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软禁托尔斯泰20天之后,尼古拉亲自去拜见俄罗斯大地之子——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坐在客厅里一言不发,尼古拉一阵尴尬。
“你好,托尔斯泰先生。”尼古拉热情地打招呼,托尔斯泰还是一言不发。
托尔斯泰直视尼古拉半响,道:“皇储,对于我的被软禁,希望你给我个解释!”
“帝国中部几省发生特大饥荒。”尼古拉淡淡地说。
“我知道。”
“那托尔斯泰先生准备怎么办?”
“我准备带着女儿玛莎到梁赞省别基切夫卡村开设了赈灾救济点,购买粮食,给穷人分配干草和烧柴等等。我还准备上书沙皇zhèngfu,请求zhèngfu迅速周济。不过,我的信还没写出,就被你的手下绑架来了。”
=====
“安德烈,我不是让你请托尔斯泰先生吗?”尼古拉假装怒斥安德烈。
“殿下,我确实是请啊,只是托尔斯泰先生身体不好,所以我们把他背来了。”
尼古拉和托尔斯泰都是一阵气结,安德烈真他妈一活宝。
“安德烈,我有些话和托尔斯泰伯爵私下谈,你先出去吧。”
=====
“托尔斯泰先生,你难道看不出我是在保护你吗?”
“我不需要。”
“可是我需要你,俄罗斯人民需要你!”
托尔斯泰一怔:这皇储有些不一样。
看托尔斯泰不说话,尼古拉接着说:“依我看,帝国zhèngfu会对你不予理睬,甚至会极力掩盖灾情,不许报刊提“灾荒”二字。我的父亲会说:俄国没有灾荒,只有某些地方歉收。托尔斯泰先生,你觉得结局会是这样吗?”
“人民的饥饿是由我们这些贵族饱食终ri的寄生生活造成的。人民生活条件太差,苛捐杂税,土地荒芜不堪。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被迫从事一切可怕的劳动,而劳动的果实却全被城市或乡村中的贵族吞食了,这样劳动人民怎能不饥饿?”托尔斯泰显然愤怒了。
尼古拉沉默良久,问道:“托尔斯泰先生,你没有用想过,人民习惯了饥饿,只要他们心里认为生活在盛世?”
“饥饿的盛世?”
“没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先生,你总是偏执地找贵族的原因,为什么不试着找找[人民]的原因呢?”
“不,俄罗斯的根本桎梏是:农奴制和君主**。”
接着托尔斯泰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家族分家,十九岁的托尔斯泰伯爵分到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这时,托尔斯泰已成为一个年轻的地主,一个拥有一千二百俄亩土地和三百三十名农奴的庄园主。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着手整顿自己的产业。
他jing神抖擞地沿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村宽阔而又肮脏的街道往前走去,街道两旁木屋连绵,屋顶上的稻草由于ri晒雨淋,变成了浅褐sè,墙根的土台上有几位老人在晒太阳。托尔斯泰沿途走进几家木屋,同庄稼人攀谈,农民称呼他“大人”,不明白老爷为什么光临他们的家,要干什么。穿着自织麻布衬衫的孩子们吓得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到处都是贫穷污秽,栅栏里的瘦马也满身沾满了粪土。
托尔斯泰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农奴们所过的生活竟然如此贫穷可怕,而他那个阶层的人、姑母和管家则认为农奴是下等人,天生就应该给地主做牛做马。这时,托尔斯泰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美好的、远大的计划;他希望为自己的计划献出毕生的力量,让农民摆月兑贫困,过上富裕生活,享受教育,“改正他们由于愚昧和迷信而产生的缺点,发展他们的道德情cāo,使他们热爱善。”
这些想法常常使得托尔斯泰心绪不宁。每天,他早早地起床,到田间、森林和果园里散步,有时他躺在枝叶茂密的老松树下,凝视着无际的碧空,突然眼眶里涌出欢乐和幸福的泪水。然而,不管托尔斯泰如何致力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试图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如何企图接近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兴趣,都达不到他的预期目的。他深深地感到农民们不相信他。在农民的眼里他是老爷,而根据他们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老爷是惯于剥削农奴的,不把他们当人看待的。农民们给老爷做工毫无兴趣。
不管托尔斯泰在经营管理上如何改革,不管是购置新机器,还是建立农场、开办学校和设立医院,都不能使农民们满意。
托尔斯泰一次又一次地到村子里把粮食分给那些贫困的农民,对有些人用现金去救济,又把自己的一部分森林分给农民去支配,并且取消了对农奴的体罚。
这些措施引起了庄园周围的地主的强烈不满,然而农民的生活状况仍旧没有得到改善。不管托尔斯泰走进哪家木屋,到处都是同一景象,农民们不愿意改变多年形成的陈规陋习,不了解他的善良意图。
=====
听完托尔斯泰的故事,尼古拉淡淡地问:“伯爵先生,你认为俄罗斯的未来在哪里?”
“教育,义务教育。”说完托尔斯泰满怀期待看着尼古拉。
“义务教育,伯爵,你能详细讲讲吗?”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义务的含义包括父母与家庭有使学龄儿童就学的义务,国家有设校兴学以使国民享受教育的义务,以及全社会有排除阻碍学龄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种种**影响的义务。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zhèngfu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英、法、美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
“30年前,我带着妹妹玛莎出国考察。一方面考察西欧各国的教育情况,另一方面也趁此机会去看望在国外疗养的哥哥尼古拉。这次出国一共九个月,访问了法、德、英和意大利四国。
我参观了马赛工人学校,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发现这里的城市工人更通文理,能基本正确地书写,具有历史和地理概念,此外也懂得适用于本职工作的数学公式。他们聪明,爱ziyou,有礼貌。他们是从哪儿得到这种良好的文明教育的呢?我对此疑惑不解。后来,我在街上看到许多博物馆、图书馆、书亭、出版社、报社、杂志社,想到了这些文化教育机关对人民的教育作用,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学校。
我十分欣赏这种教育方法,反对单纯依靠学校用强迫手段培养人才的作法。大学里从来不能培养出人类所需要的人才,只能产生**的社会所需要的官吏、官吏式的教授、官吏式的文学家,还有若干病态的、骄纵的ziyou主义者。
我在德国参观了许多学校,莱比锡、魏玛等城市的教育方法专横陈旧。我在那里见到了棍棒教育,这只会扭曲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们变成备受折磨的小奴隶。‘真可怕!为国王祈祷,殴打,死记硬背,一个个战战兢兢,畸型发展。’
我在耶那只停留了一天,参观了许多学校:城效的农业学校,教师进修讲习班。特别是卡吉耶·斯多伊教授创办的私立学校。他们不是用强制的方法教育学生,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启发诱导。这是一所德国学校中最有趣的、几乎唯一有生活气息的学校。
这所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教室里挂着的一句格言:“道路并不是真理,道路的开辟过程才是真理。”这就是说不仅要懂得走什么样的道路,而且要用实际行动去开辟道路。我重视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反对空谈,因此我很欣赏这句格言。”
尼古拉低声嘀咕:“大学里从来不能培养出人类所需要的人才,只能产生**的社会所需要的官吏、官吏式的教授、官吏式的文学家,还有若干病态的、骄纵的ziyou主义者。道路并不是真理,道路的开辟过程才是真理。伯爵,你说的对,可是俄罗斯该怎么办?身为帝国皇储的我,又该怎么办?”
“我不知道。”托尔斯泰是个诚实的人,不懂的东西不会瞎说。
……
=====
“伯爵,这是我对饥荒的设想,你看看。”说完尼古拉递上了自己的大作——《以工代赈》。
“zhèngfu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以工代赈的两个基本职能,即“建设”与“赈济”,构成了以工代赈的基本内涵。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施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实现赈济……
以工代赈资金既有建设xing质,又有赈济xing质。从扶持效果看,既包括工程扶持,又包括就业和发放实物、现金扶持……
以工代赈的双重xing内涵,反映了其内在的矛盾xing。建设和赈济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xing,又有同一xing,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以工代赈自身固有的矛盾xing,要求我们在cāo作中,要统筹兼顾,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以工代赈的双重xing在实施中派生出了多方面的矛盾。如工程扶持和报酬赈济的矛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果的矛盾,扶贫开发与抗灾救灾的关系,实特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关系等等……
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存在,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要求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更全面的理解……
通过举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来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均衡……儿臣的计划是把帝国的灾民,拉倒西伯利亚修铁路,然后就让他们在西伯利亚安家、定居。”
托尔斯泰还没有看完,突然一个女孩子走了出来,托尔斯泰介绍道:“玛莎,我的女儿。”
“你好,我叫尼古拉。”尼古拉显得不知所措。
“你好,我叫玛莎。”玛莎倒是落落大方。
“玛莎小姐,你很美丽!”
“尼古拉先生,皇储,对于我父亲的被软禁,希望你给我父亲一个解释!”
“不,不需要解释了,你们是ziyou人!”
托尔斯泰站了出来,说道:“玛莎,我和皇储还有事儿要谈,你先暂避一下。”
=====
“皇储,俄罗斯必须改革!”
“伯爵,俄罗斯改得起革吗?改革得事儿,以后再说,我想问:玛莎小姐有男朋友吗?”
托尔斯泰一愣,“没有。”
“有婚约吗?”
“没有。不过他有丈夫!”
“什么?”
“不过他的丈夫已经病逝了。”
“那么,伯爵,我可以追她吗?”
“这个,年轻人有恋爱的ziyou,这我管不着!”托尔斯泰很调皮的说道。
“对了,伯爵,玛莎小姐多大了?”
“二十五岁!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叫凯瑟琳。”托尔斯泰也不避讳。
尼古拉偷着乐:御姐,我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