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春節,路遙一直懷有敬畏和好奇。傳統的春節,正式開始都是從除夕之夜燃放鞭炮起,到上元節即正月十五元宵節看花燈為上。一是震天的聲響,二是絢爛的燈火,將春節這一幕大戲渲染殆盡。她一直好奇,為什麼會以這樣的聲音和色彩作為春節的一頭一尾呢?沒錯,這都是農耕社會里的人們對天神的膜拜和祈禱。那麼,這種膜拜和祈禱為什麼選擇了聲音和色彩,去響徹和映襯節日首尾的那整個天空呢?
有時候,路遙會想,這些會不會和傳統的婚禮儀式有相似之處呢?從鞭炮與嗩吶鑼鼓點兒齊鳴開始,到新娘新郎入洞房點燃紅蠟燭掀開紅蓋頭為止,也是歡慶的聲音和喜興的彩色。只不過,婚禮的一天濃縮了春節從除夕到十五的十幾天而已,像是縮寫版。
真的,鞭炮和彩燈,一直得是悠悠歷史中,屬于漢民族喜慶節日里兩種最富有代表性的象征物。路遙一直都認為,這里面有人的智慧,才使得春節格外具有特色。
檀州州府,上元的燈,輝煌燦爛。
司徒延便帶上路遙,進入檀州,踏進這燈節。
「你知道上元節為什麼又稱為元宵節嗎?」這次,司徒延顯得非常隨意。他竟來到一小攤邊,要上兩碗湯圓。路遙一碗,他一碗。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我倒是有這麼個典故。」路遙一笑,慢悠悠地吃著湯圓。「相傳西漢武帝時,有一宮女名叫元宵,因思親過度悲切,欲投井自盡。被一名為東方朔的大臣救下。東方朔答應在正月十五讓她與父母團圓。于是,東方朔故意散布謠言,說正月十五火神君要奉旨火燒長安城。玉帝要站在南天門觀看。漢武帝大驚,急向東方朔詢問有何消災的方法。東方朔便說,火神君最喜歡吃湯圓。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吃,可敬火神,同時傳諭家家戶戶張燈掛彩,就能騙過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漢武帝便下旨按東方朔的話去做。元宵姑娘就趁著掛燈的機會,離開皇宮與父母團聚了。正月十五鬧花燈、吃湯圓也就流傳下來,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便宜團團圓圓之意。」
「我怎麼沒有听說過這典故?」司徒延已經吃完湯圓,淡抿的唇彎出笑意。
「哦,」路遙也吃完了湯圓。瞧到青言付一兩銀子給賣湯圓的小販。小販拒絕,說兩碗湯圓只要六文錢,一兩銀子他找不開。可青言模遍全身,也找不出六文錢。小販便表示這兩碗湯圓算他白送給司徒延和路遙吃了。這一兩銀子他不收。弄得清言是滿街的找地方換錢。路遙便笑著對司徒延說︰「書海浩翰無涯,如果你每一個都知道,也就用不著青言拿著銀子滿處找地方換錢了。」
「也是,」瞧著青言無可奈何的樣子,司徒延的唇角始終揚著趣味。
「不過,話又說回來。瞧著青言的樣子,又讓我想到了另一個故事,」路遙怡然自得地坐在小攤的椅子上,等著青言換錢來。「想不想听?」
「說說看。」司徒延手指托著淡漠的俊顏,眸子一打清冷,直視路遙。
「話說南宋時,有一人叫蔡君謨,任福州知府時,為了粉飾太平。命令每戶人家在元宵節知必須點燈七盞。當時,有一個名叫陳烈的人,做了一盞很大的燈籠,直達到一丈多,並在上面題了一道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惟恨座歌無妙曲。陳烈的大燈籠和題的那首詩很快流傳開來。蔡君謨知道民意難違,不得不下令罷燈。」當路遙講完這個故事時,青言也換回了零錢,給了六文小販。
「我還以為你會講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呢?」司徒延便離開了那賣湯圓的小攤,邊走邊跟路遙說。
「這個用得著我講嗎?」路遙一笑,伸手踫踫司徒延的耳朵。「你的耳朵老早就被這些雜七雜八的故事磨得生老繭了。」
「怎麼呢?」司徒延突然出手抓住路遙的手,柔聲道。「只要是你講的故事,我都不會生厭。」
「咳,咳咳!」這次出聲的不是路遙,而是青言。只見他滿臉通紅,正在左望望,右瞧瞧。
在街上,「八寶龍燈午門回,煙光玓瓅白花台。夜明珠掛通明殿,燒海仙童月下來」。燈海與人海交織在一起,攪騰得極為熱鬧。
拐入另一個燈市,「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閑煞團圓月,多少游人只看燈」。讓人感覺是在紅雲絳霧中,馬如龍車似水,衣香鬢影惜匆匆。也是熱鬧非凡。
再走進一條巷子,又讓人感覺這兒的燈火最為燦爛。因為短短的巷子里,竟然集中了20多家的燈籠鋪子,可以說是鱗次櫛比。
在這條巷子里,路遙倒是了解了不少燈的制作。
在這元宵佳節,除了巨型彩燈和富麗堂皇的宮燈外,見到最多的便是走馬燈和一種叫做「氣死風」的燈。
曾有詞雲︰「剪紙為輪制造精,飛繞人間不夜城,兒童更愛團團轉,車馳馬驟卻無聲」。寫的便是最常見的走馬燈。曾有書記載︰「走馬燈,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靠的主要是燈里面有一柄用鐵絲綁著可以轉動的紙傘,蠟燭點燃後造成的冷熱空氣的流動,讓燈上的各種畫面轉動了起來。走馬燈,有大有小,小的有四面,大的有九面和十二面。大者,燈的四周可以工筆細描畫著西廂紅樓,如旋轉舞台,成為了連貫的一出戲,只可抬頭觀賞。小的走馬燈,則可以提著滿街跑。
對于氣死風,也有詞雲︰「一路兩旁竟是燈,白蠟卻居細紗中,任憑風吹偏不滅,原來它要氣死風」。其實,一般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圓形提燈。說它「氣死風」,是因為你提著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這種「氣死風」也有各種圖案和造型,其中金魚燈最受老幼的歡迎。老人圖它個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則圖它好看好玩著痛快。
據聞,這種燈在大秦有一家姓米的店做得很有名,不止一首詩詞里說到它︰「堆山掏水米家燈,料絲圖畫更新興」」裁紈剪彩貼銀紗,燈市爭傳出米家」。听到這里,路遙不由得砸舌。這可算是最原始的廣告。做燈的藝人還告訴路遙,米家做的這種「氣死風」,是一種用細絹為面,以鐵絲線掐制而成為骨架的精致花燈,價格不菲。藝人還指著最前面掛著「米」字布幡的鋪面說︰「那是米家店的分店,你們可以去那看看。」
「我們還是往前走吧,一盞燈籠不值得我們走回頭路,」孰料,司徒延卻不感興趣。他邊走邊對路遙說︰「小時候,我被寄養在鄉下。那時,元宵節里所謂的觀燈只不過是看個亮罷了。元宵節到了,家家戶戶點起燈火來,屋子里,棚舍間,一片燭光搖曳。用柴油拌過的秕谷,從房門外一直撒到大門邊,點著了,也是一溜的亮光,照亮了小院子。現在想起來,這樣的燈光實在是算不得什麼景兒。但那時,卻深沉的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我們這些孩子樂顛顛地走到東家串西家趕著看。‘家里有人燈了,老祖宗也得看個亮’。篤信神靈的老人們總是這麼說。于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做一盞蘿卜燈,送到墳地去。說起蘿卜燈,還得算是挺精致的東西。要找一個圓圓的蘿卜,洗淨了,把它橫著從中間切成兩半兒,用蘿卜頂的那一半來做。用小刀把蘿卜瓤兒摳出來,貼皮兒的地方適當留下一點,這個燈就做成了。在燈里放一些油,再做一個燈芯,送到墳地去,放在自家的墳頭上點起來。家的燈也好,墳地的燈也好,只是為了亮堂……」
「哦,」路遙細細地听著。青言更是豎起耳朵聆听。
「我偷偷地給母親做了一個,」說到這兒,司徒延眼神一黯,「但那時,我不知道母親埋在哪兒。……」
「你了不起,」路遙挽著司徒延的手,安慰著。「還會做蘿卜燈。我呢,一盞燈也不會做。我不管,你得教我。」
「好啊,」司徒延知道路遙的好意,她不想讓自己在下屬面前泄露出軟弱的一面。「等有空,我就教你。」
「啊,」路遙的黑眸流動燦焰,「我又想到了一個故事,不知你听說過沒有?」
「說來看看,」司徒延抬眸看看天空那亮閃閃的星。
「從前,有一個名為王安石書生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忽然,他見到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聯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出的對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以招親聯應對,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听說招親聯仍沒有人對出,就以主考官的出聯應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題名’和‘洞房花燭夜’兩件人生最大的喜事。」路遙便說了這個故事。
「哈哈,」司徒延听後,哈哈大笑,「這故事講得好,講得好啊!」爾後,他緊緊地牽著路遙的手,邁開步子走向前方。
這是一個燈火燃燒的夜晚。歸途中,色彩斑爛的燈市還在遠處綻放,如天花散落在人間。喜慶良宵,夜已深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