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為什麼在光明之中會遺忘光明呢?
什麼叫善良?善,是好,良,也是好。兩者相累積,都是表達一種好的意思。它是人的本性中一種與生俱來的好的本性。如同人類本性中與生俱來的惡一樣。
作者為什麼在簽售自己的著作的時候,要以這兩個字來表達自己對人們的期望?亦或是對于這個社會現實的呼喚。
難道說,他對于這個社會已經感到了一種,乃至很大的不滿意嗎?
記得魯迅先生說過,在一個歡呼、提倡孝道的地方,那里是沒有孝子的。因為正是由于那里缺乏了這一人倫親情,所以,人們才對此感到一種盼望,一種呼喚。而這里,作者簽署「善良」這樣的詞句,說明了在這個社會里面,人們對于這種人類本性的嚴重喪失。所以使得作者不得不借助于這種形式來喚起人們內心的一種天良之性。
作者余秋雨說︰隨著年歲感觸越來越深。
其實,人的幼小的時候,完全是具有善良的本性,人們說的赤子之心。就是說,孩子的心都是紅的,善良的,美好的。
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這種人性丟失得越來越多,有些人最後完全喪失,只在自己的本性中剩下了惡。不過也有一些人,覺得在現實社會中,善良已經讓自己在生活中舉步維艱,所以不得不撤下自己善良的本性,但是,並不意味著它的完全被所有人丟失。所以,在善良受到人類擠壓的時候,它不得不出來向這個世界強烈呼吁︰如果人類完全丟棄並喪失善良,那麼人類將不復存在。所以,應該要在這個「黑燈瞎火」的「恐怖中」揀拾善良。揀拾作為人的應該具有的本性。
在我們這個民族身上,有時候,就是混雜著一種奇特的現象。
也許,是文化的復雜性,在這個民族身上有了非常奇異的表現。
余秋雨在《關于善良》中向我們展示了這樣的在街市上出現的場面︰
兩個互相爭吵的穿著很得體的女士,因為什麼小小的矛盾,發生了口角,然後繼之以互相動武。這個動武,則是因為自己感覺到在口頭侮辱對方上,處在了下風,于是便想通過在另一更具有殺傷力的侮辱方式上,來討回自己的顏面,就是互相扯剝對方的衣服。因為,她們都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在大眾廣庭之中,丟盡臉面,從而給對方以極大的侮辱。從而保全自己的臉面。
這樣的行動,終于得逞,一個女子終于將對方的衣服剝得干干淨淨,使對方蒙受了極大的侮辱。
而更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樣的兩個女人的戰爭中,圍觀著不少衣冠楚楚的人士,他們站在四周,好象觀看雜耍似的,看著這樣的一種場面的完成。終于,後來有人忍不住了,便給報社寫信,在兩個女人扯打之中,沒有人上前拉架,而是在一邊的信函上簽名,然後信寫好,寄到了報社,在報社登出來以後,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震動與強烈的憤怒。
這是文章中引述的第一件事情,第一個場面。
我們不禁也從文化的角度來給予透視。
這兩個衣著得體的人,女人,這種狀態,表明了她們絕不是一般的沒有修養的人,因為,沒有文化修養的人,是不懂得將衣服穿得很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