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共有十二篇文章分別是︰
1、長點「精神」
作者︰姬建民
2、「城市家書」掀起的暖流背後
作者︰楊成林
3、懂得珍惜
作者︰張吉明
4、近一點,才能新一點
作者︰李強
5、進退留轉話「官德」
作者︰朱明國
6、讓文化提升人
作者︰張保振
7、「守德」如何不再難?
作者︰廖小言
8、細節與文明
作者︰王乾榮
9、與群眾心貼心
作者︰田福德
10、責任,作風,能力,落實
作者︰楊子晚
11、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作者︰徐文秀
12、只有崇高的理想才有價值
作者︰朱文鴻
一、長點「精神」
作者︰姬建民
不時听到群眾對一些黨員干部的街談巷議,說有些年長的官員感到提升無望、「船到碼頭車到站」了,有些年輕干部因為感覺生不逢時、付出難有回報,就精神萎靡不振,辦事拖拖拉拉,整天無精打采,工作不負責任。雖然不貪不腐,但也不在狀態,不干實事。對此群眾很有看法。
「如果你丟了錢,還可以再去掙;丟了健康,等于丟了人生的一半;丟了精神,就丟了一切。」人生在世,總要有點「精神」,領導干部尤其如此。「才不稱不可居其位,職不稱不可食其祿」,佔著位子不干事,達不到目的發牢騷,精神懈怠混日子,從根本上講是喪失了信仰和意志。
領導干部要堅守黨的信仰,這是執政的「主心骨」。因而,干部更應該長點「精神」。比如長點艱苦奮斗的精神。紅軍長征過草地時「沒有糧食,就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過去干過的,為什麼現在不能干呢?只要我們這樣干了,就不會月兌離群眾」。比如長點居安思危的憂患精神。對于一個干部,成績只能說明過去,奉獻才是天職。躺在「老本」上向百姓討價還價或不思進取,就是精神懈怠,就是「忘本」。而從根本上說,永葆革命激情,自強不息、淡泊明志,全身心地把一切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才是應有的「精神」。革命前輩打天下靠的是這種「精神」,當今我們守天下依然需要這種「精神」。長了這種「精神」,才可能找準人生坐標,才有方向、有追求、有干勁,才會正確對待職務上的「進、退、留、轉」,一心為民,永不懈怠。
先賢有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地位的變化與利欲的追求往往容易成為精神懈怠的誘因。毛澤東早就預見,執政後「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黃炎培先生早在1945年談到「歷史周期率」時就說︰「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仔細檢視,一些領導干部缺乏「精神」的種種表現,無不與過分強調與膨脹個人私欲有關。面對長期執政條件下所面臨的客觀危險,擺正個人與人民的關系,跳出「歷史周期律」,始終是官員「趕考」的重大課題。
人生就像一首歌,歌詞與旋律要由個人譜寫。雖人在旅途不如意事常十之*,既可能順風順水,也可能艱難坎坷,但不管環境與條件如何變化,參加革命的初衷不能變,獻身人民的「精神」不可移。「精神」之美並非天生,靠的是心靈的磨練、培育和涵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無私奉獻永遠是各級官員的必修課。長了這點「精神」,就會不甘平庸、勤政敬業,恪盡職守、永不懈怠,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真正唱響人生價值的「正氣歌」。
「精神是不會衰老的。」共產黨人的「精神」內蘊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理念,更應薪火相傳,世代承襲。想想這些,我們還有什麼個人利益不能放下,還有什麼理由「精神懈怠」而有負百姓呢?
二、「城市家書」掀起的暖流背後
作者︰楊成林
數千封情真意切的「家書」,上萬條大大小小的建議,各級部門一連串的「下訪」和現場辦公……最近在遼寧大連,廣大市民與城市管理者之間持續不斷的熱線互動,在這座冬日的海濱城市卷起強勁的暖流。
城市,本是人類「抱團取暖」的所在。人們共同聚集在一起,支撐起和諧共生的城市文明。現代化的演進一面賦予城市更多的繁華,一面又無情消解著人與城市、人與人之間的熱度。「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黃金天堂,都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羅大佑的一首《鹿港小鎮》,唱出了現代都市人的悵惘。在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的大背景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中尋找凝聚人心的力量,增進市民的歸屬感和向心力,成為城市管理者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
「大連你好,見字如面。」一封封「城市家書」讓人驚喜地發現,盡管隨著人口的擴張,城市管理時常捉襟見肘;盡管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盡管「人情淡漠」的感慨不時帶來困擾,可一旦提供一個「出口」,市民對城市的深情仍會情不自禁地涌流。
「城市道路建設,我也想提點意見」,「請珍惜城市獨有的老建築」,「願足球之城的名片永遠靚麗」,「我愛大連,從未離開」……從退休老人到「80後」大學生,從產業發展、文化教育、城市建設到環境保護、市民生活、交通管理,「每封來信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我們這座城市的熱愛,而這種熱愛正是通過你們這個平台傳遞到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體會到了這座城市大家庭的團結和溫暖」,大連市委書記唐軍在他的「家書」中道出了城市管理者的欣喜。「民心可用」,這是社會管理最應依靠也最可依靠的資源。
「民心可用」的前提是「民心須敬」、「民意須從」,而敬民心、從民意的正確方法,是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我們強調社會管理創新,但一切創新手段和方法的根本,還是我們黨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我們說,大連「城市家書」這一新形式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營造了暢所欲言的氛圍,實現了城市管理者與市民的良性互動;而深想一下,它不過是「人民來信」這一傳統方式與新時代背景結合的產物。善于從傳統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把傳統手段用好、用足、用活,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方面。
城市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破解發展中的問題需要上下同心、凝聚共識,而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核心是要解決民生問題,關鍵是要讓百姓滿意。正如*總書記所說,「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試想,如果大連所做的只是「空對空」的大討論,如果沒有與「城市家書」相餃接的深入基層、為民解憂,沒有活動開展以來幫群眾解決萬余個實際問題作依托,「城市家書」又怎麼可能引發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化作席卷一座城市數百萬市民心靈的暖流?
「城市家書」是大時代的小篇章,是城市居民和社會成員對自身狀況、願望、情感的書寫。更仔細地傾听,更真誠地互動,更順暢地表達,每一座城市都能營造出和諧共贏的環境,每一寸土地都將凝聚起建設更美生活的力量。
三、懂得珍惜
作者︰張吉明
珍惜,意味著對美好人生的熱愛,能夠使人摒棄不良觀念,自覺追求高尚。領導干部懂得珍惜,才能牢記宗旨、純潔黨性、一心為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懂得珍惜組織培養。組織之于干部,猶如沃土之于草木。干部的成長是在不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和弱點的過程中實現的。這既需要干部自身的刻苦努力和嚴格自律,更需要組織的關愛和培養。一般來說,領導干部的成長走的是一條組織培養、實踐鍛煉、自我修養的道路,其成長周期包括知識準備期、素質磨礪期、成熟發展期、優勢發揮期等。在每一個時期,組織的關懷、培養和教育都非常重要。可以說,每一個成熟的領導干部都是組織培養出來的。珍惜組織培養,就要增強對組織的歸屬感,自覺將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之中。只有懂得珍惜組織培養,才能樹立嚴謹細致、務實創新、團結進取、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風,在思想上築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兢兢業業、干干淨淨為人民做事;才能以優秀品格和工作業績贏得組織認可、獲得群眾贊許。
懂得珍惜人民信任。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根基和力量所在。對于黨群關系,我們喻之為魚水、比之如骨肉。一個干部能夠走上領導崗位,是人民群眾信任的結果。領導干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而不能與此相背離。領導干部的權力、責任和義務,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為人民服務。因此,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享受待遇的同時,務必想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想到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托。珍惜人民信任,就要樹立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良好作風,自覺按照黨章要求,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忠實地做人民公僕,廉潔奉公、恪盡職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懂得珍惜自己的奮斗成果。走上領導崗位,是在黨的陽光雨露哺育下個人長期勤奮努力、敬業奉獻的結果,是在更高層次上展示自己聰明才智並為社會為人民建功立業的有利條件。此時一定要常思成長之艱苦、常思守成之不易,切不可得意忘形,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甚至肆意妄為,否則極易滑向腐化墮落的深淵。成克杰、胡長清等輩貪財亡身,財命兩空。倘若懂得珍惜,何至于作出這種蠢事呢?珍惜自己的奮斗成果,就要正身修德、防微慎獨,這樣才能抵御住各種誘惑,善始善終,成就一番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績。
(作者為河北金融學院教授)
四、近一點,才能新一點
作者︰李強
今天的中國,無疑是最不缺新聞的地方。
數不完的新鮮事,道不盡的新變化,目不暇給的新名詞,不勝枚舉的新問題……信手拈來,都是上佳的新聞素材。然而這些新鮮的素材,有時竟很難為新聞工作者發現,一些記者甚至抱怨「沒新聞」。為何會有如此抱怨?
一輛自行車、10年采訪路、36冊采訪本、120萬字采訪筆記、100多個縣市區、300多個村鎮,大眾日報社高級記者陳中華,常年奔波在基層鄉野,踫到假化肥深挖坑農事件,踫到住房難呼吁建設廉租房,自己得癌癥住進醫院接著寫老病友的「陪護難」……在他的眼里,永遠有寫不完的新話題。
陳中華為什麼能?因為他知道農民種地為啥賠錢,了解「示範園」為何變成了荒草灘,懂得村民代表大會咋個開法才算透明,他把農民當兄弟,農民也把他當兄弟,他這個記者是「從地里長出來的」。
反觀一些新聞工作者,報道取材失之于窄,形式失之于舊。鏡頭成天追著明星、領導,「元旦完了猜春晚,春節到了送溫暖,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四季歌」,少數人養成「典型高大全,經驗靠‘提煉’,稿件抄文件,對話自己編」的壞習慣,甚至捕風捉影听風是雨、為賺眼球放棄追求,直接踩到了職業道德的底線。
種種陳規陋習,正是他們抱怨「沒有新鮮事」的直接原因,而究其根源,則在于貼近實際的認識不到位,貼近群眾的工作不得力,貼近基層的功夫不到家。
平心而論,陳中華的能力,並不天生比新聞界的同行們高,他去基層的條件,也不比同行更優越。他的高明之處,在于真正貼近基層,觀察、記錄並且參與基層的發展進程。
貼近基層,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接近,更是心理層面、思想層面、情感層面的貼近。沒有貼近之心的基層調研,時常可能變成彼此心照不宣的成果匯報會。失去責任擔當的基層之旅,難免如人民日報原總編輯範敬宜所嘲諷的,「朝辭賓館彩雲間,百里萬里一日還。群眾聲音听不到,小車已過萬重山」。只有矯正長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視野和價值觀,只有主動走到基層治理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我們才能重新「發現」基層,繼而把握一個完整真實的中國。
也只有在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圖景中,新聞工作者才能更加充分地認識到腳下這片土地的厚重與繁雜︰一邊是GDP登上世界第二、高速發展以致「城市病」蔓延,另一邊卻是超過一半的農村人口、數千萬仍需扶助的貧困人群。如何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什麼才是時代的真問題?這都需要新聞工作者貼近基層去找尋答案。
在這個時代,我們不缺乏縱論世界大勢、笑談國際風雲的宏大敘事,也不缺乏上層建築、制度供給的深刻探討,但我們往往缺乏向下的眼光和行動,對基層社會的了解,漸後于社會高速發展的步伐,而缺乏基層視角的中國,定然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
離群眾越近,新聞才越有新氣象——新線索、新表達、新亮點。
離土地越近,新聞才越有新價值——新思考、新發現、新收獲。
五、進退留轉話「官德」
作者︰朱明國
「官德」不是小節問題,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政權的興衰存亡。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按照中央的部署,現在又進入了省、市、縣、鄉(鎮)集中換屆時期,一大批領導干部將面臨進退留轉的現實考驗。這時,最能看出一名從政者的「官德」。可以說,「官德」是檢驗領導干部黨性強弱的標尺、素質高低的試金石、黨風純正與否的風向標。
所謂「官德」,就是為官者的從政道德,是個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風、工作態度的綜合反映,體現于領導、管理、服務、協調等各項領導工作中。「官德」是為官之魂、從政之本、用權之道。歷史表明,吏治關乎國治。「官德」好壞與政權興衰密切相聯,「官德」彰則政權穩,「官德」喪則政權失。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官德」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指出,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同志要求黨員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提出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國與*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同志反復強調,全黨同志要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明確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強調領導干部要常思貪欲之害、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歷經90年,中國共產黨人倡導的「官德」,核心就是踐行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標準就是「為民、務實、清廉」。
對領導干部來說,「官德」不是小節問題,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關系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政權的興衰存亡。應該說,換屆工作開展以來,絕大多數黨員領導干部能夠講黨性、顧大局、守紀律,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正確對待個人的進退留轉。但毋庸諱言,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面對換屆的關鍵時刻,不能處理好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在「官德」方面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問題。從各地通報的案件和情況來看,問題突出表現為︰有的一心想進級升檔,四處活動,拉關系、走門子;有的當退不想退,離巢還戀棧;有的感到提拔無望,精神不振,在其位不謀其政;有的挑肥揀瘦,對職務安排不滿,不願去「清水衙門」和欠發達地區,向組織講條件,對群眾發牢騷;有的紀律松弛,違紀違法;有的甚至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拉票賄選,違規提拔;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敗壞黨風,而且影響社會風氣。因此,「官德」建設關乎民心民意,關乎發展大局。
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加強黨性修養和「官德」建設,正確對待個人進退留轉,切實經受住考驗。第一,嚴守紀律。黨員領導干部要率先垂範,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眾;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決貫徹中央「五個嚴禁、十七個不準」,認真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提高選人用人的公信度。同時,組織部門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把「官德」考核放在首位。第二,顧全大局。黨員領導干部要以大局為重,正確處理個人和組織的關系,自覺接受組織挑選,服從組織安排;正確處理個人進退與黨和人民事業興衰的關系,視事業重如山,看個人進退得失淡如水;正確處理有為和有位的關系,多考慮做事、少考慮做官,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造福一方。第三,慎終如始。黨員領導干部要把個人看輕一點、把名利看淡一點,這既是一種超月兌,更是一種境界;保持平和的心態,從容對待得失,不因提拔志得意滿,不因離退心理失衡;始終不忘責任和使命,堅守共產黨員的精神家園。
六、讓文化提升人
作者︰張保振
生活中,常听到這樣的話語︰「雞子有倆爪,總會刨食吃!」只要是動物,面對饑寒交迫的困境,不會坐以待斃,總會刨土覓食;「虎毒不食子,狼狠不咬崽!」無論什麼樣的動物,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會充滿濃濃的愛意,決不會主動傷害之;「孔雀羽毛好,開給配偶看!」即便是動物,「戀愛」求偶,也知道要展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
以動物世界的這些現象反觀人類社會,還真有不少相似之處。但是,人作為「萬物之靈」,畢竟有其他動物難以企及的地方。恩格斯說得好︰「鷹比人看得遠得多,但是人的眼楮識別東西遠勝于鷹。狗比人具有銳敏得多的嗅覺,但是它不能辨別在人看來是各種東西的特定標志的氣味的百分之一。」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人既能讀書寫字,亦能思考寫史。故,人眼雖不戴望遠鏡,也能視通萬里;人腦雖不加電腦,也能思接千載。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
文化就是這樣︰無用之用,看似無用,卻有大用。它常常在不經意間,提供著是非、善惡、真偽、好壞的判斷標準;在不知不覺中,塑造著不一樣的人格、不一樣的精神、不一樣的風骨、不一樣的血脈。所以,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國家,對文化總是高看一眼、厚愛一分、嚴求一層的。
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也是為人服務的。為人服務,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的功能,以文「化」人,使人「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而「自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最高境界。「自由的人」,生存,而不是苟活;自由,而不是放縱;獨立,而不是自私。個體自由發展,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為他人創造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正如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所說︰如果我們把人的發展看做是人類生存的整體繁榮,那麼文化恰恰就是這種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當然,要發揮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關鍵是要有趣。文章有趣,才有人讀;影視有趣,才有人看。先得有趣,才能有效吸引眼球,進而入耳、入腦、入心。而有趣,重要的是有旨趣。這個旨趣,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便是娛樂節目、搞笑作品,也不能月兌離這個旨趣,突破價值底線。否則,就會無趣無味,墜入庸俗、低俗、媚俗的泥潭,不僅難以提升人,甚至有可能把人拖下去,沾一身污泥,讓心靈蒙上塵土。
*主義的經典作家在談到人與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時,明確指出,動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則是創造,且是與自己的「意識相適應」的創造,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而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應有之義。唯此,才能使文化起到「燈」與「火」的作用︰靠「燈」照路,用「火」暖人,使文化不斷滋補人、豐富人、發展人、提升人,不斷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人的全面發展水平,最終把人塑造為一個「自由的人」。
七、「守德」如何不再難?
作者︰廖小言
最近,社會道德領域的一些現象給人「*兩重天」之感。吉林長春一家小餛飩館的店主,收下乞討老人撿的游戲幣和圓鐵片,照樣送上熱騰騰的餛飩;河南鄭州賣饅頭的老太7年「無人售饃」,顧客自覺「天下無賊」,使人感到暖流涌動。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後無人救助的場景、佛山「小悅悅」事件的傷痛,又讓人頗覺寒意襲來。
其實,在「*兩重天」的表象背後,是更令人糾結的「道德兩難」問題。當道德面臨現實風險,我們能否為道德埋單?如果見義勇為可能付出被誣陷的司法代價,老人倒下了扶還是不扶?如果救助傷者可能因救助不當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還是不救?當經濟快速攀升,社會急劇變遷,各種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彈轟擊傳統道德理念,我們又該如何堅守道德底線,重構道德世界?
這確實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挑戰,只有找準這一現實問題的「題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鑰匙。一方面,餛飩店主、售饃老太同樣面臨道德風險,卻用信任、愛心等樸素的情懷避免了「兩難」處境,帶來了良性的道德循環,這說明人們並不乏道德良知與勇氣,個體的善行也能激發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負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們,如果好人屢屢受到誣陷訛詐,如果法律在關鍵時刻不能站在善良這一邊,如果社會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後果,那麼人們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濟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選擇獨善其身。「道德兩難」由此向社會現實提出了迫切的課題︰營造道德踐行的社會環境,解除道德行為的後顧之憂。
讓道德不再為難,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價和成本,是破解「道德兩難」的現實路徑,也是描繪社會道德圖景的基礎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訴我們,道德不僅是個人的良知與修養,更是社會共同的責任與擔當。這就需要執法者守護道德底線,別讓常理推定淹沒道德情理;需要媒體堅守社會道義,不再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眾守望社會公德,不再只是針對他人而拋開自己去做道德評判。只有這些成為常態,才能走出「道德兩難」的困境。
換一個視角來看,日本作家栗良平感人肺腑的《一碗清湯蕎麥面》正在長春那個小餛飩館中,以關愛和尊重為主題上演;一些公司貼出的行善「撐腰通告」,以責任與行動為潛台詞傳播;山東「最美女孩」刁娜在車流中救助陌生傷者,車禍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互諒互幫,以良知和大愛感動了無數人。這些讓人眼熱的場景都在真切地告訴我們︰只要更多的人站出來去修復和維護道德,就能為破解「道德兩難」提供更多現實支點,讓「兩難」變成受助者獲益、道德受鼓舞的「兩全」。
「道德兩難」的存在,也在提醒我們,當經濟的洪流沖刷道德的堤岸,對道德的堅守與建設迫在眉睫,決不能讓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補牢」,「積重」了才想起「難返」。因此,我們需要不斷深入探究道德問題的演化軌跡,照亮其曲折路途,療治其存在病癥,以抓經濟搞改革那樣的干勁,腳踏實地致力于精神家園的建設,這樣才能創造出與時代夢想相輝映的道德成果。
八、細節與文明
作者︰王乾榮
有報道說,北京七旬劉姓大媽在天安門廣場拾垃圾,堅持17年,最多一天撿煙頭兩萬個。我看了,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即刻又想,如果到這兒的人稍加檢點,不亂扔垃圾,不就可避免以一人孜孜矻矻之力而補救萬人率性所為這樣尷尬的事了嗎?劉大媽義務撿的煙頭,並未算在環衛工人每天清掃的10多噸垃圾之內——雖然垃圾不可避免,其量之大令人駭然。
一個大都市的文明和文化品位,也許不止體現在有多少大學、研究所、影劇場、博物院、圖書館上,而必然沉浸于城市每一個細胞的汁液之中,至少,她表面應是清爽整潔有序的——沒人隨手丟棄煙頭;地面無痰跡;牆壁不見惡俗廣告,寫著「辦證」之類;人們按次序等車,不必設什麼「排隊日」;餐館里不聞沸反盈天的噪聲;人人氣定神閑,個個君子風度……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其實,是起碼標準。
咱們還須注重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而這與健康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密不可分。重視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文化對于提升人們文明修養的作用,相應地強化文化對社會規範的調控力。文化產品,包括一切文藝作品,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工具。文藝的繁榮、文化產品的豐富、文娛活動的開展,是關乎億萬民眾的大事,是極其廣泛的議題,必須蔚然成勢,方可顯現成效。這里不可忽視的一面,就是老百姓對于分享文化成果的強烈訴求。
別的不論,且看如今京滬等大都市的文化設施、文化生活,自有很多豪華大場館、大演出,而這些場館的話劇、歌劇、芭蕾舞、交響樂等藝術樣式的門票,動輒上百元,或千元以上,普通觀眾只能退避三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于此難免打架。當然我更看到北京一些大場館試走平民道路,降低某些演出票價,尤其優待學生;類似「麻雀瓦舍」、「蜂巢劇場」這樣門票二三十元的300多個小劇場,遍布胡同深處,有田沁鑫、孟京輝等知名導演扶持其事,正蓬勃發展,走向大眾;也听說四合院演藝場舉辦諸如名家筆會、琴師獻藝、相聲專場等活動,吸引更多人觀賞;一些專業演員和諸多群眾文藝團體在城區各文化廣場的歌詠、舞蹈等等演出,也有所聞。
大場館、大文藝團體和大導演、大演員的平民化姿態和群眾文藝團體的廣場文化實踐,對于活躍社會文化生活、淳化文化氛圍和提升民眾文化道德修養,無疑是一個促進。所謂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設,理應朝群眾喜聞樂見、受益匪淺且積極參與這個方向努力。
我不是說,人們看了一兩場富有教育意義的演出,覺悟即刻就提高了,不亂扔煙頭了。覺悟不能速成,文藝也難起「手到病除」的神奇作用。但是在人的心田播下善良向上的種子,必會開花結果。當人們把道德當做必修課時,隨著靈魂的逐漸淨化,行止自會文明起來。比如把劉大媽事跡編成小品廣為宣揚,不信它勝不過轟動一時的《賣拐》的影響。當看過劉大媽小品的人下意識扔煙頭時,腦際忽然閃過大媽的形象,他心還坦然嗎?公共洗手間廣告語說︰「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文明的大步,正起始于尋常小步。一步之間,文野立現。扔煙頭、撿煙頭,都是極小事,卻反映人們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為什麼是「千萬人隨意丟棄,一個人經心撿拾」如此尷尬局面呢?這完全可以避免,可咱們未能免除。深層根由何在?還是文明修養缺失。而對民眾廣施文化的燻陶、教化和激勵,定會減少不拘「小節」,于無意間破壞文明環境的人,如扔煙頭者。文明修養也不是單線條,而融于一個人的整體素質——他煙頭不扔了,也不會轉身往清潔地面吐一口濃痰。他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且待春風過園林,花紅柳覆陰,文明人一多,整個社會的清爽,還在話下嗎?
九、與群眾心貼心
作者︰田福德
黨和群眾心貼心,黨的根基才會更為穩固,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才會更有保障。
與群眾心貼心,前提是強化群眾觀點。群眾觀點是*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將黨和群眾的關系比之如魚水、喻之為血肉。然而,也確有少數黨員干部背離黨的群眾觀點,損害了黨群關系,影響了事業發展。*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突出強調了黨的群眾觀點,明確指出︰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點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對于黨的群眾觀點,我們應謹記于心、力踐于行,做到敬民、知民、愛民、惠民。
與群眾心貼心,核心是維護群眾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是矛盾凸顯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多元多變,利益關系更加復雜,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難度加大。應大力推動科學發展,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發展的成果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合理分配「蛋糕」;始終堅持依法行政,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與群眾心貼心,關鍵是改進工作方法。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條件更好了,但有的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感情越來越淺、隔閡越來越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工作方法欠妥無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其實,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工作。黨員干部應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及時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真心關愛群眾,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主動深入群眾,在同群眾的朝夕相處中增進對群眾的思想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
與群眾心貼心,根本是永葆廉潔本色。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福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小家、為大家。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員干部也必須堅定理想信念,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一是靠理想信念引航。理想信念堅定,才能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做到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造福百姓、贏得民心。二是靠加強修養奠基。作為有著崇高理想和追求的先進分子,共產黨員理應慎獨慎微、陶冶情操、堅守本色。三是靠反腐倡廉固本。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應旗幟鮮明地反對*,以廉潔的操守和卓越的業績彰顯形象。
十、責任-作風-能力-落實
作者︰楊子晚
落實,大致「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小到工作成效明顯,單位發展進步。沒有落實,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一紙空文,再理想的目標也不會實現,再正確的政策也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有落實到實踐中去,落實到基層中去,落實到群眾中去,才能「做到最後勝利」,才能「落在實處」,才能「做好一切工作」。
責任決定落實。一位哲人說︰「強烈的責任感能戰勝一切,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只要堅守責任就能達到目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崗位,崗位有大小,責任無輕重,崗位帶來責任,責任決定落實。有了落實的責任,就能時刻想到落實,時刻注重落實,不打折扣、不走樣地抓落實;就能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人民的願望為願望;就會在工作中解決新問題、研究新舉措、謀求新發展;就會在工作中永葆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就能自覺地盯著榜樣找差距,對照先進學經驗,比較典型謀發展,如果缺少落實的責任,那麼他只能是應付差事,得過且過,就不可能瞄準一流做工作,更不可能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作風決定落實。作風建設關系黨的形象和生命。作風過硬,抓落實的力度就大,黨的方針政策在一個地區和一個部門就能一以貫之,上級的指示要求就能付諸實施,地區和部門的發展建設就會又好又快。作風不實,只會唱高腔、喊得凶、抓得松,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就會出現不求實效,虛假風盛行,甚至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就會滋生蔓延。抓落實,不能月兌離實際,搞空對空,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而應當求真務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要看得準、想得深、抓得實,不失之于「粗」,失之于「虛」、失之于「軟」,真正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水過地濕。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找準自身優勢和「短板」的基礎上,把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結合起來,形成本單位特色的工作思路,沿著這個思路一抓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
能力決定落實。抓落實的過程實際上是檢驗能力素質高低的過程,工作落實到哪里,能力素質就體現到哪里。能力強、素質高,貫徹落實指示精神就快,工作就容易打開局面。
發現問題是水平,解決問題是能力,正視問題是膽略。很多工作之所以落實不到位,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都與落實者的能力素質有關,他們不是不想干,而是想干不會干,不善于發現問題,找不出解決的辦法。要學會干事就要順應規律善干、依靠群眾實干、不斷創新巧干,就要講方法、講效率、講質量、講水平,就要善于運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促動工作,善于運用分類指導的方法指導工作,善于運用突出重點的方法推進工作,善于運用注重特色的方法創新工作,善于運用完善機制的方法落實工作,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一個個具體項目的落實,一個個發展瓶頸的破解,一個個經濟增長點的培育,一個重點一個重點地突破,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地實現。要下大力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能力素質,尤其要注重創新能力的提高。創新就要繼續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敢于在思想觀念上求突破,在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在核心技術上求突破,超越思維常規,打破條條框框,沖破傳統模式,不斷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作者︰徐文秀
日前,一位老同志對換屆提拔的干部說了這樣一番意味深長的話︰走上新的崗位,要始終記得把責任舉過頭頂、把名利踩在腳下、把百姓裝在心中、把本色進行到底,記住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
這番話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它提醒得及時,說得實在,對領導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為官、為人和為業很有啟發。
做官知足,這既是一種清醒,更是一種心態。現在有一些干部熱衷于做官、滿足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癮」十足。有的精心設計自己的當官路線圖,步步為營、「小步快跑」;有的看到他人特別是與自己條件相當的人提拔了,就眼紅心熱、坐立不安;還有的板凳都還沒有坐熱,就急于「走人」,甚至伸手「跑官要官」,人們為其畫像︰兩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動,就想去活動。
做官要知足,就應端正「官念」、淡化「官欲」、克服官本位。從本質上講,共產黨的「官」更多意味著一份責任和奉獻,意味著一種風險和挑戰。做官絕不是做老爺,更不可以謀一己私利。「看庭前花開花落,任天外雲卷雲舒」,只有看淡名利,保持平常之心、知足之心,才能正確看待手中的權力,扛起肩上的職責,盡到一個人民公僕應盡的本分。
做人知不足,這既是一種自律,更是一種自覺。人生在世,說到底得憑做人而安身立命。一些干部總是自我感覺很好,常常孤芳自賞、自以為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有的盲目自大,有的盲目自我,還有的盲目自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問題的關鍵在于是不是「看得清」、敢面對,是不是「改得了」、能戰勝。
古人雲︰「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做人知不足,就是要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和自覺,常常以人為鏡,照差距;以事為例,看不足;以己為訓,查過錯。人不怕有過錯、有不足,就怕錯過了知錯、糾錯,知不足、改不足的機會。做人知不足,才會不斷完善自我、修正自我,使自己逐漸成為一個高尚、美好的人,一個月兌離了低級趣味、少犯錯誤的人,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人。
做事不知足,這既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精神。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工作,不同事業心和責任心的人會有不同的追求。有人視之為事業甚至生命,但也有人做「公事」懶洋洋,干私活打沖鋒;對工作馬馬虎虎,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有人剛開始做一件事情時,有一股子勁,時間一久,便開始懈怠,一旦遇到一點挫折或失敗,更是變得無精打采起來。
做事不知足,需要有一種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要帶著責任、帶著感情,撲子想干事。當前,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既快速發展,又矛盾集中的新階段,有大量的事情要去破題、破解,迫切需要一大批對工作有熱情、對事業有激情的人去推動,迫切需要一大批做事情不知足、做工作不滿足的人去開拓,齊心協力地攻堅克難、打開新局面。
知足者樂,知不足者勇,不知足者進。做官知足、做人知不足、做事不知足,才會內心和諧快樂,個人成長進步,事業興旺發達。
十二、只有崇高的理想才有價值
作者︰朱文鴻
曾經有這樣一則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某地幼兒園一女童的理想是「當貪官」。雖說是童言無忌,但從深層次來看,它折射出當今社會的一種不良價值取向,那就是理想的庸俗化傾向。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深入思考。
理想,指的是人們對于自身及國家、社會等未來發展狀況的設想和希望。從一定意義上說,理想集中反映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體現了人們對真善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理應具有崇高色彩。無論在什麼時代、什麼社會條件下,崇高的理想始終是激勵人們積極進取、頑強拼搏、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一個人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依托;一個國家、民族或政黨失去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共產黨人更強調樹立崇高的理想。*同志說過,「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回顧歷史可以看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黨始終堅持「為國家圖富強、為人們謀幸福」的崇高理想,並由此形成了不懈奮斗、敢于犧牲的偉大精神。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理想和精神的支撐,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在曲折中堅定方向,經受住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戰勝重重艱難險阻。
理想是具體的,有大有小,因人而異。但無論什麼樣的理想,如果失去了崇高色彩,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比如,把追求虛榮、享樂作為目標或許也可以稱為「理想」,但誠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言,這只是一種「豬欄的理想」。這樣的「理想」背離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背離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是庸俗甚至有害的。在革命戰爭年代,它容易使人經不起生與死的考驗,喪失革命氣節,淪為逃兵甚至叛徒;在和平建設時期,它容易使人經不起利益的考驗,或見利忘義、貪贓枉法,或迷失方向、渾渾噩噩。這是為許多事實所證明了的。
毫無疑問,我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目的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共產黨人並不諱言物質利益。在當今時代,每一個人都有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都可以確立自己的理想。不過,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理想反映並由社會存在和社會利益關系所決定,因而應當建立在現實社會生活基礎之上。即使是個人的理想,也應當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如果過于狹隘、失去崇高色彩,就可能只是一種「自我設計」,于人于己都無益處。應當看到,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個別人出現了理想庸俗化的傾向,比如貪圖享樂、追名逐利,甚至唯利是圖、想「當貪官」。如果這種傾向蔓延開來,就會腐蝕人們的精神、意志和信念,就會污染社會風氣,損害改革發展大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個理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強調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價值理念。每個人的具體理想可以豐富多樣,但都不能偏離這些價值理念。對黨員干部而言,還應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恪盡職責、樂于奉獻」等觀念和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築牢精神支柱,激發奮進力量,更加自覺地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推動發展、造福人民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體現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