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b.新)闲情偶趣7:更新时间:24-2-:2:4。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善良的心灵胜于显贵的地位.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古语说的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老子的精神力量道德经7(下)。b.新
在我们现有的认识中: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千百年来佛家与道家如兄弟一样和睦相处。有的时候让人们都有佛道一家人的感觉,在著名小说《西游记》里佛教与道家交融可以让我们明白佛道世代通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佛中的善和道中的善。6964
佛教认为:善指其性安稳,能顺益此世及他世的白净法,与‘善业’相通。有时则指善业之性质,有‘道德的、正确的’意涵。此善性,与不善、无记(非善亦非不善)合称三性。《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云(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爱果,性安隐故名善。’《俱舍论》卷十五云(大正29·)︰‘谓安隐业说名为善。’《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26b)︰‘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此等皆显示,善不仅性安隐,且能招可爱果,顺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种类众多,诸经论说法各异,兹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种,略如下列︰
有漏善与无漏善︰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云,有漏善为白法,无漏善为净法。又,有漏善为未断烦恼之世间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来乐之果报;无漏善则为可断除烦恼之出世间善,亦为得涅盘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来之果报。
(2)止善与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门》卷上谓,止息恶行,不恼于他,称为止善,属消极之善,如不杀生、不偷盗等;积极修行胜行,利安一切,称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与散善︰息虑凝心而止住妄想,称为定善,乃禅定心修习之善业;策身口意而废恶修善,称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业。善导《观经疏》〈玄义分〉谓《观经》所明的十六想观,前十三观摄定善,后三观摄散善。
(4)未生善与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习戒、定、慧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习者。《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5·45)︰‘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二)三善︰谓初善、中善、后善。此三善之说,广出于诸经论,但解说不同。《大乘广宝箧经》卷中列举声闻、菩萨之五种三善。谓身、口、意三善行,为声闻之初善。戒、定、慧三学为中善。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解月兑法门为后善。不舍菩提心为菩萨之初善,不念下乘为中善,回向一切智为后善。此中,声闻三善又称小乘三善,菩萨三善又称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论》卷五十谓善有胜义善、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四种。其中,‘胜义善’,又名真实善,指胜义谛门中之被称为善者,即涅盘法。‘自性善’,谓不藉他缘,其体自善者,指惭、愧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善’,又名相属善、相杂善,指意业之善。即与前三善根相应的心心所法。‘等起善’,又称发起善,指意业所起之善。即身、口二业及不相应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善。乃唯识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顺益现、未二世,故名为善。兹略述如次︰
信︰谓自性清净,亦能使相应之心心所同样清净。例如︰水精珠能使浊水变清。信珠在于心,相应之心心所也都为之清净。
(2)精进︰亦称勤。勇悍无惧之意。指能耐劳苦的心,能对治懈怠、成满善事。
(3)惭︰谓回顾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耻,尊崇贤人善法而止息诸恶事。
(4)愧︰谓回顾他人之讥刺而以自己之罪恶为耻,乃不亲恶人,不作恶法。
(5)无贪︰谓对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缘厌离而无爱着。
(6)无嗔︰谓对三苦及三苦之因缘无怒恚,而有哀怜之心。
(7)无痴︰谓了知诸法之事与理。
轻安︰谓身心轻利安适,伏断烦恼。
(9)不放逸︰谓防恶修善,护心不令放荡纵逸。
行舍︰谓离昏沉与掉举,内心平等均衡。
不害︰谓不损恼有情,内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将善分别为十三种,即︰自性善、相属善、随逐善、发起善、第一义善、生得善、方便善、现前供养善、饶益善、引摄善、对治善、寂静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惭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种善之心所法;‘相属善’指与自性善相应的其他心所法;‘随逐善’指善法的习气;‘发起善’指所发的身、语二业之善;‘第一义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经由思惟加行的任运起善;‘方便善’指闻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现前供养善’指对如来兴诸供养业;‘饶益善’指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引摄善’指以施戒等福业引摄生天之异熟,或显得涅盘之因;‘对治善’指厌坏对治、断对治等各种对治法;‘寂静善’指断尽一切烦恼的涅盘界;‘等流善’指由寂静的增上力所发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道家老子认为:道德经27章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我的第一种理解是:日月善于运行,并不会留下痕迹;(天)善于用自然现象作为语言表达,这种无声之言不会因出现毛病而被人指责;日月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行不殆,然而却分秒不差、毫厘不爽,并且无须筹策;大地上的万物,时逢冬令,自然闭藏,虽不用关楗(即门上关插的木条),却不能打开;“天网恢恢”,虽不见绳索,却无法摆月兑。因此,有“道”的人一贯善于(以“道”)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一贯善于(以“道”)救助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是因循和明达大道。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一个人,如果不崇尚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是一个玄妙的道理。
我的第二种理解是:一个人行善,是不应该留下痕迹的,一个人说好话,别人是无法指责的。一个人做多少善事,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人不做善事,简直是无可救药的。一个人广结善缘,善缘是不会轻易分开缘尽的。所以圣人常常救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才在心里爱戴圣人。圣人常常帮助万物,万物才不抛弃圣人。这就是最大的光明。这样的话经常帮助人度过困难的人,可以成为这个人的老师。不经常帮助人度过困难的人,会运用有困难人的优点使其走出逆境。一个人不想成为他人的老师,也不爱他人的优点,虽然这个人有大智慧但是这个人是没有方向的。这就是善的奥妙。
我的第三种理解是:善是没有痕迹可以追寻的,善行是人们无法去指责的。善是无法用数字来计数的,善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无法发现的,善是无法用网捕获的。圣人行善,就是常常救人于危难,人们才感激。圣人爱护万物,万物才生机勃勃。所以善于做好事的,不善与演说讲道。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会利用人们的优点。一个不善于推销自己,身上也没有许多优点的人,虽然可以称为智者但是一生迷茫,这就是善的境界。
为了不再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无奈.我提倡行善。明天我们要了解的是老子的精神力量道德经
闲情偶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