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97

作者 ︰ 福字駕馭

那麼,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他會覺得,生活是欠自己的呢?還是自己欠生活的呢?

有的人因為對于生活的憎惡而死不瞑目,自己的臨終時幾乎要攥著拳頭要砸爛生活,並且表明著自己決不向生活低頭以及向命運的屈服。

這一切,都是對于生活的不講和。

在《最後的課程》中,莫里老人卻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終點的特殊輝煌。

就是,他願意與生活講和了。並且勸導所有人都要與生活講和。

當他自己的軀體一步步衰落,生命一步步走向終點的時候,「學生用拳頭一下一下重重地扣擊著病危老師的背」時,給他最後挽救時刻,他感到了一種說不出的舒服。

「我感受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

這一些,表明了老人在臨終時刻,並沒有感覺到一絲的恐懼,而是在體驗死亡的時候,感受著自己接受到生活對于自己最後的關懷,而無限溫暖,因此覺得非常的滿足。

他沒有認為自己是與生活是格格不入的,生活在虧欠著自己什麼。

他沒有拒絕死亡和衰老。

他說︰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

所以,在他處于病痛的時候,絲毫沒有感覺到一點恐懼和靈魂的不安。他在接受著生活所賜予自己的死亡。

「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于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樂于做個聰明的老頭。」這就是他對于生活的態度,以及與生活的講和。

對此,余秋雨感慨道;「環顧我們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視青春,或炫耀強壯;有的中年人或攬鏡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諱年齡,或倚老賣老……實在都有點可憐,都應該來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後的課程。」

確實,正如前面我們講過,不少人在死亡來臨時,恐懼死亡,甚至在緊緊攥著親人的手,舍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他們與莫里老人想比,確實是一種相形失色。

「莫里老人雖然參透了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還在恭恭敬敬地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備課。」這種將死亡完全不看成一回事,好象是自己出一趟門,走一回親戚,上一堂課一樣從容自在地在體驗著死亡。不能不讓人感受到一種非同尋常的精神的支持。

他已經看透了死亡,看透了一切。

所以,莫里老人的行動給了余秋雨這樣的感慨︰

「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只要他有著對生活認真的態度。面對困難,我們往往采取是什麼態度呢?不少人選擇的是逃避,而只有人極少數人選擇著克服,所以成功者往往是少數。

余秋雨也許在開導我們,我們如果具有了莫里老人這樣面對死亡的平靜的心態,我們還怕什麼生活中的艱難險阻以及萬水千山呢?

我記得,在《關于蘇格拉底之死》中談到蘇格拉底死亡時的平靜︰

「蘇格拉底面對死亡,卻是充滿了安詳和寧靜。與親朋好友很安然地告別,連行刑者都被他的精神、靈魂所征服,稱之為靈魂最高尚的人。實際上正是這種平淡的死亡隱藏著極大的驚天動地的慘痛!」

不過,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所表現的平靜乃是一種對于敵手的蔑視,以及自己對于真理的崇拜和堅持。而莫里老人則是對于生活的態度。在他的腦海中,此時生活中已經沒有了敵手,有的只是一片祥和。所以,他對于生活的態度,是化干戈為玉帛。一切怨恨以及不平,在死亡來臨面前算得了什麼呢?而他對于死亡都能夠坦然面對,對于生活中的一切不平,也就能夠以平和的態度來對待了。

能夠做到這一點,是他對于生活的無奈嗎?是對于生活的一切感到了強大而采取的一種消極的面對嗎?

不能這麼說。

他的精神已經到達了一種一般人沒有抵達的境界。

「死亡是一種自然,人平常總覺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實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罷了。」

這就是莫里老人的心態。

因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看成了自然界微不足道的顆粒和微塵,無論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