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泽决定写一部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书。
一是因为那时的宋朝,外不能御敌,内不能富民,积贫积弱,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与如今的大明几乎一样,写这样的一本书,可以起到以古鉴今,警醒大明士子的作用。
二是因为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导致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名声极差,甚至有人骂他是商鞅、王莽、曹操这样的人,且认为北宋亡于他之手。
那时,许多人私人立书,诽谤王安石,全是为非而非,而这些私人的书竟然被官修的史书所采用,于是后来的人想要为王安石翻案就更难了。
但在李芳泽看来,王安石并不是历史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她要给王安石翻案,写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如果成功地起到矫正作用,她的影响将会不小。
在李芳泽心中,王安石是一个绝对道德高尚的人,他私生活极为干净,当年反对他的旧党,不能从道理上驳倒他,便想要从他的私人生活上入手弹劾,可是最后失败了。但是他们并不罢休,他们知道神宗皇帝致力于改革想做明君,所以诽谤王安石是拍马迎合之辈,非王安石之是,是王安石之非。
可是王安石不顾这些,他依旧大刀阔斧地实施自己的政策,尽管因为考虑不周用人不当最后导致失败,但他的出发全是为了大宋,毫无私心!
李芳泽叹息,那时的新旧两党之争,和明末时阉党与东林党之争何其相似呀。
他们不管国家不顾天下,只顾自己的利益,你说是,我偏说不,你说不,我偏说是。
他们忘了自己做官的目的。
反观之前和现在的许多大明官员,又何尝不是如此?相互攻讦,鸡毛蒜皮的事也能哪来弹劾,就为了名。
李芳泽要拿王安石做榜样,让大明的读书人看看,当官非是为名为财,而是为了治理天下!
想到这些,她既无奈又兴奋。
无奈的是熟悉历史,总为历史而遗憾;兴奋的是她如今生处历史之中,以天下事未己任,在她看来自己还算有些用处。
一个人若是清楚了自己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他活地必定明白精彩之极。
李芳泽是有所想就立刻又所行动的人。
可喜的是,这个课题她已经做过,手机里还有原档,只需要改掉一些在现在可能会被和谐的内容,然后把现代语言加工成文言文即可。
她的论文,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绝对能达到很强的说服力度。
最后就剩下给书取名了,这本书讲的是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变法始于熙宁二年,不如仿后世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取名为《熙宁二年》吧。
李芳泽吐了一口气,忽觉浑身动力十足。
离府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她必须在府试之前把书完成,可是这书有二十多万字,就算化成文言文,也得有个十多万字,这是个巨大的工程。
本欲找霁云和神秀帮忙,可是想到自己要完成这本书,必须对着手机,可手机又见不得人,所以看来还是得靠自己一个人了。
两个月内用毛笔写十万多字,想想就觉得手疼。
李芳泽抬起右手,心道,右手哥,关键时刻,得挺住!
一切准备就绪,李芳泽上街去买了一批笔墨纸砚,然后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开始创作了。
之后几日,霁云上门找她她也不见,只说没时间,而后李府一直是静悄悄的,直到县试考完后的第六天,那是放榜的日子。
神秀在外头得了消息,喜不自禁,匆匆地赶回家走到李芳泽书房:“先生,县试您中头名了!”
此时李芳泽正聚精会神于写书大业之中,虽耳朵听到了声音,但内容其实并没往脑子里去,所以只淡淡地应了一个“嗯”字。
神秀见了她这样淡定的样子,心中他十分敬佩。
心道,先生如斯超凡,虽有大喜临身,却波澜不惊稳若泰山!
…………………………………………………………………………………………………………
《熙宁二年》是写一点就拿到印书坊去印,所以当整本书写完的后第二天,书就印完了,一共四册。
当日,李芳泽拿着样书去书铺找书铺掌柜。
县里就只有这一间书铺,规模挺大,李芳泽是这里的常客,所以与掌柜赵同已是极为相熟了。
“哎呀呀,李相公,您来买书?”赵同见了她,立刻起身相迎。
李芳泽微笑摇头,把四册书端在掌中:“今日不买书,却是来卖书。”
“哦?”赵同不明所以,“请教相公。”
李芳泽走到书铺内,把书放在桌上:“赵老哥,你且来看看我这书卖不卖得。”
赵同依言拿起书开始看。
翻了数十页,赵同摇头:“李相公啊,您知道我虽识几个大字,正儿八经的书却没读多少,您这书高深,我却是看不懂。”
李芳泽这才想起赵同只学过蒙学,论语读了半部,其他书虽读了不少,但全是杂书与小说,唯一知道的一些历史知识都是从野史上得知的。
所以她这本学术性极强的《熙宁二年》于赵同还太高深了些,是以看不懂。
于是她把书的大致内容叙述了一遍。
结果,赵同说:“您是知道我这铺子的,两个大头。”他伸出两个指头,“一是四书五经,二是话本子野史。这第二项呐,才是最挣钱的,只因那些个酸秀才闺中少女和乡下识了几个字的人都爱看。您这书却不属这两项之内,我猜不好卖。不过相公把书印了可以放在我这试试。”
忽的,李芳泽计上心头,笑道:“有了,若用了这法子,我这书必定卖的好。”
“什么法子?”赵同好奇问道。
李芳泽伸出食指摇摆,故作神秘道:“老哥,明日我再告诉你。”说完,拿起书大步离去。
李芳泽直接去了衙门找张寓。
此时的张寓真是忙的不得了,修路、垦荒、建钱庄,样样都要操心,原本定好的婚期也因此推迟了。
所以直到戊时三刻李芳泽才等到张寓把公务办完。
见了她,张寓说:“怎么今日来了?我听闻你在家中写书,只因我最近忙的很,所以也没得困问你在写什么。”
李芳泽道:“无事。”见他面颊消瘦,说道:“看来大人最近真是忙惨了,瘦了这么许多。”
张寓说了一天的话,口干舌燥,大口喝了一盏茶,说:“可不是,只因这些事都在一处了,分身乏术啊。”
“大人何不放些权给新任的县丞和主簿?”李芳泽撇了他一眼,“总不能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大人如今名声再外,只要肯真心待他们,不怕他们不老实办事。”
张寓轻摩杯沿,不做声。
李芳泽继续道:“大人一个人亲力亲为,太费时间了,而利于百姓的事,是容不得拖拉的,大人三思。”
张寓这才点头:“我晓得了。”
李芳泽不再在此话题上多言,她拿起自己的书,递给他:“眼下我有件事得麻烦大人。这是我写的书,想请大人读读,然后帮忙作个序。”
张寓接过书,立刻翻阅起来。
他这一看,可不像赵同那般了,直把第一册看了一大半后才抬眼看李芳泽,意犹未尽道:“纯阳兄,此书真乃奇书也!言必有据,字字珠玑,道破北宋之痼疾,荆公改革之利弊!”
他拿起书又翻了几页,说道:“以史鉴今,士林学子看了此书,对比我大明如今的境地,焉能不心惊胆战冷汗直流?我知道纯阳兄心有雄心壮志,此书就是那投路之石。”
李芳泽笑道:“知我者,大人也。”
张寓合上书:“书放在我这里,十日之内我写出序来。”
他心中也燃起一股火热,他料定《熙宁二年》这本书能流芳百世,若是他能为此书作序,他也能青史留名了。
文人最怕名声不显,不为人所知。
李芳泽却摇头:“太久,我等不了,还有二十多日就要府试了,我希望在去上饶前这本书就能显名,是以还请大人早些。”
张寓原本考虑到最近公务繁忙,所以不能这么快写序,想到刚才李芳泽提醒他放权给县丞和主簿,心道,不如听他之言,明日便把那许多事交给下头去处理,他也多写精力去做别的事。
“如此,五日如何?”
李芳泽点头,又笑道:“大人可叫人在八字墙上贴上一张纸条,就说大人您最近在读《熙宁二年》,想必许多人看了,都要去书铺问问这本书的,如此此书不怕卖不出去了。”
八字墙虽然是贴圣谕和各种衙门告示的地方,但也能间接的用来当广告位,只要张寓贴上在看这本书的告示,还真能引起士林学子的跟风。
李芳泽心中得意之极。
张寓扯了扯嘴角:“纯阳兄总有许多奇妙的法子,好,便依你。”
事情解决完了,李芳泽站起身告别:“谢过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