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傳 魏良輔

作者 ︰ 我是劍客

生平

昆曲博物館魏良輔雕像魏良輔熟悉音律,初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鑽研南曲。他的家鄉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弋陽,為

改變所處的藝術環境,于嘉靖年間(1522——1565年)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居住在太倉南碼頭。在當地駐軍中,有很多人通曉音律,魏良輔常與他們切磋技藝和商討樂理。這時,他結識了駐地的一位南曲專家、太倉衛百戶過雲適,常向他請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過認為滿意了方肯罷休。他還請教從安徽壽州(今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善弦索、北曲的戲劇家張野塘。當時張正在軍中服役,對魏的求教欣然應允,兩人結為摯友。後來魏良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野塘。

以後,魏良輔在過雲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于昆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命名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于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

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于一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魏良輔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為「國工」、「曲聖」,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著作《南詞引正》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一書,是論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立昆之宗

水磨腔的誕生過程

魏良輔畫像魏良輔有著較高的文學詞曲修養,不但嗓音優美,而且嫻通音律,酷愛唱曲藝術。他在熟諳南北曲的基礎上,于嘉靖年間(1522—1566)來到經濟發達、市鎮繁華、歌舞場眾多、南戲演出頻繁的江蘇太倉南碼頭(今南郊鎮),長期苦心鑽研流傳于昆山一帶的傳統戲曲唱腔。他不滿足于南戲原有的聲腔,聯合了蘇州洞簫名手張梅谷、昆山著名笛師謝林泉,在南曲專家過雲適、北曲戲劇家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老昆(山)腔的傳統戲曲唱法進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為一體,一改以往那種腔調平直又欠意趣韻味的呆板唱腔,創造了一種格調新穎、委婉舒暢的嶄新唱腔。這種唱腔要求「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講究「轉喉押調」、「字正腔圓」,唱出了「曲情理趣」,細膩得宛如蘇州巧匠用木賊草蘸水研磨紅木家具一樣,故時人稱之為「水磨腔」,又稱「昆劇」、「昆曲」。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大膽改革,在原來單調的弦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簫、笙和琵琶等樂器,豐富了音色,使昆曲音樂更加瑰麗多彩,更富感染力,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自此,昆曲迅速流傳開來,並被士大夫帶入京城,成為宮中大戲,不但贏得了「官腔」之美稱,還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吳門」的盛勢,成為壓倒其他戲曲聲腔的劇種。從此,魏良輔名振曲壇,被譽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藝壇尊之為「國工」、「聖曲」。魏良輔晚年,潛心將多年積累的心得札記整理成文,曰《南詞引正》,又名《曲律》,逐條簡要闡述了昆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練唱技術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區別,是論述昆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昆曲劇照古老的昆曲有著中國戲曲「活化石」之譽,它繼承了宋元以來的中華戲曲遺產,創造了中國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戲曲表演體系,對京劇、川劇、湘劇、晉劇、贛劇、桂劇、閩劇、越劇等許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戲曲之母」。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昆曲命名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是對昆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地位、貢獻和價值的高度認同。

2004年6月28日,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蘇州召開。為紀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昆曲之鼻祖魏良輔,江蘇太倉雙鳳少年郵局特于大會開幕日啟用了一枚與「流動2」郵政日戳相連的紀念郵戳,紀念文字為「立昆之宗魏良輔」,圖案為以畫家馬伯樂繪制的《魏良輔開創水磨腔》為藍本創作而成的魏良輔唱曲半身像,旁邊是正在吹笛伴奏的北曲戲劇家張野塘,生動地再現了當年演唱昆曲的動人場面。圖案左上方為外圓內方相接的世界遺產標志,表示昆曲已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式錄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嘔心瀝血十年不下樓

關于魏良輔改革南曲之嘔心瀝血,還有一則典故可以說明。

福建莆田人余澹心在《寄暢園聞歌記》中說︰「良輔初習北音,絀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神調,度為新聲。」

自從遇到張野塘以後,魏良輔就再沒有出去賣唱或做走方郎中,專心致志和張野塘「鏤心商曲」。一個紅極一時的藝人突然間銷聲匿跡,歌台舞榭听不到他的歌聲,看不到他的影子,形容他「足跡不下樓」也不為過。用「十年不下樓」來形容,更見魏良輔下工夫之深。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在他身邊還聚集了善洞簫的蘇州張梅谷,善笛子的昆山謝林泉,以及培養了優秀歌手張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一批人,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藝術沙龍。

就連魏良輔的弟子梁溪人、潘荊南等人也帶動了流行風潮,「荊南游處必鍇以簫管合曲,一時競相傳習,世謂度曲之工始于玉峰,盛于梁溪。」以至于當地有諺語說,「無錫莫開口,謂能歌者眾也」。

晚年及逝世情況成謎

可以料想,魏良輔改革昆山腔全面成功而獲得社會普遍承認和贊賞,但他卻突然失去了下落和去向。他究竟去哪里了呢?後人苦苦尋找,只有《九宮正始》的編輯之一鈕少雅在文中透露了一點消息︰「弱冠時,聞婁東有魏良輔者,厭鄙海鹽、四平等腔而自制新聲。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聞之悲泣,雅稱當代。余特往謁之,何期良輔已故矣!」

按照時間上溯,魏良輔也活到80來歲,逝世時間在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左右,他晚年及逝世時境況如何?沒有具體記載只能成謎。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昌名人史傳最新章節 | 南昌名人史傳全文閱讀 | 南昌名人史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