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28

作者 ︰ 福字駕馭

升,民族發展,而不致消亡。到今天來說,中華民族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不能不說,是這樣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導致。

而這種社會結構的形成,也就不能不在某種程度上歸功于科舉制度和科舉文化。

正如作者講,科舉考試是一種規範︰「科舉考試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不在考場內。考試只是一個契機,圍繞著它,進行一場選拔人才的大動員。人才們自己也踴躍起來,走出苦讀的書房,離別偏僻的鄉邑,踏入京城的社交圈,試著用文化為軸心進行多方面的生命顯示和精神溝通。做法上確實很不規範,但時代的魅力也就體現在這種不規範之中。有許多事情,規範一旦精密和完滿就不再有讓人喜悅的生命力、科舉制度顯然也是如此;但是能不能因此而永遠拒絕規範呢?又不能,因為原始性的可喜很容易因無序而轉化為可惡,不設置足夠的規範必然會把事情徹底搞糟。這便是人類經常遇到的兩難︰總要告別生氣勃勃的無序狀態,總要迎來防微杜漸的嚴整格局,結果,又總是因整體性規範的失度而走向新的無序。」

科舉考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這樣。

從隋代到清代末期。

科舉考試制度的建設上,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唐宋為良性整治階段,明清為惡性整治階段。

唐宋時代,因為科舉制度的產生,對于選拔人才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也埋沒了許多人才。

我們經常這樣想,任何制度都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不足,科舉制度也是這樣,當初這種制度選拔了很多人,但是,也可以講,有許多人因為這種制度的阻遏而失去了進身的機會,也許在那整個封建時代里面,有許多李白、杜甫、蘇東坡等被埋沒,如果說,科舉制度選拔了十萬進士,也許有多少萬的進士因為偶然原因被歷史的灰塵所埋沒。不能在朝廷上一舉成名而被歷史遺忘。

所以,在唐宋時代,對科舉考試進行了改革,將科舉考試與推薦相結合,王維、杜牧、白居易都通過某種途徑,向統治階層或者主考們進行自薦,或者他人推薦,這樣使得他們在考試的時候,能夠提前被主考們重視,不至于被篩落。

這種做法,也類同于今天的自主招生或者提前招生。

但是後來,這種做法的流弊而出現了,有時候,借助于拉關系,走後門以及作弊等形式,使這種本來很好的形式走向了反面。到了明清階段,便取消了這種做法,而且對于科舉考試做法越來越嚴密,對考官們由于作弊所進行的處罰越來越重,在朱元璋時代,對于考官們泄密的或者作弊的,采取剝皮抽筋的刑法。到了清代,則更是陷于無限黑暗的地步,幾乎將文字獄都網羅到科舉考試的場所。

科舉考試越來越走向沒落。

我們經常想,為什麼清代要廢除科舉考試,因為,在科舉考試之中,采用的都是選取的四書五經的文句作為考試題目。(記得,在雍正年間,有一位考官選取了《論語》中的「維民維止」的句子,被雍正的朝的大臣認為是對于皇帝的大不敬,是惡意的詛咒,認為是「雍正去頭」的內涵。所以考官被拉去砍頭不說,還要株連九族)。到了後來,這一些「《四書》」「《五經》」都被選光了,沒有題目出了,所以,再加上,世界經濟以及文化的滲透,使得慈禧終于下令,取消科舉制度。

中國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走向了結束。

現在反過來審視這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統治制度,在中國歷史上以及對于後來發揮了什麼作用呢?並且帶來了什麼嚴重後果呢?

余秋雨先生認為︰

一是選拔了統治國家的人才,國家這麼大,官員這麼多,這種制度正好比較公正而且得到不少人認可,于是統治階級很高興地使用它。

二是在于,十分明確地把文化水準看作選擇行政官吏的首要條件。對于社會重心和人格重心產生了有趣的引導,客觀上拓展了社會文明。

第三,就是我們認為的構建了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延續了中國封建時代的發展以及進步,並且在保證國家穩定,民族發展,乃至今天成為世界民族最多數。

對于世界範圍內文官制度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在社會缺乏公正機制的時代,這種選拔制度不僅在中國,乃至在當今世界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借鑒和吸收這種考試制度,來選拔自己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當然,後果也是很嚴重的。

我們前面講到,這種科舉制度,形式的僵化以及保守,也埋沒了不少人才,象李白就是一個沒有能夠在科舉考試中獲益的人。

奠定並形成了中國封建時代**和壓抑的社會氛圍。

這一點到了清代後期,尤其突出,所以當時的著名詩人龔自珍講︰「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余秋雨也總結了對于個體以及整個社會來說,形成了這樣的多種心理和傾向︰

一是伺機心理,二,騎牆態勢,三,矯情傾向。

作為一種文化——科舉文化毫無疑問,已經載入了中國的歷史,以及文化歷史。

同中國的鄉關文化,城市文化、教育文化(當然,科舉文化應該說是既屬于中國政治文化也屬于教育文化的兼合體)、貶官文化、商業文化一樣,匯入了中國古代文化的歷史長河。

而且在今天依然在發揮著它的作用以及影響。

我們前面說,現在,雖然科舉考試已經結束了,但是在中國以及世界範圍內,考試——這種從科舉考試剝蝕下來的一種形式依然存在。它的作用乃至消極作用都在延續。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當今中國的社會現實中,其他方面可以不那麼正規,以及可以敷衍了事,但是,惟獨每年一度的高考,依然在調動著全社會的力量,牽動著全社會的注意力,大張旗鼓地有聲有色的進行著。

它是歷史的必然呢?還是歷史的後退?

或者歷史的延續?

我們看了余秋雨的《十萬進士》可以得出很多的答案。

實際上,從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融合的角度來看,考試,在世界範圍內被人們重視,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讓人們疲于奔命的事情。

什麼時候,人們能夠不再被這種考試所折磨呢?

如果到了那一天,人們已經選擇出了比它好的,而且更為讓人們輕松愉快的形式來代替它,我們會為之歡呼。

會嗎?

遙遠的絕響——唱響中國古代黑暗時代英雄的樂章

在我國古代,也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但是對于英雄的理解,卻是未必相同。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