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74

作者 ︰ 福字駕馭

一是在貧困中餓死,使這種文化斷絕了煙火,另外,也最後成了一種門派,在山頭上飄動自己的旗幟而已。

所以說,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之中,真正的文化的容納百川,以張顯人類大愛,和至善至愛,確實是既缺乏了生存基礎,也確實缺少了胸懷。

是不是說,在我國歷史上,就沒有這樣的先師聖賢們,不具有這種博愛思想呢?

也不是沒有的,比如孔子,孟子,墨子,等等,他們的胸懷在當時也許是很寬廣的,但是其精神處境,卻是很孤獨的。

要不然,孔子怎麼可能去周游列國,而最後只能困頓于自己的門庭呢!

孔子的遭遇,就是顯示了中國古代的博愛精神的最好的遭遇。

所以,也只有這樣的一些人,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愛的靈光閃現,雖然孤獨,但是猶如天空的太白星一樣,懸于人們的頭頂。因此,古人智者雲,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近代有一位著名的大學問家陳寅恪說;「殺人寅野復盈城,誰挽天河洗甲兵?而今舉國皆沉醉,何處千秋翰墨林?」

這一位歷史學家,眼楮雖然瞎了,但是心靈卻不瞎,在觀照了歷史長河以後,對于中國歷史文化,做出了最好的注釋。

有了這樣的一個歷史文化基礎,再來看,我們當今的文化中的善良現象的遭遇,是不是有一種「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的感覺呢?「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淚,哪一扇門戶都拒絕施舍和同情;慈眉善目比凶神惡煞更讓人疑惑,陌生人平白無故的笑容必然換來警惕的眼神。」

這種對于善良的提防,不是提防真正的善良,而是提防著這種善良背後的心機與目的,而善良成了面具,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對于善良的最大的褻瀆!

我們想,大學問家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如同古代的先賢一樣,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文化的本質,他從中國尋找到了外國,都是在尋找著文化的本質,尋找著能夠給善良尋找一塊棲身之地。

尋找能夠讓文化匯成一條充滿人類善良以及美好情愫的,沒有任何界限的如同汪洋大海似的的歸宿。

在《霜冷長河》中,在文化的書房里面,在這個站頭,他還是處在彷徨以及疑惑的狀態︰「到底有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愛得不講目的,不問理由,不求回報,不看臉色,不耍手段,不論親疏,不劃界限,不計安危,不管形態?」

作者尋找到了寺廟。

他認為,這里具有著一種宏偉的精神構建。

一般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講究因果的學問。實際上,信仰佛教不是為了某種因果關系。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在文化領域和精神領域陷入到一種非常疲憊的狀態的人,最後的歸宿都進入了佛教,其原因是什麼呢?倒不是因為,這里遠離了人世煙火,遠離了人世間的一切爭斗以及是非,關鍵是這里的一切乃是具有了一種包容人類的精神情懷。

當然,盡管進入佛家領域伊始,也許是為了遠離世間的一切紛擾,但是,隨著其進入的時間的延長,其精神之處,已經在一種博大恢弘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