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鯰魚 山東新式教育的興辦

作者 ︰ 民國無義戰

***本章節來源*****

山東的新式教育是在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開始興辦的。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頒布「興學詔書」︰「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其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為輔,務使心術純正,文行交修,博通時務,講求實學,庶幾植基立本,成德達材,用副朕圖治作人之至意」。這一紙上諭揭開了清末教育改革的序幕,也成為山東興辦新式教育的指導思想。

山東巡撫袁世凱是這次上諭的積極響應者,11月16日,他即著手將濟南的濼源書院改為山東大學堂,並組織人擬訂了《山東省城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上奏清政府。《章程》共分四部分︰辦法、條規、課程、經費,對大學堂的各項管理制度作了原則性的規定。

學堂辦法規定︰大學堂分3個等級,一為相當于各縣小學堂的備齋,二為相當于各府廳、直隸州中學堂的正齋,三為具有高等教育意義的專齋。三齋之外,另設蒙養學堂,自7歲起至14歲止,8年內專令講讀經史,並授以簡易天文、地輿、算術。但是,由于當時新式教育是一片空白,山東大學堂僅設置了相當于小學的備齋和相當于中學的正齋,1901年首屆招生300多名。

學堂條規規定︰學堂應恭祀至聖先師孔子暨本省諸先賢先儒,每月朔望,教習率領學生行禮並宣講「聖諭廣訓」,以束身心。若逢孔子誕日,則須全班行禮,以表虔恭。

學堂課程規定︰備齋修業期限為2年,學習中國經史掌故,並授以外國語言文字、史志、地輿、算術等各種淺近之學。正齋修業期限為4年,課程分政、藝兩類。政學分為中國經學、中外史學、中外治法學3科,藝學分為算學、天文學、地質學、測量學、格物學、化學、生物學、譯學8科。專齋的修業年限為2至4年,共開設中國經學、中外史學、中外政治學、方言學、商學、工學、礦學、農學、測繪學、醫學10門課程。

學堂經費規定︰學堂常年預算約需白銀6萬兩,每年由藩庫分4次撥出。若不夠,靠「整頓稅契」予以解決。

這樣,袁世凱搶了各省的先機,他所創辦的山東大學堂是全國最早的一所省立大學堂,山東也成為清末新式教育的首倡之省。清政府認為袁世凱對興辦新式教育頗盡力,制訂的學堂章程又是以四書五經為體,以歷代史鑒以及中外政治、藝學為用,完全符合朝廷的旨意,對他大加贊揚,並飭令全國各省參照山東大學堂章程興辦學堂。山東大學堂的創辦推動了全國新式教育的發展。

1903年12月,張之洞、張百熙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系統、課程設置、學校管理做了具體規定,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辦學方案。它規定了「三段七級」的學制系統,三段是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級是指蒙養院、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大學預科、大學堂和通儒院。京師設大學堂,修業4年;大學以上為通儒院,修業5年;各省設高等學堂,修業3年;府州縣設中學堂,修業5年;高等小學堂修業4年,初等小學堂修業5年。這一《章程》規定了全國各省建立新式學堂的模式,對新式學堂的興辦起了指導作用。

一、高等教育

《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後,山東巡撫周馥即委任補用道陳恩燾總辦省城高等學堂。1904年,山東大學堂的校址由濼源書院舊址遷到濟南城西桿石橋外,更名為山東高等學堂。1905年,學堂開始招收高等正科,這是嚴格意義上山東高等教育的開端。按照新學制的規定,高等正科相當于大學的預科,學制3年。其課程分為3類︰預備入大學經濟科、政法科、文學科、商科的進第一類肄習;預備入大學格致科、工科、農科的進第二類肄習;預備入大學醫科的入第三類肄習。學堂的教師也來自3部分人︰教授經學、史學、國文的多是本省有名望的進士、舉人;教授數、理、化等科的本國教師多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者;學校還聘用美、德、英、日等國教師教授外國文。學校總教習為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登州文會館第二任監督赫士。學堂學生都是各州縣推選而來的廩、增、附、貢生,其中雖有年齡大而思想僵化者,但不乏中文基礎相當好的學生。他們的路費、膳宿費均由學堂提供,每人每月還有4兩銀子的花銷。

山東高等學堂共辦學14年。1914年,送走最後一屆畢業班後,按「壬子癸丑」學制的規定被裁撤。在此期間,1904年學堂在校生399人,學堂備、正兩齋共畢業學生259人。學堂高等正科畢業7屆學生,共232人,另有17人被保送到北京鐵路傳習所,14人被保送留日學習。這是山東第一批高級知識人才。

除山東高等學堂外,根據發展新式教育的需要,山東還創辦了數所高等專門學校。1906年,巡撫楊士驤與提學使連甲創辦山東官立法政學堂,培養審判人才。學堂以招收學制一年半的短期班為主,9月份第一班開學,共122人。1908年1月,109人按期畢業。至1912年3月學堂改為山東第一法政學堂止,學堂共培養畢業生934人。1910年,提法使胡建樞創立山東法律學堂,學制2年,專門培養司法人才。第一次招收3個班,600余人。1912年,改為山東第二法政學堂。1906年,為培養高等農林知識人才,山東籌銀7萬兩,創立山東高等農業學堂,學制3年。

二、中等教育

山東近代中等教育始于1902年,分官立中學堂和民辦中學堂兩大類。早期的官立中學堂大都由書院改設。據《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記載,1902年至1906年之間,山東官立中學堂設立情形如下︰1902年,東昌府啟文書院改設東昌府官立中學堂;青州府松林書院改設青州府官立中學堂。1903年,濟南府濟南書院改設濟南府官立中學堂;曲阜縣昌平書院改設曲阜縣官立中學堂;沂州府瑯琊書院改設沂州府官立中學堂。1904年,泰安府岱麓書院改設泰安府官立中學堂;武定府敬業書院改設武定府官立中學堂;曹州府佩文書院改設曹州府官立中學堂;登州府在城內北大街設登州府官立中學堂;兗州府就兗沂曹濟道署設兗州府官立中學堂;濟寧州就運河道署設濟寧州官立中學堂。1905年,臨清州在鈔關街設臨清州官立中學堂;膠州在北大樓設膠州官立中學堂。1906年,萊州府就考院設萊州府官立中學堂。

1904年的《奏定中學堂章程》鼓勵設立民辦中學堂,把一人出資興辦的中學堂稱為私立中學,由眾人集資興辦的中學堂稱為公立中學。民辦中學堂開始在山東出現,其中最著名的是1903年在濟南開辦的山左公學及公勵中學堂。此外還有濟南的東運中學堂,藍村的膠萊公學,煙台的東牟公學及青州的公立中學堂等。

按照《章程》規定,中學堂學制5年,開設修身、講經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共12門課程。1909年,中學分為文、實兩科,文科以講經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為主課,以修身、算學、博物、理化、法制理財、圖畫、體操為通習;學實科者以外國語、算學、物理、化學、博物為主課,以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歷史、地理、圖畫、手工、法制理財、體操為通習,從而使學生在知識構成上各有側重,畢業後從事各項工作或升入高等學堂均有根柢。

三、初等教育

清末教育改革期間,山東把發展新式教育的重點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試圖通過中、高等教育的發展帶動初等教育。山東最早設立的新式初等教育是各縣高等小學堂。1902年,長山、惠民、嘉祥、郯城、高密、堂邑、館陶、東平、牟平、膠縣、諸城等縣陸續設立高等小學堂。1903年,章丘、鄒平等60余個縣也相繼設立。1904年,各州縣設立的高等小學堂已有80余處。除此之外,官紳也自己出資建立小學堂,如《東方雜志》1904年第7期載,濟南中學堂教習蕭翰香創辦民立第二小學堂,某志士在省城小滄街創立半日學校,莒縣和諸城的縣令分別在其境內創立半日學堂。

與新式學堂並存的是大量的舊式學塾。1907年,提學使朱益藩對學塾進行調查整改,合並過小學塾,按新頒布的學堂章程開設課程。1908年,提學使羅正鈞又倡導廣設初等小學,改良舊式學塾。山東興起創辦初等教育之風。至1909年,山東共設立新式小學堂3856所,學生共計56014人。其中,高等小學堂138所,學生4327人;中等小學堂129所,學生4518人;初等小學堂3536所,學生46174人;半日小學堂50所,學生884人;女子小學堂3所,學生111人。

四、師範教育

1902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師範分為優級師範學堂和初級師範學堂兩級。優級師範學堂以造就初級師範學堂和中學堂的教員、管理員為宗旨,屬高等教育。初級師範學堂以講明教學、管理方法為宗旨,屬中等教育。在《章程》頒布當年,山東巡撫周馥便在山東大學堂內設立師範館,這是山東最早的師範教育機構。在此基礎上,1903年10月,山東師範學堂成立,這是山東正規師範教育的開始。學堂第一期招收學生80名,學制3年,稱長期班。1904年5月,該班分為長期與速成兩班,速成班2年畢業。1905年11月,長期班、速成班分別改為完全科、簡易科,完全科學制4年,簡易科學制2年。同時,從完全科中考選部分學生組成優級師範生班,分文、理兩科。文科班側重歷史、地理,開設論理、倫理、經學、教育、國文、歷史、地理、英文、東文、圖書、體操等課程。理科班側重物理、化學,開設論理、倫理、經學、教育、國文、數學、物理、化學、博物、東文、圖書、體操等課程。1910年,山東師範學堂初級師範學生陸續畢業,學堂改稱山東優級師範學堂,將學科分為四類︰第一類以中國文學、外語為主;第二類以地理、歷史為主;第三類以算學、物理、化學為主;第四類以植物、動物、礦物、生理學為主。學制均為3年。據不完全統計,1911年從學堂肄業的學生為289名。

為了更快地培養師資力量,1904年,山東決定于各府及直隸州設師範傳習所及初級師範學堂,各州縣設簡易師範傳習所。傳習所學生畢業後,可入初級師範學堂。1905年,濟南師範學堂又增設優級師範科,1907年**為優級師範科學堂。

據1910年統計,全省共設優級師範1所,初級師範15所,1年畢業的師範傳習所44處。山東近代師範教育體制基本確立。

五、實業教育

近代山東對發展實業較為重視。袁世凱任巡撫時,奏請設立農工商務局;周馥任巡撫時,曾在各地設立農桑會。這些均對實業教育的開展起了推動作用。實業教育的主體是農桑類學堂和工業類學堂。

農桑類學堂以青州蠶桑學堂和兗州初級農業學堂辦得最有成效。青州蠶桑學堂是山東最早的實業學堂,1903年7月由山東學務處籌銀5000兩創立。總辦為朱鐘琪,監督是益都縣縣令李祖年,教習由杭州蠶學館優等畢業生充當。第一屆收學生10名,由長山縣選送。後來,學生每屆30人,由周圍各縣選送。學生的學業成績較好,受到日本農學士的夸獎。1904年8月,兗州蠶桑學堂改為兗州初級農業學堂,開設普通和實業兩科。普通科設修身、中國文學、算術、格致、體操5門課程。實業科分農業、蠶業、林業、獸醫4類。學堂每年招收學生40多人,經費約5000兩白銀。

1906年9月,山東籌銀7萬兩,創立山東高等農業學堂,學制3年。第一屆收取學生120名,77名于1909年按期畢業。1910年3月,學堂設立高等正科,招收農、林各1班。81人于1913年按期畢業。

山東的農桑類學堂還有郯城馬頭鎮孫靄庭自辦的農桑學堂以及濟寧農業初級學堂、歷城農林學堂、蒙陰蠶桑學堂、黃縣蠶桑學堂、渮澤農桑小學堂、濮州的初級農桑學堂、夏津的實業補習學堂、齊河農業學堂等。

工業類學堂以設于濟南的教養局規模最大,該局收容乞丐,教以造靴、織布、制繩等工藝,學員一度達500余人。兗州太守設立的藝徒學堂招收12至15歲的兒童,每屆30人。課程分普通科和工科,普通科4門課程︰修身、國文、算術、體操。工科9門課程︰紡織、編席、絞繩、木工、卷煙、制履、制燧、制燭、制皂。山東的工業類學堂還有1904年沂州知府設立的教養局、同年創立的魚台習藝所,1906年設立的黃縣實業學堂、同年創辦的齊東工業補習普通學堂,1907年設立的夏津工藝傳習所,1908年創辦的東昌府實業學堂等。

六、留學教育

山東的留學教育一開始是為解決省內師資缺乏而進行的。1903年6月,周馥派試用道方燕年選帶55名學生,赴日本宏文書院學習新式教學方法。學生分速成與長期兩班。1904年,速成班39名學生畢業返回山東,長期班16人留東京繼續學習。同年,周馥上奏清廷︰「東省自設立學堂以來,延請洋務各學教習,皆不過略通一藝,求其兼備數藝或精深專門者頗乏其人,以致風氣未能大開,學生鮮有進步。特擬派大學堂學生十二名赴外洋學習,以備教習之選」。這一年,山東連續3次派遣學生赴日學習,共56人。在官方派遣留學生的同時,自費留學之風興起。1905年底,湛培祺、張克仁、鄭玉成、張百泉等人自費赴日留學;1906年,留日學生叢禾生回國,鼓勵人們出洋留學,僅登州一府即有**十人出洋留學。

最初,山東留學生大都到日本學習,後來,逐漸有人到了英、法、美、德等國。至辛亥革命前夕,山東公費、自費留學生有姓名可考者大約360人,有人對其中162人的留學去向做過分析,至日本者150人,至美國者5人,至歐洲者7人。他們人數雖少,但由于較早地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接受了資產階級思想,對山東社會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亂世鯰魚最新章節 | 亂世鯰魚全文閱讀 | 亂世鯰魚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