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名人史傳 舒芬

作者 ︰ 我是劍客

人物簡介

舒芬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二歲作《馴雁賦》,被南昌知府薦為博學弟子。登第後,出任翰林院修撰。舒芬為宦清正,敢言直諫,正德年間(1506—1521),因諫阻武宗常以打獵巡游,尋歡作樂,荒廢朝政,被貶謫為福建市舶副提舉。嘉靖間,又因哭諫世宗而入獄,並奪俸三個月。不久,舒芬母親病故,扶樞南歸。他因慮國憂民,積郁成疾,于嘉靖十年含恨悲憤而逝,世人稱之為「忠孝狀元」。萬歷三十六年(1608),神宗追謚為文節。同年,進賢士民于縣城壇石山建文節祠,紀念其文華節氣。舒芬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舒文節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鈔》)十八卷,全書分內集八卷,外集十卷。還將文天祥、謝枋得的詩文、傳記等編輯為《成仁遺稿》。

舒芬讓牆

舒芬當了翰林院修撰,後又被授諫議大夫。舒芬當了官後,為官清正,剛正不阿。他對自己家里人要求很嚴,不許家人利用自己的牌子為非作歹,因此清名遠播,官聲極佳。有一次,他家的鄰居蓋房子,把牆腳下到屬于他家的地基上。而他家也正準備將原來的房屋擴修一下,這樣,兩家自然要發生爭執。于是,家人立即給舒芬寫了一封信,要他出面干預。舒芬接到家書後,立即給家人寄去一首詩。詩雲︰千里書來只為牆,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里接到他的「信」,自然理解他的意思。他的父母都是明白人,弟妹們也都是讀書人,看了他的詩,心靜下來了,氣順過來了,于是,便主動上對方家門,答應讓出地基。對方也主動地將自己下下去的牆腳挖起,向後退了好幾尺。直到現在,舒芬的家鄉北山鎮,還保存著寬寬的「讓牆巷」。

舒芬與進賢門

南昌府的南城門,原先叫撫州門,後來為何改稱進賢門呢?事情是這樣的︰相傳明朝正德年間,進賢有個才子姓舒名芬,赴京殿試,考中了頭名狀元。當舒芬衣錦榮歸來到南昌城時,江西的巡撫親自到章江門迎接,設宴款待,並贈給一匹棗紅馬,讓舒芬騎馬逛街,在南昌城內游覽三天。一次,巡撫在宴席上問舒芬︰「狀元公何日返故里省親?」舒芬答道︰「南昌城池堅固,建有七座城門。我不知何處是回故鄉之路?」一侍郎忙答︰「撫州門直通進賢縣。」「那是撫州人的呀。」巡撫理解舒芬的意思,第二天就著人把「撫州門」改為「進賢門」。舒芬騎著棗紅馬,回故鄉省親。在巡撫大人的護送下,走到撫州門,看到城樓上寫著「進賢門」三個大字,赫然醒目,忙翻身下馬,向巡撫大人一拜,表示感激之情。其實這位巡撫大人,也並非是以一縣之稱來命省城一門之名,而是表示「思賢欲渴」之意。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南昌名人史傳最新章節 | 南昌名人史傳全文閱讀 | 南昌名人史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