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96

作者 ︰ 福字駕馭

生呢?

也許,有人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所領導的革命,只不過是完成了一次王朝的更迭,但是人類已經按照它原有的規則在運行。相反,他為此喪失了許多人倫應有的幸福,比如,失去了兄弟姐妹,失去了親近的子女,失去了完好的家庭。與蔣介石相比,毛澤東雖然贏得了江山,但是失去了家庭。而蔣介石雖然失去了江山,但是卻在個人的家庭上面,子孫繁衍興旺,遠較毛澤東為幸福。這兩個人誰是擁有了成功的人生呢?

所以,作者說︰「越有教養越明白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談論。但是誰都想听。」

什麼人才適合于談這樣的人生呢?

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選擇這樣的人還是比較費難的。

「想來想去,應該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卻一生大節無虧,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來日無多的老人,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告別意識,因而又會對人生增添一種更超然的鳥瞰方式。」(余秋雨《最後的課程》)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許多老人,要麼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一是知識能力不足,不能夠透視人生;一是即使具有這個能力,但是當他們臨終的時候,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子女,只能听到他們關于對于後世的只言片語的交代,便撒手西歸。即使有老人具有這樣的精力或者條件,但是,也沒有哪一個子女,在老人臨終的時候,還有耐心在靜靜地听自己的老人在醫院里面長篇大論地談論人生。這未免不夠實際,或者顯得滑稽。

因為「老人在與死亡近距離對峙的時候很可能會有超常的思維迸發,這種迸發集中了他一生的熱量又提純為青藍色的煙霞,飄忽如絮、斷斷續續,卻極其珍貴,人們只在挽救著他衰落的肢體而不知道還有更重要的挽救。」(同上)

也許,不少的老人,在他們離世的時候,他們的心中有對這個世界很多的看法,這個看法,不僅僅停留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範圍,他們也許對于自己的人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這一些見解如果匯聚起來,將是眾多的智慧最後的升華,匯聚成如同燦爛的銀河一樣光彩照人的力量,給予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以很大的啟迪以及教誨。

但是,這樣的存在,是沒有可能的。

作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典範。

他就是美國的社會學教授(還不能算是社會學家),名字叫莫里•施瓦茨。

在他得知自己患了重病以後,他的學生——當今的作家、記者米奇•阿爾博姆有幸來看望老師,而老師則借助于一家電視台「夜線」節目采訪,給這位學生上了最後一門課。

每個星期一次,時間是星期二。

與生活講和。

這是莫里教授在臨終前的感受。

也是余秋雨特別引用來作為自己論說的題目。

在生活之中,我們許多人經歷了非同尋常的事情,有許多人在生活中攫取了很多,有許多人在生活中失落很多,有許多人在攫取了生活以後,還依然不滿足,也有許多人被生活壓榨得抬不起頭來,依然在覺得生活是那麼的美好。

有許多人覺得,生活欠自己的太多了,覺得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生活簡直是一種不可理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