有发掘价值的就是泗州古城。

关于泗州古城的由来和衰败是这样的,北周宣政元年(公元8年),宣帝在现在的泗阳县郑楼乡建制设州,因城倚泗水而建,故称"泗洲",也即历史上的第一个泗洲城,当时的泗洪属泗洲治

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为加强漕运管理,唐玄宗决定将泗洲城和泗洲治合并重建,并将新城址移至汴河与淮河入口处,也即今泗洪县的最南端,与今盱眙县隔淮河相望。

泗洲城自唐朝初建,经历代扩建,至明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泗洲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二丈五尺,城内另建有里城一座、辅城45座。城内共有十五条街,三十四条巷,住家近万户。当时泗洲城的城镇建设相当繁华,鼎盛时仅有历史记载的寺、庙、塔、楼、观、庵、祠、坛等建筑就有几十处。因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经济、文化繁荣,泗洲城成了历史上的一座名城。

泗洲城多水。城内河沟交纵,可通舟楫,城内建有桥梁十六座,后世有人将当时的泗洲城比作东方的威尼斯;城外是护城河,环城皆水,将整个泗洲城完全圈在当中。城墙上共开有五处城门与外界沟通,但进出城均需通过吊桥。因为到处都是水,为方便交通,古泗洲城还设有三处渡口。

也许是冥冥中注定,泗洲城因水而兴盛,但最终也因水而毁灭。

因地势低,泗洲城自建城以来,一直没能摆月兑洪水侵袭的困挠,几百年间,黄河水多次决口淹城,淮河上游的洪水也一次次肆无忌惮地侵犯州城,围城护堤屡修屡毁,城墙门楼也多次受损,城内多次全城淹没。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冬,洪水再一次淹没了泗洲城,以后连年洪水不退。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夏,又一次特大的洪水再度侵袭,整个泗洲城全部没入水中并再也没也露出水面,千年古城从此梦幻般地消失了。

现在,逢降水较少年份时,原泗洲城旧址处的淮河里能显露出一段古泗洲城的残存城墙,矗立水中;遇干旱年份,洪泽湖水全面降落时,湖底还能找到很多整块的古泗洲城的城墙砖.

这是历史上可以说比较富有的一个古城,关于他的历史价值到底有多么重要就不是我能评论的了。

其实按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不远就有一个地下古城,那就是抚仙湖。神秘的抚仙湖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于云南玉溪。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水鬼的潜水爱好者———耿卫,在抚仙湖潜水时的一个惊人发现,让抚仙湖显得更加疑云重重。他发现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筑遗迹,遗迹的规模之大令人称奇。

2000年11月13日,云南的权威报纸《春城晚报》发表了《抚仙湖里有古城?》,一石激起千层浪,国际二级潜水教练耿卫和职业摄影测量员贺杰的发现,使这个小城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世界从此知道了中国有个澄江、澄江有个抚仙湖、抚仙湖水下有一座古城,形成一股“水下古城”热!

关于发现抚仙湖的过程也是很复杂,由于报纸的报道所以前往探索的人很多,耿卫,一个从小就在湖边长大的年轻人,一名专业潜水员,因为天生水性极好被人称作“水鬼”。在一次潜水的过程中,抚仙湖东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卫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潜下去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垒积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条,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于潜水员特有的敏感,这个现象令耿卫非常奇怪,因为通过多年的潜水观察,抚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积的泥沙为主,怎么会在这个区域突然出现大量的散落石块呢?再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耿卫惊讶不已。

耿卫说:“那些建筑都是高台式的,堆积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块,非常规整,一米二乘一米二,这种方方正正的石头,随处可见。”

这些石头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驱使着耿卫决定探个究竟。在进行仔细的观察后他发现,这些石头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在随后的几次探测中耿卫认为,从这些静躺在水底建筑石料上附着的厚厚的青苔来看,这些水下建筑的年代非常的久远,那么这些水下建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到水里来的呢?满月复狐疑的耿卫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关于抚仙湖的神秘传说。

在云南澄江县,据当地人讲,平日天气晴好、风平浪静的时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尔可以看到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墙基显影,但是由于湖水太深,始终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古城的存在。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水下古城吗?这一切成了耿卫心中的一个不解的谜团。为了进一步探明真相,耿卫先后38次潜入该水域进行探测并拍摄了大量的水下录像,随后把相关的资料写成专题报告,向云南省有关部门和相关的专家作了通报。

2005年12月云南澄江抚仙湖下,通过进一步的探测发现,古城中有8座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其中一座高20多米、相于十层楼高的类似金字塔的建筑最引人注目。

据发现者介绍,这群古建筑除了这座“金字塔”型的建筑之外,还有一个底座宽为63米、高21米类似古罗马“斗兽场”的巨大建筑。在这些建筑群中间,还有一条300米长、7米宽的石板路,上面镌刻着精美的图案,另外的建筑很可能是当时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抚仙湖地形图的形状像一个倒置的葫芦,水下遗址主要在湖的东北部区域,考古队重点要探测的位置也就是在这里。这次考古除了有专业的水下考古人员潜到湖底进行勘测之外,还动用了一个专门从事水下探测任务的潜水器“蓝鲸”号,对水位较深的区域进行探测。“蓝鲸”号潜水器里面可以乘载4个人,上面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最先进的声纳扫描仪,曾经多次执行深海目标的探测与定位的任务。

潜水器进入遗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状规整的石块。随着潜水器的推进,专家们在声纳显示器上发现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墙。与此同时,考古队的潜水员在遗址的浅水域发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类似于街道的建筑物。潜水员在通过一段开阔的平地以后,一座气势雄伟的带有台阶的高台式建筑映入眼帘,踏着布满青苔的石板拾阶而上,这座建筑曾经散发出的那种庄严、神圣感依然历历在目。

据初步考证,这是一座2000前的古城,很可能是历史上记载的古滇国的国都。根据抚仙湖周围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研究表明,当时的古滇国青铜文化已经比较发达,这次通过对水下古城的考古研究,对揭开古滇国兴衰之迷将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司马迁《史记》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便派出大将庄蹻率领大军来到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蹻准备班师回朝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路。庄蹻索性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蹻王滇”。到了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至于俞元城,在有关的史料记载中曾经描述,西汉王朝在抚仙湖一带设立了俞元城,可是俞元城到隋唐以后再没有任何记载。澄江当地一直流传这样的传说,“俞元古城和人都沉到底”。

因此,在第一次水下考古的时候,专家根据有限的线索初步推测这座古老的建筑可能就是古滇国国都或者俞元城。

但随着第二次水下探秘的推进,更多的新发现使原来的推测又有所变化。

考古中心的人员又提出很多疑点,疑点之一,该建筑群通过声呐探测扫描,确定其面积大致为2.4平方公里,那么大的城市规模不是一般都城或者郡县所能达到的,这一点和我现在所遇到的很像。

疑点之二,建筑结构不一致。无论古滇国国都还是俞元城的建筑结构应为土木结构,而水下古建筑群结构以石头为主。

疑点之三,符号、图案不太吻合。从澄江、江川等地各种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兵器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剑柄上都雕有奇特的动物造型,如变形的青蛙、呲牙的蛇头、猴头人身像等,这些图案刻画得较为清晰,面目表情可见。而这次探秘发现的三道人工划痕、“0”“1”符号、七个规律排列的石孔、一张“人面图案”及象征太阳的图案只是简单的勾勒,看上去更原始古老,二者在此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不太一样。

民国《江川县志》有一段非常详实也非常生动的记载:清咸丰九年六月,“一日早起,忽有飓风吹荡,继而波涛山立,声呜雷响,殆有天翻地覆之势,远近惊讶,莫名所以。约一时许,则又风平浪静,海面如镜。少间,则见尖山对面抚仙湖深处有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窜出,蹄波不濡,双双驶骋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头窜回,如是三次,仍由原处而没。至翌日,三日,亦覆如是,远近与湖滨村落之人均见之。尖山驻军并将此事分头通报。

而在民间还有几种迷一样的说法。

谜一:水下“活人”

据乘坐潜水艇沉人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抚仙湖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

谜二:湖中大鱼

抚仙湖中的大鱼有多大……女乃女乃讲:有一次从省城回来,乘船过澄江海(抚仙湖),到了尖山时,海里大风大浪,船像树叶一样颠簸,不远处看到一个像船一样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鱼的背脊……

谜三:桑田沧海

康熙《江川县志》载:“饮虹桥,在抚仙湖中。旧有大小两孤山,好事者冶铁为桥,跨两山之间,如虹饮然,故名,一夕风雨交作,桥与小孤山失所在,大孤山存。”“明洪武十年,江川地震,明星湾子沟有独家村,因地震陷落入湖。”“清乾隆十七年江川地震,秦家山抚仙湖边田荡入湖中者甚多,而最多者23户。”民国《江川县志》载:“抚仙湖滨有村曰冯家湾,其村关圣宫门首原有石埂一路,所以防波浪之淘田禾。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月十二日午时,石埂间忽响,声大震,冲出黄烟一堵,向湖之东南而去。农人群往视之,石埂连田陷于湖内,旁边陷成大坑。”

谜四:航空禁飞区

抗日战争时期,一架国民党飞机,已经准备在呈贡机场降落,却突然偏离航向,神使鬼差地撞到抚仙湖畔的老虎山上,机毁人亡。

20世纪80年代,我军一架军用飞机飞临抚仙湖上空,突然仪表失灵,飞机失控,坠入湖中。

1992年11月9日抚仙湖发生特大风暴,千名渔民困于湖中……请求空军援助……飞机飞抵抚仙湖……围着抚仙湖飞了一圈,而且飞得很高,人们有些费解,这究竟为什么?原来,空指首长介绍说抚仙湖列为“航空禁飞区”……为什么列为禁飞区,它是否又是一个百慕大三角或大西洋中魔鬼地带一样的神秘地域?

谜五:夜见光环

1991年10月24日,旧历九月十七,正好是“霜降”日,夜间月明星稀,风平浪静,张玉祥等人驾船到湖中捕鱼,发现从湖中冒出一个发光的圆盘,像个光环,十分醒目耀眼……

谜六:水底建筑

盛传,抚仙湖古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个繁华的城池,一场像水漫金山一样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坝子,那个热闹非凡的城池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水底。人们在湖上行船,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

谜七:孤山鲛宫

民间传说,孤山下面是龙宫,孤山由十棵金柱子顶着。孤山下面有许多的洞,抚仙湖的鱼进去游玩,谁知身大洞口小,进去就出不来,就永远呆在里面。湖中的鱼经常到这里来朝见。

谜八:怪石界鱼

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有一块“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这八大千古之谜,有一些是湖边人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说,本身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人们口传耳听的过程中容易被加工和篡改,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有一些传说,突然之间就会变为现实。比如说抚仙湖里有一座城,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现在果然在抚仙湖水下发现了一座古城,说明这些传说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处有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窜出,蹄波不濡,双双驶骋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头窜回,如是三次,仍由原处而没。至翌日,三日,亦覆如是,远近与湖滨村落之人均见之。尖山驻军并将此事分头通报。

关于抚仙湖的种种传说人们众说纷纭,具体是怎样的没人能出来公正一下,对于下面的古城是怎样的也就不了了之,有的人说是真的存在,并且发现了一些不能公众的东西所以没了下文。但是该有的人说,这一切都是炒作,是为了那里的旅游业。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墓族最新章节 | 墓族全文阅读 | 墓族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