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这个烂坑补好,唉。看小说就到~
aaaa
“乡亲舍不得离开女圭女圭,离开乡亲的女圭女圭生活又不能自理。”张娘子脾气向来甚好,难得有一次嚣张:“现在书院乱成一团,大人想当然举办均州书院,让均州适龄儿童都能求学,现在看来未免有点过于急于求成了。”
所谓三个女人一条街,两个女人就成了大半条街了,茹鲜也帮忙道:“均州书院,这三天以来,病倒的学子占了三分一,病倒的大人占了一半,张大人你这不是折腾人吗?茹鲜倒认为,大人这是无事找事白折腾。”
古人难离乡土,有一个最大的原意就是容易产生水土不服,而且这些天,书院里大鱼大肉伺候,这些人都摊开肚子大吃大喝,更容易吃坏肚子。
6秀夫看着一脸疲倦不堪的张贵,不忍心道:“张大人之所以把学子都集在均州,无非是均州各地学塾不够,乡塾不足,夫子缺乏,把这些学子集起来,就能够让更多的学子进学。”
“把这些学子集起来,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刘将孙教育世家出身,比其他人看的更清楚:“人多便于交流学术,学子进步必然会更快。”
“均州人少,若要在每个地方修建书院,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还会造成教书的夫子不足。”刘将孙谨慎道:“而把这些学子集起来,就能省下了一大笔费用。”
张贵突然灵犀一动,道:“此时确实是矮张过与鲁莽,在此矮张向各位道歉。”
看着一脸平静的谢枋得、于石和6秀夫等人,张贵认真道:“矮张有一个想法,说出来给诸位参详一下。”
“矮张认为,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在各地建立一些义塾,这些义塾可以叫做小学,与京城的太学和书院有所不一样.YZuu看小说就到~”张贵把后世的马上小学,帐篷小学等偏远地区的小学的情况详细介绍一下,道:“这些小学可以根据各地学子的多少,增派一些夫子或从当地聘请一些夫子教学。”
“小学还是暂定六岁进学,而各地的小学只进行蒙馆教育,重在识字,到完成蒙馆教育后,然后再把这些完成启蒙教学的学子集到均州学院,这样既可以便于各地学子交流学术,又便于集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学子。”
“均州书院,日后应以培养经馆学子为主,争取成为整个均州的学术心,这样诸位先生也不用这么辛苦,不知诸位认为如何?”
6秀夫最佩服张贵的就是这一点,有错不但能改,而且还能迅想出另一个办法代替,点头表示称赞。
刘将孙眼睛一亮,建议道:“一些地方,少则两三人,多则三五人,夫子也可以前往教学,一个月去一趟,预定一个时间。”
张贵点头道:“这就是所谓马上小学和帐篷小学的来历,小学随着马走,搭起帐篷就是一个小学。”
“而且,诸位先生也可以先预定蒙馆的内容,模仿科举考试,每年测试各地学子的水平,能达到水平的就可以进一级,然后一直到完成启蒙,早完成启蒙教育,就可以早过来均州书院进行经馆学习,以应对科举考试。”
“妙,妙,妙。”谢枋得要拍手道:“张大人果然大才,君直佩服。”
张贵尴尬摇头,道:“张贵一时鲁莽之举,为谢老及诸位添了这么多麻烦,还请谢老勿要见怪。”
谢枋得摇头,道:“张大人为民分忧,为民求学,老夫幸运还来不及,当初听同年说张大人有一颗为民的拳拳之心,老夫还不敢相信,现在看来,张大人知错能改,大善也。”
“老夫观书院所立的一切,皆是我等前所未见之物,然而却皆是实用之物.YZuu看小说就到~可惜不知道是谁明,要不老夫非要代书院感激一番。”
6秀夫笑了笑,指着张贵,道:“君直,明之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啊?”谢枋得愕然,尴尬抱拳,道:“张大人大才,君直不及也。”
周密向来自认为“江湖雅士”,对张贵明的吃饭用的盆子、茅坑和写字用的黑板和粉笔敬佩万分,连忙插嘴道:“均州有张大人,乃大幸也,公瑾想破了头脑,也实在想不出这等小巧之物,那换做粉笔之物,实在是再精巧不过,张大人乃天人也。”
张贵连忙摇头,道:“诸位先生不要再赞矮张了,矮张有多少斤两还不是都摆在这里了,诸位认为眼前之事应当如何处理。”
于石高声道:“老夫认为这一批学子去留自愿,再说当地的小学还没开始修建,若让他们都回去,又要耽搁上一年。”
在座的谢枋得等人不由暗偷笑,于石老头招了一个叫葛起耕的学子,这小学子虽说不上资质过人,但过目不忘,却是博学强记的人物,听说还惊动了均州里最神秘的窥私营的老大杜浒。
方回目前处理书院各种关系,对书院的情况比较了解,迟疑片刻,道:“介翁公说得不错,万里看来,虽是遇到了不少挫折,却还是有不少学子愿意留下来。”
“但还是那个问题,”方回摇头道:“学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而且水土不服,生病的人不少。”
“现在有各自父母陪同都这样,万一没有父母陪同,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可怕。”
“唉,都怪矮张,考虑得太过于鲁莽了。”张贵一再悔恨责怪自己。
6秀夫一再劝道:“还请大人不要责怪自己,年前十月,刚结束战争,现在三月就做出了这么多事情,对还是错,我相信均州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至于均州书院的处理,”6秀夫作为均州仅次于张贵的领导者,下了定论:“老夫建议,把明年在各地开办小学的消息给乡亲们说明白,还是那句话,去留自愿。”
这场轰轰烈烈的均州书院事件传到扬州的李庭芝耳边时,已到了四月份。
“真是胡闹。”李庭芝笑骂道:“孩童连自己也照顾不好,还读什么书?”
范友信笑道:“友信相信张大人乃是善意之举,只是没想到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幸好这小子还是均州节度使,要不然朝廷追究下来,非判他一个扰民之罪。”李庭芝狠狠道:“这小子怎么就不能安安静静呢?难道吃一堑还不能长一智吗?”
施忠也点头,道:“孩童的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均州又是贫穷,族塾也就不管了,但义塾却一直展不起,也难道张大人心急。”
“是啊。”李庭芝也点头道:“各地义塾远远不够,更不用说贫穷的均州,张贵想把各地学子招揽一起,无非是想让更多学子接受教育而已,无非是想让均州用最少的财力办最多的事。”
“是啊,”范友信也感叹道:“张大人是不容易啊,平常将领莫不是死死把战马控制在手,张贵却无奈要买马。”
“张大人,从何来这么多战马?”许德奇怪问道。
众人却低声不语,许德尴尬笑了笑,知道自己问了不该问之事:“樊城之战,张大人浴血奋战,与弱敌强,最后火烧樊城,据说蒙古军撤退时连战马也顾不得收拢,还有均州之战,张弘范仓皇而退,史揖战死均州,据说也留下了不少战马。”
“只可惜均州、房州乃小地,要不然按照张大人的脾气,肯定是要组建骑兵的了。”
“应该养不起。”李庭芝对均州的熟悉,比张贵更加熟悉,只因为他有一个好幕僚,每隔几天就给李庭芝写信:“均州财政现在是入不敷出,朝廷见襄樊保卫战成功之后,又把均州丢一旁了。”
“除了襄樊,”李庭芝担忧道:“我扬州也是鞑子的第一目标啊。张贵非忘恩负义之人,他日扬州有难,说不定还是要靠他解围啊。”
“张大人义薄云天,必然不会忘记大人提拔之意。”范友信点头道:“均州军的壮大,对扬州,对襄樊,对大宋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大人有心相助,友信倒有一个方法。”
“哦?友信说来听听?”李庭芝对范友信颇为倚重,要不然也不会调任扬州也把他带到身边。
范友信想了片刻,才道:“当年大人知扬州,扬州遭受战火之灾,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凋敝。”
“扬州是以盛产食盐出名的,百姓也大都依赖产盐来获利。大人为了展扬州盐业,下令全部免除扬州百姓所欠的赋税,同时借钱款给百姓重建家园,待百姓居舍建成后,又免除其贷款,这样不到两年,扬州又恢复了生机。”
“友信所言,可是一个字。”李庭芝看着范友信,若有所思。
“盐。”范友信点头道:“大人知道,盐获利之大,乃非常人所想,友信观均、房两州所用盐皆从四川运来,路程远不说,价格还贵,只要大人能够与张大人打通盐道,均州必然获得重利。”
“而且,”范友信不好意思,道:“友信知道张大人有一种酒,此酒只得天上有,人家哪得几回闻,待得扬州打通盐道,均州的美酒又可以运到扬州、甚至京城。”
“友信的想法虽好。”苗再成皱着眉头,道:“只是扬州与均州相隔千里,间又有襄樊隔绝,不知范大人可有办法打通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