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他才華太出眾了,把大家都壓下去了,那一些人還能饒他嗎?你現在反對王安石變法,這已經是大逆不道了,當時,蘇東坡被視為舊黨,王安石被視為*。*與舊黨的爭斗一直貫穿了宋朝後期,一直到北宋滅亡。
現在*終于找到了這個對手的把柄,便一定要致蘇東坡于死地!當然,他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北宋時代(南宋殺岳飛是另外)是不殺官員的。于是便群起洶涌,一起來向皇帝奏本,羅織蘇東坡的不是。這里通到很多人。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里面羅列了很多。象何正臣、舒亶,還有李定、王圭、李宜之等,這一些人有的年紀比蘇東坡小,有的則比他大,有了白胡子。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寫《夢溪筆談》的宋代科學家沈括,也投入了對蘇東坡的「落井下石」之中。過去講,聚蚊聲而成雷,三人為虎的故事,
這麼多人一起攻擊蘇軾,皇帝神宗還是一個比較開明的人,要不然會信任王安石改革變法嗎?最起碼不是一個庸庸碌碌、混日子的昏君吧!
問題可悲就在這里,這樣的一個勵志變革,有一番作為的英武之君,在他的朝廷里面發生了這樣的一樁冤案,*起這樣一位具有如此成就的大作家和學者,確實是讓人耐人尋味的。
其中,余秋雨先生寫了蘇東坡在被誣陷入獄以後的一段文字,讓人讀來確實不是滋味︰
首先是拷打,有這樣的一位官員被關在同一監獄,听到聲音,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余秋雨先生說︰「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
還有示眾般的游街。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
這與我們有時候,有的人有這樣的心態︰就是讓他在眾人面前出丑!有什麼兩樣,完全是一碼事!所以在害人上,與之是如同一丘之貉!
對于這種現象,蘇東坡的弟弟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
余秋雨說︰「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磣,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後你一拳我一腳的糟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余秋雨先生引用了當代蘇東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的話來剖析群小的心態︰「他也來插上一手,無他,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若能參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
對于蘇東坡受到的*,余秋雨先生以這樣的辛辣筆調寫道︰「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獨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化為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公于中國的獨特的國情。」
要知道,在蘇東坡受罪的時候,當朝皇帝皇後皇太後都不忍心,連皇太後都對神宗皇帝說︰「你不要為我祈禱什麼,你只要赦免蘇東坡就行了!」
但是,這樣的來自上層的解救,並不能挽救蘇東坡的命運,他依然被下了大獄。
余秋雨說︰「這一股強大而又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我們認為,實際上,蘇東坡的遭遇,並不是因為他僅僅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合。
是*與舊黨在政治改革道路上的不同。
記得,王安石在自己的一首詞里面,就吐露了自己對于執政時代的變革,懷著這樣的看法。
「千秋歲引——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他情擔擱,可惜*總閑卻。當初漫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醒後,思量著-
他認為自己當年的從政和變法是-無奈總被名利縛-而-而今誤我青樓約-,從而-夢醒後,思量著。也許,在他老年的時候,思想上已經變得保守與蛻化了,所以就留戀起一種自然的世俗人情的情感。是屬于返樸還真之言呢?還是惺惺作態之語,是讓人深思的。
因此,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文化觀念的沖突,是一種平庸文化與杰出文化之間的沖突。
蘇東坡的遭遇乃是中國杰出文化遭到平庸文化的圍剿與摧殘。
記得,當初台灣著名學者柏揚先生寫了一本《丑陋的中國人》,把中國的這種文化稱之為醬缸文化;是一種發臭生蛆的文化。
當然,我們這里並不是否定整個中國文化的優異性,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涌現了那麼多杰出人士,涌現了那麼多民族英雄,涌現了那麼多民族的脊梁,這都是中國文化的優異之處,但是中國文化中也含有著糟粕和劣質。
本人在《文化逆論》中引用了著名學者張五常的論述,中國文化中思維的標準化是扼殺創新思維的罪魁禍首。實際上也表明了中國的這種思維標準化乃是一種平庸化。是看上去一望無際的看不到邊的平坦。這是由于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造就的,安定和平穩造就了庸才,英雄的時代就結束了。這是中國平庸文化的根本原因。
在宋朝時代,已經是儒家思想佔據了一統天下的地位,你蘇東坡的思想與文化才能超出了人們的思維,怎麼能不受到平庸文化的圍剿呢?在中國人的落後的文化心理中,常常有這樣的語言是值得警醒的︰-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
這一點,在今天依然是屢見不鮮的,過去人們講紅眼病,別人發財了致富了,于是大家心氣不順,窩火得很,這就是一種落後的平庸文化心理在犯病。
中國的這種平庸文化,還表現在競爭場所,不是看到你出了風頭,自己怎麼樣找到辦法,比你更好,而是怎麼樣把你拌倒,大家一起倒下,一起平庸。
我們現在反觀數百年前的蘇東坡的遭遇,難道不能更明白透視這一點嗎?
所以說,蘇東坡所陷入的《十面埋伏》,乃是整個民族和國家社會的文化氛圍所構成的一張網,他要想沖突包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最後的結局也是被流放嶺南,最後死于常州,結束了自己不太漫長的人生。
從這一點來講,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汲取來自西方的開明文化,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允許突出,允許杰出,沒有人妨礙你杰出,只要你有本事!
我們再來看余秋雨先生寫這篇文章,正如有些評論者講,這是借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