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1

作者 ︰ 福字駕馭

為肇端的一種對于教育的游歷講學。

作為朱熹這樣的一位追求道德和教育完美的學者、學問家,他的思想有時候也不免與世俗以及國家政府之間形成了某種摩擦,乃至沖突。

某種程度上類似于蘇東坡。

他一直被朝廷的高官們攻擊為「不學無術,欺世盜名,攜門人而妄自推尊,實為亂人之首,宜擯斥勿用之人。」還有人講他怎麼怎麼干苟且之事,好象是道德的偽君子。

在《蘇東坡突圍》里面,李定是一個因母喪之後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他說蘇東坡「起于草野垢賤之余」、「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如出一轍。

為什麼這樣呢?盡管「中華民族在本性上還有崇尚高層次文化教育的一面,中國歷史在戰亂和權術的斡旋中還有高潔典雅的篇章。」但是,「朝廷對于高層次的學術文化教育始終抱著一種矛盾心理,有時會真心誠意地褒獎、賞賜、題匾,有時又會懷疑這一事業中是否會有智力過高的知識分子‘學術偏頗,志行邪偽’、‘倡其邪說,廣收無賴’,最終構成政治上的威脅,因此,歷史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現過由朝廷明令‘毀天下書院’、‘書院立即拆去’的事情。」

這種政府與教育之間的猜忌,往往綿延數千年不絕。

盡管,在當時的朝廷里面,有大哲學家葉適出來為朱熹說話(兩人間不是一個學派,互相間觀點甚至還很對立,但他知道朱熹的學術品格),在皇帝面前大聲斥責那些誣陷朱熹的高官們「游辭無實,讒言橫生,善良受害,無所不有」,才使朱熹還有可能到長沙來做官興學。

(見《千年庭院》),然而,他的講學,依然被朝廷某些人宣判為「偽學」,後來遭致他被免職,學生被逮捕。更加難以相信的是,「偽學」進一步升格為「逆黨」,作者著作被禁,罪名深重,成天看著自己的學生和朋友一個個地因自己而受到*。

實際上,一個正直的教育家,在那種黑暗的封建時代,必然要遭到世俗的充滿彎曲的人生的誣陷!

這一點類似于蘇東坡遭遇,也是一種平庸文化對杰出文化的摧殘。

中國有一句成語,很能說明這個道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行高于眾,人必毀之。」

朱熹在在世的時候,一直被認為是偽學的奠基人,他的程朱理學,一直是受到當時的官府的批判!這不能不說明,中國古代的教育文化中與政治文化之間的種種不協調和沖突。

朱熹的遭遇,比孔子很遜色。當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學生可以在諸侯各國游歷,甚至做官,但是朱熹則沒有這種好的待遇,他的學生被流放,被殺害,這種遭遇確實是令人發指的。

朱熹本是傳承孔子學問的孔、孟之道的大學問家。

在儒家沒有獲得獨一無二的地位的時候,孔子的學生,可以周游歷國,但是,當孔、孟之道成為統治思想的時候,朱熹的學生連同自己卻受到了如此非人待遇,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教育文化中的一出尷尬戲!這種結果確實發人深思。

實際上講,孔、孟之道在封建時代,只能是作為統治階級的一種治國之術,而不是治國之道!

所以,余秋雨先生在文章的末尾這樣說︰「教育固然不無神聖,但並不是一項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事業,一個教師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們無力與各種力量抗爭,至多在精力許可的年月里守住那個被稱作學校的庭院,帶著為數不多的學生參與一場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傳遞,目的無非是讓參與者變得更象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而對于這個目的所能達到的程度,又不能期望過高。」

「我是個文化人,我生命的主干屬于文化,我活在世上的一項重要使命是接受文化和傳遞文化。因此,當我偶爾一個人默默省察自己的生命價值的時候,總會禁不住在心底輕輕呼喊︰我的老師!我的學生!我就是你們!」

也許歷史的陰影,與他自身的遭遇,在他的心靈中投下了濃重的印記。

我國古代的教育文化,實在不是一種輕松而又愉悅的事業。

面對*對于文化和教育的一種騷亂,他想從中反思出什麼,但是給予作者的確實是一種迷亂以及無奈和感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也許與作者自身的靈魂深處的一些復雜因素難以分開。他只能仰望著岳麓書院,通過對于這一座流傳到今天的古代教育文化建築,給予無限的景仰。

因為,畢竟,如今的中國教育,還在迷茫中探索。

所以,他認為是一種做著文化傳代的游戲。但是看不到結局。

今天,他將目光投向了外域,能夠在世界的教育文化舞台上尋找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嗎?

也許,他已經找到了,所以,他要修改自己的文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