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7

作者 ︰ 福字駕馭

在這個文化中,女人是弱者嗎?是被獵人追捕的小鹿嗎?

不,也許,這種充滿溫柔的小鹿,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清澈和美麗,無奈和淒涼,而是一種男性所不具有的一種無限的溫柔。

天涯的故事,也並不僅僅是關于蘇東坡的故事,是貶斥者的故事,也不僅僅是孫權的故事,是海瑞和邱浚的故事,也不僅僅是黃道婆的故事,是冼夫人的故事,也許就是天涯融入中原的故事,或者中原融入天涯的故事。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大文化。

也許,有時候,正是這種遙遠的邊緣文化,象一個溫暖的母親張開了寬闊的懷抱,接納了來自中原地區的疲憊者,拓荒者,以及充滿血腥的暴力,包括文明的種子,同時將它們進一步豐富起來,壯大起來,並且,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永遠讓來自中原地區的人們深深眷念。

這種互相吸引的關系,進一步壯大了彼此,然後再互相投入彼此的懷抱,再一次的融合,形成再一次的壯大。

其實,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接軌上又何嘗不是呢?

在整個世界當中,誰是真正正宗的文化,誰是人們效仿的對象,東西方的文化的沖撞,以及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沖撞,正書寫了這一個道理。

放眼世界,也許,整個世界就是我們心目中的天涯,在世界的盡頭,也許,我們就是她們的天涯。

所以整個人類生活在這一個地球上,共建著人類的文化。

人類應該抹去自己頭腦中的以自我為尊的概念,首先將自己視為天涯。然後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中原。

記得,唐代著名詩人寫過這樣的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偉大的胸懷,也許整個天涯就在自己身邊,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我們認為,唐宋的被貶到海南島的「五公」,以及蘇軾,他們也許正是由于自己具有了這種曠達的胸懷,所以在自己人生的邊緣才如此灑月兌和逍遙,而孫權、冼夫人、以及黃道婆,還有海瑞、邱浚,包括那個追擊逃跑的鹿的獵人,正是因為,他們胸中具有了一種人類的美好的情感以及偉大的「以天下為一家」的思想,所以才會對自己的故鄉如此執迷,因為,心中有了這種家的思想,所以,才不會覺得自己是處在多麼遙遠的邊曠野地,至少在自己的心靈深處。

征伐也好,發明也好,貶斥也好,做客異鄉也好,「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只要心中有了這個「天下」,任何遙遠的天涯,也不再遙遠。

十萬進士

如果說,在中國古代的政治中,有許多事情可以含糊的話,有一種事情,是決不含糊的,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

記得在《流放者的土地》里面講到清代文字獄,其中有一些官員,被放逐到寧古塔的原因,就是犯了科場案,就是在科舉考試中出了問題。

中國的科舉考試,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這就是中國的科舉文化。

在中國古代的許多戲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出戲,就是《秦香蓮》,講的就是關于科舉考試的故事,在中國古代,也許只有科舉考試,才是許多的文人出身進階的唯一出路。

我們看到過許多有關落難公子遇風塵,後來終于科榜高中的故事,這一些,在明代有著名的作家吳敬梓寫成了一部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專門揭露科舉考試給眾多讀書人帶來了許多的毒害。我們也知道,魯迅先生有一篇小說《孔乙己》的故事,人們常常將孔乙己與範進進行對比,來諷刺中國的科舉制度。

在《十萬進士》一文中,余秋雨先生對中國的這一種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並沒有簡單得加以否定,指出了它作為一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發展以及演變的過程,作為一種文化,它的興衰發展過程。

余秋雨先生的文章,首先將科舉制度放在整個中國的歷史演變長河中去進行觀察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興起,發展、演變和衰亡,同樣,科舉制度也是如此。

在中國的漫長歷史中,從自有文明史開始的原始社會末期,到封建社會南北朝時代,中國的政治統治,基本上是與科舉制度沒有太多的關系,而這漫長的時代里面,中國的社會管理,也就是中國社會體系中的官員的選舉和使用,基本上與科舉制度沒有多少關系,但是,自從隋代開始,也許,以前的選拔官員的措施已經無法適應歷史的需要,因此,科舉制度應運而生了。「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從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到公元一九零五年被宣布取締),一直緊緊地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科舉的直接結果,是選拔出了十萬名以上的進士,百萬名以上的舉人。這個龐大的群落,當然也會混雜不少無聊或卑劣的人,但就整體而言,卻是中國歷代官員的基本隊伍,其中包括著一大批極為出色的、有著高度文化素質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專家。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些部位。」

作者的論述確實是比較中肯的。

當然,科舉考試已經被取締很久了,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直到現在,作為一種科舉考試的變形——中國每年一度的高考,恐怕其規模不亞于過去的科舉考試。

那動員的社會各階層的力量,以及各種財力和物力,與封建時代相比幾乎毫不遜色。

因為,這種考試制度,是目前唯一能夠得到社會各階層認可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話還是回到過去。在隋代,那時侯,以前實行的舉孝廉,九品中正制,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人們開始動腦筋,怎麼樣才能夠最公正、最客觀地選拔出管理國家的人呢?

因為,整個國家,如同是一張龐大的網絡,如同是一台巨大的機器,如何將這個龐大的網絡能夠有序地進行正常運轉,如何使國家的機器能夠正常轉動,人們就選擇了科舉制度。

作者說︰「任何一個政權只要尚未邪惡到無所顧忌,就必須考慮到官吏們的社會公眾形象,不僅要使被管理的百姓大致服氣,而且還要讓其他官吏乃至政敵也沒有太多的話可說,那就需要為官吏們尋找或創造一種資格;……中國的版圖如此遼闊,政權結構如此復雜,需要的官吏數額也就是十分驚人,把那麼多的官吏編織在同一張大一統的網絡里,其間使艱難可以想象……毫無疑問需要確立一種能夠廣泛承認、長久有效的官吏選擇規範,這種規範在哪里呢?」

世襲的路,已經走過了,走到了頭,舉孝廉,也最後陷于形式,弄得父母都不認的人被推舉為孝廉,豈不是笑話?後來便是九品中正制。但是,權利還是落到了豪門世族手里。

于是科舉制度來到了。

當唐太宗李世民看見科考場中的考生們魚貫而入的時候,不禁開心地笑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他的開心,不僅是網羅了天下的精英力量,減少乃至消弭了自己的反對勢力,就如同當年秦始皇收繳民間兵器溶毀而成十二銅人立于咸陽宮前一樣。更開心的是,他將這一些精英力量全部收羅來為自己治理天下效命,奔走,成為自己統治天下的得力人才。

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科舉考試在封建時代為統治者服務的作用,客觀上講,也維系了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那種超穩定的社會結構,盡管其間有王朝更迭,打破這種穩定,但是,那只不過是暫時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和國家如同中國這樣依靠著一種文化制度——科舉制度,讓整個社會經歷了漫長的數千年的穩定,而使得人口逐步上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