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72

作者 ︰ 福字駕馭

借狂人的口說,打開歷史,看見里面寫著兩個大字︰吃人。當然,魯迅也並不抹殺在我國歷史上沒有一些民族的脊梁,沒有為命請命的仁人志士。沒有君子。

善良是不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呢?

有人說,它不過是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存在于一些知識分子在處于亂世的一種烏托邦的幻想,如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世外桃源。是在黑暗世界的一點理想而已。

余秋雨說,他「也會在書房里面想起善良的問題」。

他在自己的書房里面仰望著中國以及世界哲人對于善良的論述。

他感慨著,在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德謨克里特把善良當成了人類原始倫理的起點。中國古代的孔子、孟子,把「仁」以及「與人為善」作為全部學說的核心,認為,人「性本善」。

在經歷了幾千年之後的今天,羅素也認為︰「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可見,這種最需要,依然是說出了經歷了數千年以後,人們在歷史的黑暗長道中,模模磕磕,互相踫撞,終于感覺到善良乃是維系人類前行,聯系人類進步不可喪失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果人類在走到今天的時候,一直沒有善良,一直是互相吃的狀態,恐怕,可能,是磨練了人的生存本領,增加了人的*,但是在互相吃了以後,所剩下的人有幾個呢?如果只剩下那麼幾個豺狼虎豹,沒有了弱小的生物和草類,它們怎麼生存和繁衍呢?

也許,當今的羅素以及余秋雨等看到這一些,才迫切渴望善良的出現吧。

這種迫切希望,當然也是源自于現實中的可擔憂的情況。

「沒有人反對這些論述,但奇怪的是,這樣的聲音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響亮,甚至在文化話語中也越來越黯淡。」

當然不會有人反對,一方面,因為是人們都知道,善良,對于自己來說,並沒有害處。他人對于自己善良,無疑是有益的。但為什麼這種聲音不響亮呢?因為,這種聲音已經遭到了如今生存規則的挑戰。善良已經被認為是弱者呼喚的象征,是老實無能的符號。誰願意做弱者呢?誰願意成為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中的老實人呢?「于是,一個年輕人剛剛長大,就要在各種社會力量的指點下學習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點點洗刷干淨。男人求酷,女人求冷,面無表情地象江湖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無人之境。」

為什麼會呈現出這樣的態勢呢?

作者認為,不能歸罪于古代聖賢的教誨,也不能歸咎于當今的人們的行為。

主要是,反映在我們的一些文化話語中,善良的嚴重缺乏。

觀看我們的出版案頭,都是在渲染著「雄才大略,鐵血狼煙,新舊更迭、升沉權謀、古典意境、雋永詞章、理財門道、生存智慧,卻很少說到善良。」

我們一些改變于古代經典文化的作品,無一不是在這個圈子里面躁動周旋。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以及《水滸傳》等等,這一些都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作,但是,里面充斥著「過度的機謀和殘忍」「懲罰邪惡的手法比邪惡更邪惡,濫殺無辜簡直象割草一樣輕松」。盡管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