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9

作者 ︰ 福字駕馭

再加上當時的國際形勢,蘇聯發生了否定斯大林的運動,使他更加覺得要反修防修,要揪出革命隊伍中的走資派。因此就將無產階級*在全國範圍內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而當時的**、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人,也堅決地執行著**的路線(當然,也不能說不含有一點個人私心,這在**吊死時,寫下的遺書上講︰主席,您的學生來找您了,她覺得自己始終是忠于**的,而*等是「叛徒」)。

這一段歷史公案會有歷史學家做最後公正的評述。這里不是論述這個問題的。

後來運動犯了擴大化錯誤,連**自己也認為,自己也收不攏了。

當**主席在*死了以後,依然驚魂未定,是周恩來抓著他的手說︰主席,一切都還在您手里。老人家才定下心來。

(當然。*之死,也應該說,是革命陣營里面發生的一種火並——內部矛盾,不能說誰是革命的,誰是反革命的。如果*上台,他也不敢改變社會主義性質,這能算是反黨集團嗎)

對于**發動的這一場*,我們只能作如此理解。這從革命的角度。

從文化的角度,乃是資本主義的文化與社會主義的文化,也就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一場大搏斗。

這里的資本主義文化,乃是指**、*等人,力圖要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建設國家的辦法來改變中國(初級社會主義),打一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就如同是宋朝王安石的變法。但是,**主席,是一個深受中國舊文化——即傳統文化影響較重的人,我們所以還認為他是農民領袖。

他依然持有的中國小農經濟的思想,那種厲行節約的做法,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色。與資本主義的享樂主義,改變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與**的沖突,也許本源就在這里。所以說,某種程度上講,**就是蘇東坡。

當然,不僅僅是兩者寫作風格完全一樣。

如今,我們講究的是人性的復歸,而某種程度上淡化了社會主義的清教徒的思想(實際上社會主義就是一種宗教,社會主義者就是清教徒)。人們開始積極尋找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思想,積極尋求改善自己的生活,人,生活的目的,就是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一點,也許與**理想在終結點上是一致的。但是其做法以及方式,實現理想的途徑不同。

當初的余秋雨也許沒有看透這一點,采取了否定*的做法,付諸于文字,被人抓住把柄,認為是失節行為。這個是犯了知識上不足的錯誤。不能說在人品上一無是處了。

所以,他今天講,要修改自己的作品,自己當年還是幼稚的,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誰能保證自己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迷失呢?即使如巴金(李堯棠)也認為,自己有時候,也感到迷惑,會對理想失去方向,更何況一般人呢。我們也不會因為,這一點而否定余秋雨文章的光彩以及價值。如果這樣,那決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做法。

現在,我們再來看《千年庭院》,余秋雨在**的故鄉的岳麓書院尋找到什麼呢?

*時期,他在里面看了很多書,對于這個書院的存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

他認為這是中國古代教育文化的杰作。

「岳麓書院存在于世已經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學府。……一千多年來,岳麓書院的教師中集中了大量海內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稱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學大師朱熹、張栻、王陽明,而它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可列出一份讓人嘆為觀止的名單,千年太長,光從清代而論,我們便可隨手舉出哲學大師王夫之、理財大師陶澍、啟蒙思想家魏源、軍事家左宗棠、學者政治家曾國藩、外交家郭嵩燾、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沈藎、以及教育家楊昌濟等等。」

然後余秋雨先生對于這種現象做了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這個庭院的力量在于以千年韌勁弘揚了教育對于一個民族的極端重要性。」

他認為,在我國歷史上,統治階級也一直比較重視教育,興辦了許多官學,如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宏文館、崇文館、國子學等等,但是,沒有一所官學比岳麓書院天長地久!

作者分析道︰

因為「政府對這些官學投注了太多的政治功利要求,控制又嚴,而政府控制一嚴又必然導致煩瑣哲學和形式主義成風,教育多半成了科舉制度的附庸,作為一項獨立事業的自身品格卻失落了。」

「說是教育,卻著力于實利、著意于空名、著眼于官場,這便是中國歷代官學的通病,也是無數有關重視教育的慷慨表態最終都落實得不是地方的原因。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文化品格較高的官員企圖從根本上另闢蹊徑,但他們官職再大也擺月兌不了體制性的重重制約,阻擋不了官場和社會對于教育的直接索討,最終只能徒喚奈何。」

(《千年庭院》)(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年11月第3次印刷本133頁)

這里,雖然說是反思了岳麓書院與歷代官學存在的這種差距的原因,實際上,也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因為,畢竟作者余秋雨也是擔任了幾年上海某高等藝術學院院長。對于這其中的甘苦,可能領會得比較深刻。當然,這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切身之感,反映了作者身邊的現狀,也是揭示了中國數千年教育的通病。

這種通病在今天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醫治。

我們經常抱憾,為什麼我們國家的一些高等學府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等,與世界一流學校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依然沒有能夠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士,而國外一些小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西方以色列等國,在這一些方面卻有建樹呢?

難道作者所指出的不是其中的原因嗎?

于是作者分析道︰「干脆辦一點不受官府嚴格控制的私學吧,但是私學畢竟太瑣小、太分散、匯聚不了多少海外名師,召集不了多少天下英才,而離開了這兩方面的足夠人數,教育就會失去一些至關重要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