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61

作者 ︰ 福字駕馭

什麼是嫉妒?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余秋雨在《關于嫉妒》中的《嫉妒的本性》中說︰「嫉妒的起點,是人們對自身脆弱的隱患。」

也就是在自己心理層面上,有一種不如人的感覺。

而且因為缺乏了一種自信能夠超越他人,而形成的一種自卑心理。

我們知道,大凡在心理上佔有優勢,感到勝券在握,高踞于他人之上的人,是不會有這樣的自卑心理的。也就不會形成嫉妒的心理。

正是因為,自己感到難以超越他人,所以才會有嫉妒的存在。是一種徹底失敗後的失望。

在《嫉妒的本性》中,余秋雨講述了這樣的道理︰「沒有人會是徹底的強者,也沒有人會是徹底的弱者。」

因為「人生在世,總是置身于強、弱的雙重體驗中。」

世間有很多比自己強的人,也有很多比自己弱的人。

自己在這個強弱之中處于什麼位置呢?

這是決定嫉妒的根本。

面對比自己弱的人,自己會形成一種「強勢體驗」,面對自己強的人,自己會產生一種「弱勢體驗」。就多數而言,「弱勢體驗超過強勢體驗。」所以,世界上,總是很多的人處于弱勢地位,忍受著弱勢體驗,極少的人享受著強勢體驗。

因為,畢竟,這個世界,能夠出人頭地,頭上擁有顯著光環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

「脆弱引起對別人強勢的敏感和防範,嫉妒便由此而生。」

這種嫉妒的天性,從人的幼小年代就開始形成了。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

比如說,當人幼小的時候,看見了面前有一件東西,被他人獲得,此時自己便伸出手去搶奪,當發現自己沒有能夠搶奪過來的時候,便產生失意的哭,這既是宣泄一種由于他人比自己強而產生的痛苦,也是強烈地表明了自己的嫉妒。作者認為,「人們在兒童時接開始承受,家長和老師也習慣利用它來刺激兒童」,比如,當出現某一個學生成為班級同類中的佼佼者的時候,老師或者家長就會說︰「你看,人家多麼有出息,你怎麼不如人家的呢?」這就進一步刺激並觸發了兒童隱藏在內心的嫉妒的本性。但是,每當兒童受刺激多了,便也感到無所謂,這種利用兒童嫉妒天性(即人的天性,本性)來達到目的的做法也就失去了效應。這種效應是不是就已經徹底喪失了呢?也許,在某一些層面上會消失,但是在其他層面上則依然悄悄地潛伏在人的心理的暗處,一直到他的成年。我們覺得,嫉妒往往是具有一種極度的自尊心的人才會具有的。當他的嫉妒心不存在的時候,自尊心也不復存在了。所以說,人類歷史上,許多的爭斗往往都是緣自于嫉妒心的產生。

自尊心爆發了嫉妒心,嫉妒心形成了競爭態勢,而競爭激發了人們的力量。從而改寫了歷史,促使了人類的進步,所以說,在這個層面上講,嫉妒還是具有著積極的作用的。根據我們以前談到的影響我國古代三種文化的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嫉妒正是由于在儒家積極入世,積極爭取在現實之中有一番作為,積極地顯示出自己的才能,才體現出的一種心理素質。而到了佛家和道家思想那里,一切都與世無爭,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一切都是前世的「業」績。所以就在減淡人們的積極入世的雄心的時候,也在消弭了人們的嫉妒之心與強烈的自尊。

這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特質。

與人的本性磨合砥礪。從而形成了具有社會意義上的嫉妒心理。

我們往往對什麼人嫉妒很深呢?

余秋雨認為,對于那一些什麼都超出自己,「老在自己眼前晃動,什麼都高出自己一籌,好不容易到了勢均力敵的當口,定楮一看又成了他的下手,躲他避他不再想他,繞了九九八十一彎,猛然抬頭,他又笑眯眯地出現在前方。」對于這樣的人,往往是具有著最讓嫉妒心理的對象。實則上,這種嫉妒如同是一種迷霧遮在自己眼前。老是自己將對方作為嫉妒的對象,是不是狹隘了自己的目光呢,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實際上,這種嫉妒往往是一種自設的障礙。就象三國演義中的周瑜與諸葛亮。周瑜老是覺得自己不如諸葛亮,所以自尋煩惱。他就沒有看到在諸葛亮的身後,還有廣闊的天地。這一點,他與司馬懿就不同了。司馬懿盡管也嫉妒諸葛亮,但是他並不使自己在諸葛亮面前,被自己的嫉妒烈火所炙拷,他的心胸以及肚量比周瑜大,所以,盡管,司馬懿自感自己不如諸葛亮,但是他就是不服輸,面對諸葛亮的一再挑釁。用計謀激怒自己,引發自己的嫉妒的,但是他畢竟老謀深算,控制自己的情緒,最後以自己的體力和心智戰勝了諸葛亮,自己成了統一天下的王者(兒子司馬昭、孫子司馬炎乃承受其奠定的基業而使三國歸于晉)。

所以嫉妒的最後,實則上應該是歸結到嫉妒者的胸懷以及眼光,所謂嫉妒者,往往是一些目光短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人,自己被對方設置的迷障、自己設定的迷障迷惑了。

這就是嫉妒的人性缺陷的實質。

正如余秋雨講到的「主要是發覺自己的生命受到了近距離的遮蔽」。

如果自己與對方的距離(心理距離)遙遠一些,或者自己根本視對方為無物,自己的目中根本沒有這個嫉妒的對象,那麼自己是不是就超月兌了出來了呢,當然,這種超月兌,已經是自己站的高度以及心理上的距離更加宏偉與闊大。而不是已經喪失了自尊的墮落。

實際講到這里,依然是前面所談到的自己的遭受嫉妒折磨而不安的根源,乃是自己受到外在的一種短視的干擾,使自己的心靈沒有安靜下來,自己的心靈里面含有了低級的嫉妒的塵埃。

余秋雨講到,心懷嫉妒的人,內心有一種矛盾感,「嫉妒者可以把被嫉妒者批判得一無是處,而實則上,那是他們心底最羨慕的對象。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已經做了而且又做得那麼好;自己最想達到的目標,居然有人已經達到而且有目共睹,這就是忍不住要用口和筆來詛咒、來批判了。但又不能明火執仗,只能轉來轉去,東躲西藏。」

實際上,這種嫉妒,依然是一種自己目光狹隘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說,凡是嫉妒者,往往是心胸狹隘,目光也狹隘的人,他們只看到了一條路,沒有看到在自己所嫉妒的對象走的這一條路面前,還有其他的路可走。既然,天下道路,條條通羅馬,為什麼自己眼熱對方的成功而形成嫉妒呢?因為,他看不到其他的道路,只能看到自己的嫉妒者所走的路,他認為,對方把自己要走的路已經全走了,自己已經無路可走,所以才形成了自己的嫉妒。不過,也有一些人,他們根本沒有相應的才能,所以只能是匍匐在別人的成功面前,要麼設置障礙,要麼是頻生嫉妒的烈火,或者被自己心頭產生的嫉妒之火炙烤著。

能產生這種嫉妒的人,都是除了目光短視以及心胸狹隘以外,就是與嫉妒者才能距離不大的人。如果距離大,也就構不成這個嫉妒的台階了,在三國時候,誰見過蜀國士兵或者魏國士兵嫉妒諸葛亮的呢?沒有。嫉妒者只能是與諸葛亮本領相差不遠,但是又感到差那麼半截,又感到自己永遠趕不上的人——周瑜。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能夠對余秋雨構成嫉妒的人,就是一些,自認為自己才能與之相差不大,或者認為自己還超過他的人,但是面對他的才能的顯示以及名望的卓著,就是那麼不服氣,不低頭,不認可。因此,就借助于謠言或者詆毀來損壞對方的名譽。來宣泄自己嫉妒的心理。

嫉妒,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折磨,既折磨了對方,又折磨著自己。把自己與嫉妒者綁架在一起,互相煎熬,達到摧毀對方的目的。

實際上有一種杯弓蛇影之嫌。

「只是為了心頭那一點點嫉妒,人們竟然要動那麼多腦筋,而且隱晦曲折,用心良苦。嫉妒,支付那麼高的成本,實在是人類心頭最奢侈的供奉。」這既是余秋雨對于嫉妒者的心理分析,也是對于那一些因為嫉妒自己而四處煽風點火,詆毀自己的人最好的寫照。也是最有力的回擊。

確實如此,嫉妒者,有的人用一生的精力與被嫉妒者過不去,不是摧毀了對方,實際上是摧毀了自己的一切。付出的成本太大了!兩座山峰,互不容忍,互相撞擊,只能是兩敗俱傷,為什麼將自己與對方的距離拉得那麼近呢,讓自己生活在對方的陰影里面,或者讓對方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之中呢?如果說,彼此心理距離放遠一些,不就是兩座各自屹立在天地間的奇觀嗎?因為嫉妒者的內心,實在是不能容忍對方了呢。心理的空間太渺小,所以才毀滅了自己。

周瑜不是被諸葛亮打敗了,而是被自己的嫉妒擊敗了,所以,天地間,有人說,戰勝自己的一定是自己,而打敗自己的也是自己。

這同樣是嫉妒者的最好的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嫉妒者有時候,會給被嫉妒者帶來一些傷害,至少,他們潑灑在被嫉妒者身上的污水,有時候會玷污被嫉妒者的令名。但是,余秋雨覺得,在這場嫉妒之戰中,受到損害的,並不完全是被嫉妒者,往往是嫉妒者本人。

這就是嫉妒之苦。

因為嫉妒,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煎熬,這種煎熬是寄托在希望被嫉妒者達到嫉妒者預期的期望,但是,卻往往不能使嫉妒者如願。被嫉妒者,在這種嫉妒中,卻象開放的鮮花,越發越美麗,越發越具有強盛的生命力,從而越發激起嫉妒者的不能容忍的嫉妒之火。這一股火不是在燒向嫉妒者,而是在烤炙著嫉妒者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的心靈得不到安寧。

另一方面,本身,嫉妒,是一種非良性心理,萌生和不斷涌出這種思想,對于嫉妒者來說,雖說是一種自然情感的流露(因為,他的本身的心理中具有著這種嫉妒心理的素質和因子),但是往往使得嫉妒者為之付出不菲的心靈代價,從而以折磨別人開始,而實則是以徹底地折磨自己而告終。一個在時時嫉妒別人的人,他的心靈一定是非常沉重不堪的。所以說,嫉妒之苦,實際上是嫉妒者給自己添加的一副心靈毒藥。

余秋雨先生在描述這種嫉妒之苦的時候,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了細致的分析。

一是自設戰場,自驚自嚇。

因為,嫉妒者的眼楮里,他們老是與強于自己的人過不去,老是在自己的腦子里面羅列著假想敵,老是讓自己的大腦活動在這種屢樹敵人的計算之中。實際上,這種「總是與正處最佳創造狀態的生命體過不去,這不能不使他們長時間陷于自我驚嚇之中」。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