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85

作者 ︰ 福字駕馭

在順理成章的情況下,被人們天經地義地所認可的,這就是它的殘酷性!

這種《關于年齡》的感慨,實在是讓人浮想聯翩的。

「有關年齡的話題,直接反映了自然規律對人類生命的嚴格控制,人類能作的反抗幅度很小,整體上無可奈何。」

這是一種自然屬性呢?還是一種社會屬性?

也許,兩者兼有吧。

《關于年齡》中對于年齡況味的咀嚼,使作者余秋雨揀拾出了關于情感的思考。

他從一個前蘇聯的故事中,引出了話題。

是講述了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年齡相仿的獨身女子的故事,兩個人出現了心靈效應,因為,他們彼此都有自己的另一半,但是現在,兩個人見了面,卻感到彼此好象是自己的一生中的「唯一」。這是對于自己的生活的嘲弄嗎?

不是的,作者余秋雨要說的是,關于年齡的話題。

他認為,這種中年人之間的發生的一種情感,才是一個人最成熟的感情,只有在這樣的年齡,人們才可以找到自己的真正另一半。但是,人的年齡的因素,往往將一個人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年齡安排在了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對于什麼還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是,兩個人就這樣糊里糊涂地愛上了,(有的人是由父母做主,並听從媒妁之言)在對于彼此,還沒有完全了解,只是處于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談婚論嫁,結果,不少人錯過了自己真正的「唯一」。

這種人生的滋味,確實是讓人感慨不已的。

關鍵是還有更多的值得咀嚼的地方。

人們往往對于這種由于年齡的錯愕而造成的結合,並不願意去反思,去深入挖掘,並且去給予矯正的機會。是由于什麼呢?

是因為,人們都在恪守著一種具有社會約束意義的道德倫理規範。

余秋雨將這種年齡造成情感的尷尬比喻為是「井口」。

因為,這一口井,「陰冷的水氣帶出了大地掩藏著的種種怪異,更要命的是,晃蕩的井水居然還照出了自己的面影」。

我們不知道,這是否是余秋雨本人的心理獨白呢?

因為,聯系到他的感情經歷,他也是屬于這樣的一種類型。

根據有關資料,有人說,他的前妻名字叫李紅,李紅曾經幫助余秋雨寫成了《文化苦旅》,但是,不知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兩個人的隔閡,後來離異了。

接著進來的就是馬蘭。

據說,馬蘭對于余秋雨是很仰慕的,余秋雨的著作,就成了聯系馬蘭對于余秋雨情感的一個信物。

後來,余秋雨終于和馬蘭結成百年之好。

當我們在閱讀余秋雨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他談到的《關于年齡》的話題,實際上,是折射了他自己的影子。是一種為他自己與馬蘭情感經歷的證明和表白。

他認為,在這樣的一個年齡段,他遇到了馬蘭,馬蘭就是他余秋雨的「唯一」,反過來講,他余秋雨也是馬蘭的「唯一」。

象余秋雨這樣的一種情感的變異,我們無可指責,因為,畢竟這是一位作家的人生自由。

應該說,他是敢于沖突世俗的眼光,和一般的倫理道德觀念,敢于追求著自己的未來。

不過,我們不能說,他的這種行動,就一定值得所有人效仿。因為,人和人不同,有一些人甘于恪守著倫理道德觀念,不願意去尋找在中年時期的出現的「唯一「,或者,也不排除,有的人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受到上天的惠愛,很早就尋找到了自己的「唯一」,或者,即使沒有找到,在以後的人生階段,他們會互相磨合彼此的愛好以及思想,從而形成彼此的「不離不棄」。

這里,我們要說的是,作者將它作為一種人生的況味,也是有它的一定的普遍性以及現實意義的。從實際情況來看,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但是話說回頭來講,人與人的結合,往往則是感情的融合,而不是理性意義上的對接。所以說,站在情感的角度,我們有時候不得不贊嘆年輕人情感的純真以及熱切,而冷漠那些由于過多地注重理性而形成的門當戶對的婚姻。

不過,作者余秋雨倒不是表達的——人們到了中年以後,所形成的一種心靈感應,是完全寄托在理性的基礎上的情感,是考慮到經濟以及物質、文化等因素所造成的心靈契合。

而是講的標標準準的心靈的遇合。

是建築在情感以及多方面融合的基礎上的高度的精神默契以及融合。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