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傾易
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的變幻無常,對于江東來說,孫家發家最為勢窮落魄的時候,還要算到當年孫堅戰死在荊州的那會兒,家臣散逸,部屬無著,而孫堅留下來的妻子們卻也在遭受這那些強人的欺凌。
不過幸得繼之孫堅而起的小霸王孫策,就在這微末之際,打下了如今偌大的江東基業之根。想來那個時候的孫郎並不會想到,他會成為一個曇花一現的流星,再有孫權接位,勵精圖治幾年,使得江東的威勢在天下間也是能夠稱雄于一方了。
這幾十年間,江東孫氏和天下間各處諸侯的關聯最深者,當然要數荊州了。而與荊州的關系這幾十年間看著江東還偶有強挺之時,不過那也只是在劉表步入暮年的時候,失去了往日的明白才使得當時的江夏為江東所趁。
不過,要是細細算來,從荊州這里,孫氏總是得到的終究還是憋屈為多。
江東孫氏在孫權的手上確實曾經佔據了江夏,也似乎在那個時候看到了能夠入住荊州的最大希望,不過希望之光也只是停留了那麼片刻的時光之後,便又灰頭灰腦的經過了那麼一場本以為勝利在望的于長江之上的會戰,而澀澀的縮了回去。
也是在孫權這里,他自听從了魯肅這位淮上英杰為他所謀劃的大計之後,便從心間止不住的滋生出了對于那個位置的渴望。至于江東這個偏居于東南一隅的諸侯,他們向外擴展的方向不過是北上和西進兩面而已,當然在孫策的時候,北上的道路已經顯現了他的無能為,即便是如今的淮南等地為江東佔據,可是壽春和合肥等要地依然把持在曹軍手上,雖然這些年中,對于淹有淮南之地的想法,江東一直都在實踐著,可是結果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罷了。
至于西向荊州,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荊州在劉備的手上越發的牢不可破,可是對于江東的君臣們來說,這里還是他們在戰略布局上的首選之地。
畢竟在江東人的眼中,江東的優勢仍然是他們水軍,江東最大的依仗還是那一條縱觀東西的大江,當然此時的荊州有劉備的佔據,卻是將這塊能夠建立帝王之業的根基之地守護的十分的牢固,可是和江北相比,要是讓江東在那里和本就擅長于步騎的曹魏對陣的話,想來他們在能力以及將來可能獲得的利益兩方面考慮之後,他們還是會選擇荊州,作為他們的突破口的。
此時的建業城中,原本的吳侯府在這些年的屢次建設之下,早就超過了本身該有的規制,當然對于如今的天下情勢而言,至少在江東這里,卻是沒有什麼人無聊的去對這件事來指指點點的。
而今曹操在許都已經稱了魏王,劉備在襄陽城中也是隨之而進位漢寧王,自然引得江東的這些忠于孫氏的文士中,也是紛紛揚言,希望吳侯孫權也不落于人後,稱王于江東,也好和這兩處勢力在名望上分庭抗禮。
臣下們自是不斷的向孫權進言,不過此時吳侯府中的孫權,卻是沒有多大的反應。
游走在侯府的花園中,孫權倒也顯得很是清閑,如今的他自是早過了而立之年,留了髭須的臉上配著他天生迥異于常人的眼色,卻是顯得頗有威勢。
對于臣下們的建言,孫權卻是心中多有感慨,並不是他沒有響應群臣的心思,只是作為江東之主的他,考慮的問題,自然要更為高屋建瓴一些的。對于群臣們這般做為的原因,不過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富貴,這一點,孫權當然明白,不過稱王之舉,所能引來的後果,他卻是不能不考慮的。
曹操敢稱王,卻是因為這麼多年的威名和功績自然而然所致,而劉備也能夠稱王,自是由于一方面劉備本身的血脈,畢竟他是如今天下間大漢劉姓血脈中的第一人,加上荊州一方的勢力已然有了冠絕天下之勢,如此以來,以荊州方面為了維護一下漢室的尊嚴,存續炎漢的流傳,劉備卻也是不得不如此。
可是相比于這兩方,即便是孫權再自信,自負,在底氣上,孫權還是深明己方還有不少的欠缺的。
且先不說各自麾下的勢力,單就他們各自本身的名望相較而言,孫權和曹操,劉備相比,只能是子佷一輩兒,于天下間能夠和曹劉相提並論的,如今卻是沒有了,至少此時的孫權還沒有達到另一個世界中他的名聲的。畢竟那一場名傳千古的赤壁之戰,在這一個世界中並沒有發生,故而孫權的名聲自然更是遠遠不及曹操,劉備的。
再說即便是發生了赤壁之戰的那個世界中的孫權,也是在劉備,曹操兩個人都去世之後,才有了稱王之舉,以及隨後相應而成的建號吳國的舉動。
再說江東和這兩方的實力對比,如今的江東雖然佔據了淮南,盡有了江東各郡,並且將這些地方上的那些個山越之人全都給收納,並且也開發了夷州,可是這些地方本身原來的開發並不如何成熟,依存在這些地方上的人口卻是不怎麼聚集的。和曹操以及劉備這兩方勢力,每個都有著近乎千萬人口的支撐,江東還不到他們的半數。
人口不足,而兵力上自然就不能夠有太多的積存的,至于軍備上的發展,江東雖然這些年中在張昭,魯肅,顧雍,諸葛瑾等一眾文臣的精心努力下,不能不說取得了讓人感到振奮的進步,可是平心而言,孫權自認並不能趕上荊州的水準。
至少從現在遍布于江東統治下的各地的綢布店中,很是讓江東人喜愛的蜀錦以及江陵綢緞就能看出,單單在這一點上江東就被荊州人給打擊的沒有什麼自信的。
孫權之所以要在很多的地方和荊州相比,而不是和曹操那邊做對,更多的也是他們下意識的將荊州始終作為他們的第一順位的敵對方來做的考量。
而今面對著臣下們規勸的孜孜恭進之意,孫權倒也不好將之全盤的否定,然而以今時今日的情勢而言,至少為了能夠在當世的兩大勢力之間婉轉得利,孫權自然是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稱王的,即便是他對于那個位置的渴慕已經深埋在心底不下于十年之久了。
「主公,大都督和魯肅大人求見」有侍者此時向孫權稟告。
以孫權的精明,自然是能夠猜到此時這兩個人來拜見的意圖,想來周瑜和魯肅也是看到了此時在曹操和劉備先後稱王,天子影蹤不明的時候,江東的有些目光短淺者自然是免不了做些不合時宜的事情,而他們兩個這個時候的到來當然是為了給孫權解難的。
「公瑾,子敬你們兩個人,一個于鄱陽湖養兵,一個行徑于東海之濱為江東聚財,不想眼下一同到來,倒是讓孤不勝歡喜啊」君臣禮儀畢,孫權自是開言道。
作為江東的兩個支柱一般的人物,平日里雖然都是書信往來不斷,不過由于各自的司事都乃是國之大事,自然少見,而今能夠相會在一起,自然也都是心中喜不自勝。
「回程之際,已經得聞建業形勢,不想回到城中,更見同僚們對主公的殷殷恭敬之情啊」卻是魯肅先開口道。
「呵呵,以當下形勢看,公瑾和子敬,可有言以賜教啊」雖說孫權已經心有所決,不過若是他所信重的這兩個人,說出能夠讓人信服的理由的話,孫權也會是個從善如流的明主的,至少這個時候的孫權還很是年富力強的,也沒有達到剛愎自用的地步。
「主公,以在下而言,此時稱王,倒也並不是全然無害,從鄱陽回轉之時,軍中的諸將倒也是群情激奮,希望主公不落于人後,既然曹操能稱王,劉備也稱王,我江東之主,為何不能為王若是主公稱王,自是能夠鼓舞軍心士氣的,當然若是稱王,其害處,也未可輕忽,畢竟如今的天下,雖說大漢朝廷的威儀已經被曹操的舉動給踐踏到了腳下,可是荊州如今進位漢寧王,卻是標明劉備那里仍舊是以大漢的忠臣義士自居的」周瑜卻是先開口道。
「當然雖說荊州那里自有兵力威勢,不過這些年中,在下于鄱陽湖累年練兵,卻也不是虛耗時光,如今的我軍將士卻是已經足見精銳了,一旦主公有命,自是能夠為我江東披荊斬棘,所向無懼」
「除此之外,以我之見,主公在這個時候稱王,一者標明我軍于天下間,有著不輸于他人的自信,給將士們勇氣,二者唯有擺明我江東的立場,才會在天下臣民間彰顯我軍的威勢的」
「公瑾所言自是有理,以如今的情勢而言,看看如今我江東群臣的洶洶之勢,若是短時間內主公不稱王,定然會給群臣們在積極性上不小的打擊的。不過這種稱王之事,卻也不能輕率的去考量」
「此時的荊州之勢自是極強,而若是我主稱王,和荊州相比,畢竟荊州稱王雖說顯得有些突兀,不過早先許都就在曹操進位的時候,有過一段天子要大封天下諸侯的流言的,從這點上,強說過去,荊州便能夠借到一些道理,加上畢竟在天子失蹤之後,作為沒有亡國的大漢王朝,總該有其承繼之人,劉備卻也乃是漢室宗親,于宗法上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加上荊州本身的實力,這些都足以讓劉備的稱王之勢名正言順。」
「而今劉備已經進位漢寧王,為了給天下一個明確他漢室繼承者的身份,想來如今的荊州正要做出些事情來的,而在這個時候我江東也順之而稱王,不言而喻,當然會引來荊州方面的攻勢的畢竟我們在稱王一事上,沒有足夠說的過去的理由和借口的」魯肅自是分析道。
「此外,我自然相信以公瑾的能力,即便是荊州會對我主稱王之後的江東發兵相攻,有公瑾坐鎮西線,當然不會給荊州人什麼利處的,不過如今的天下形勢已明,四分之中,自是劉備最強,我江東再是不妄自菲薄,也要稍弱于曹操,略強于遼東這個時候,若是引來荊州的大軍相攻,未嘗不會給他人以可趁之機」
「當然想來以曹操之智慧,也能夠看出,如今的天下,想要對抗荊州劉備的威勢,自是需要我們和他們聯合以應之的畢竟即便是當年,劉備單單以荊州一地的力量為根基,便抵抗住了我們和曹操兩方的聯軍的雖說那個時候的我們,還有曹操都沒有竭盡全力,可是如今的劉備早就不是當年的那個落魄皇叔了」
「故而,今後更多的可能,曹操應該對于我們江東會有更多的善意的,或許不會在我們和荊州對陣的時候,做出些牽絆的事情出來」
「不過即便是主公要稱王,提振這些年來,我軍與荊州劉備對陣之時總是有些遺憾的士氣的話,我卻是建議,稱王之勢不可避免,但是要做好詳盡的安排,但有意外的話,卻也讓我們有足夠的應對之策」
「公瑾和子敬之言,自然都是為了我江東考量」孫權听完了兩人的答復,然後說道,「稱王之事,卻是一件大事,畢竟即成王業,便相當于自建一國而今江東上下可都是群情一致,要推舉孤稱王,不應之,難免會傷到眾人之心,而後自然會讓我江東群臣的對孤有所失望,而應之,卻是便是不能再瞻前顧後,畢竟之前為諸侯,還都是大漢臣屬,但是稱王之後,自然不是如此了,對于我江東數百萬的臣民來講,或者是一條終成大業之路,又或者是將這些百姓牽扯進不可測之命運的危途」
「之前,你二人未來之前,孤倒是有意先隱忍一段時間,畢竟我江東的實力不足,又處在荊州和曹操兩方勢力的相鄰之處,卻是最好不要隨意的勾動那一方的敵意,畢竟那樣的話,才能保有我江東的安危,繼而能夠從中取利」
「不過現在孤在听取了兩位的言辭之後,倒是另有了一番計議,且看如何」孫權卻是將他的意思告知周瑜和魯肅兩個人,讓他們為孫權的這個想法籌劃一番,然後兩人卻是便都離開了吳侯府。
周瑜和魯肅兩個人自是江東的重臣,盡管兩個人都是時常不在建業城中留守,可是在江東上下,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這兩個人對于江東的重要性。
「外事不明問周瑜」這句話可是當年孫策彌留之際,作為遺囑交托給繼位的孫權的,單單這句話就足以說明了周瑜在江東的地位如何了。而這些年中,江東的軍事大權,雖然很多的地方,周瑜也是自謙,隨著孫權的威勢日重,將他手中的大都督之權也都漸漸的歸政于孫權之手,畢竟由周瑜所主導的進攻荊州和突襲交州的戰事,都沒有取得他原本計議好的結果,對于這些周瑜除了甘領罪罰之外,卻是將軍權漸漸的向孫權上繳。
畢竟周瑜並不是蠢笨之人,作為孫策的義兄弟,雖說如今的孫權當年也是以兄待之,不過他終歸是不姓孫,而且孫權畢竟不是孫策,為人臣,卻是必須明白自身的本分的。
當然這些事情並不會太過影響周瑜在江東的名望的,孫權對于善解人意,而又有真才實學的周瑜,自然不會不予以重用,雖說江東大都督的權力被周瑜主動的上繳了不少,可是孫權卻也投桃報李的,發還了不少,而讓周瑜繼續統領江東的水軍,于鄱陽湖領軍便是明證。
至于說魯肅,從魯肅入仕江東以來,對于魯肅的大才,孫權便是一直重用,作為給孫權指明了將來發展的道路,並身體力行為江東的發展不辭辛苦,往來奔走的魯子敬,孫權卻是在內心中要比周瑜還更為重視一點。這倒不是因為魯肅和周瑜兩個人之間有什麼高下之分,僅僅只是因為孫權是孫權,孫策是孫策罷了,對于臣下的忠誠,孫權也是希望能夠有一批單單只對他有效忠之意的臣屬罷了。
而今這兩個人,卻是周瑜掌握著江東的軍事大權,而魯肅自是一方面管著作為江東最大財源的海鹽之事,卻又兼理著夷州以及沿海諸地的防御之事,兩個人的防區加起來的話,已經近乎整個江東的邊界了。
所以此時在建業城中,人人都談論著讓孫權進位為王的時候,周瑜和魯肅的回歸,自是會引來江東上下臣屬的關注的。
畢竟能夠入了江東的這些人中,自然不會有什麼腦殘之人,稱王一事卻也不單單只是江東他們自家的內部事宜,而今兩人的回歸,當然表明他們的主公會在稱王這件事情上給以他們一個答復,人群中的機靈之人自然便去拜見周瑜和魯肅,希望能夠得到些消息,不過可惜的是,不管是誰,都沒有能夠從周瑜和魯肅那里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不過,可以看到的是,周瑜和魯肅兩個人並沒有待在建業城太久,和孫權相見了數次之後,他們卻是又離開了建業城。
至于他們的主公那里,卻是遲遲不見進一步的動靜,這樣以來,當然讓許多人都是有些急切,可惜他們也只能在心中迷惑,為何沒有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