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75

作者 ︰ 福字駕馭

精神修養氛圍中,得到陶冶。然後與佛連成一體,修成了正果。

在我們一般人的意識中,信仰佛教,無非是到寺廟里面向佛家尊者,尋求幫助,解月兌困厄,並且,能夠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非分的福音。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種精神的麻醉。

作者在《寺廟》的一段文字中解說得很為透徹。如果在尋求非分福音這一點上,整天擁擠在佛家寺廟里面燒香拜佛的很多,而在人們的意識之中,佛也是講求慈善與公正的,以及具有博大的情懷,但是,如果,你所期望的正與另一個香客祈望的相反,那麼,佛,究竟應了誰呢?如果應了你的夙願,豈不是對另一人的傷害?如果應了他,又豈不是對你的不公平?

因此,如果把佛教當成企求福音的場所,那顯然是可笑的。

或者,人們會不會這樣理解。佛,也許可以在滿足兩個人的夙願上面,同時予以滿足,其結果,是造成了你們兩人的互相敵對與互相災難。然後,再進行著新的輪回?那麼如果這樣的話,佛,豈不是操縱人間是非的罪惡黑手了嗎?他又有什麼慈善和慈悲情懷,而值得人們景仰呢?也違背了佛的本義,普度眾生。

那麼,這個普度眾生,究竟是在什麼意義上的普度眾生呢?顯然,決不是,滿足了你的願望,而去傷害了另一個人的存在。其普度眾生,乃是一種讓所有人都具有一種與人為善的情懷,構件整個人世間的善良境界。

關于,有人敘說的,佛家的因果報應之說,有人認為,所有一切都是具有著一種因果,自己的行為,乃是前生前世的因,而造成今世的果,實則上,作者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神化了佛教。

佛教決不問人們的因果關系。他面對的是整個人,用我們現在的行話,就是以人為本。他面對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神。

因此,他所講究的乃是一種不講究因果的愛。

他引用俄羅斯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話這樣講︰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結果,那也不能稱為‘善’。善是超乎因果聯系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講,善是不講究因果的。

如果,我們為了善,去尋找善,那就不是善。

這個善的存在,乃是人們已經沒有了大腦的過濾,而是自覺自願的行為的流露,這才是佛家講究的精神。

再回到關于因果論。作者也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受到了傷害,我們要去詢問,他是什麼背景,什麼關系,屬于什麼道,什麼幫?等調查清楚了,我們才去施以援手,那還能解救這個人嗎?等調查清楚了,這個人也就失去了生命,你解救這個人存活的機會,也就喪失了。所以,我們在解救這個人的時候,就是要不問來歷,不問因果,立即施與援手,這就是一種廣而泛之的大愛,乃是一種至善至愛。這種構件的精神體系,難道不是一種全天下人皆為一家,皆為父母,皆為兄弟嗎?這不是一種泛愛和廣博之愛嗎?

佛,對人類的愛,乃是廢除了個人的一家之愛,一人之愛,一國之愛,乃是普施于天下的愛。

所以,佛對于任何來到門前需要解救的人,都是施以援手,但是這種解救,還有一個條件,就是不以損害他人為前提,否則,怎麼作到愛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