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再裝死,我就讓你真的死!」冷菁月冷冷道。
「勸你不要再痴心妄想,我是不會告訴你我家公子的行蹤,你回去吧。」小三躺在床上道。
「靠!」冷菁月冷笑笑道︰「他劉秀現在在哪里我早就知道了,還用得著問你嗎?況且你也不知道。」
小三一怔,坐起來望著她道︰「不錯,我是不知道我家公子現在在哪里,不過你一直在邯鄲,你憑什麼說知道我家公子下落?」
「你個豬腦子,你忘了你老娘我是未來人嗎,劉秀的一舉一動早就寫入史書,我當然知道!」
小三白她一眼道︰「那你還問我做什麼?」
「先不說過個!」冷菁月看一眼身邊無人,走上前去略顯神秘道︰「幫我做一件!」
小三一臉無奈表情道︰「什麼事?說吧!」
冷菁月在他耳邊嘀咕幾句,留下牢房門鑰匙就離開了。
公元二十四年春,更始帝劉玄又把國都從洛陽遷到長安。這天信都元帥府內眾將正在議事,王霸道︰「皇帝老兒搞什麼鬼,一會兒在洛陽,一會又到長安,這才幾天呀!」
馮異笑笑道︰「要說這事,也不奇怪。劉玄不知道從哪听到一個消息,說是洛陽之地有龍氣外泄之相,恐江山坐不長穩。故又遷都長安。」
劉秀道︰「想來那王郎已有大軍百萬在手,以我們現在這兩三萬人,要攻打他真是談何容易。」
王霸道︰「王郎稱帝皇帝老兒定不會放過他,我看不如撤軍回長安,讓更始帝派大軍進攻邯鄲得了。」語落銚期、耿弇等人立刻表示贊同,劉秀也覺得這個法子可行。
而大將邳彤卻堅決反對,他連連搖手道︰「邯鄲王郎,只不過是假借漢宗室的名譽欺騙老百姓。他雖然佔據了燕、趙地區,但是並沒多少人支持他。如果劉將軍以自己的威名,召集信都、和成兩地的軍民,攻打邯鄲,完全有勝算。如果我們撤到長安,既使老百姓對我們軍隊的失望,又使王郎有充裕的時間操練兵馬,到時候再想消滅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劉秀剛才听王霸說撤軍回長安覺得有理,現在有听邳彤的這番話又覺得更有理,于是道︰「邳將軍所言有理,我是決不離開大家。我要在信都、和成大量招募軍隊,和王郎決一死戰。」
雖然有些人還存在不同的意見,不過見到劉秀如此堅決又就不好再說什麼。這時馮異似乎想到點什麼問劉秀︰「這些天可曾有王三的消息。」
劉秀一臉憂慮搖搖頭道︰「還沒有,我看是凶多吉少呀!」
邳彤不明白他們說什麼,就問劉秀是怎麼回事。劉秀給他大概說了一下,邳彤臉色一下變得難看起來︰「原來是這麼回事,難怪王郎可以在短時間內如此順利的壯大自己的勢力。若冷菁月堅決與王郎站成一線,這場仗就難打了。」
隨後,劉秀以大司馬的名譽,拜任光為左大將軍兼信都都尉,管理信都地方上所有軍隊,同時也負責在信都招募軍隊。李忠為右大將軍,邳彤為後大將軍。
劉秀對任光道︰「有勞將軍草擬一分聲討王郎的檄文,發往河北各地。」
任光二話沒說,立刻草擬了一篇檄文,上面說︰「大司馬劉秀親率百萬大軍生計叛逆反賊王郎。識時務者速速投降不殺;如有反抗者,格殺勿論!」
果然這篇檄文發出去,一下就把各地的官吏嚇壞了,再加上消息靈通人士得知,王郎手下大將軍冷菁月並不買王郎賬,因此這部分人立刻歸順了劉秀。而還有一部分人則對王郎抱有幻想,畢竟冷菁月還在王郎麾下,因此繼續和邯鄲方面保持聯系。後者自然就成了劉秀打擊的目標。
公元二十四年三月,劉秀決定首先攻打堂陽。堂陽縣的縣官知道消息後,心里很害怕,趕緊集合軍隊準備抵抗。同時便向手下人打電劉秀的軍隊有多少人。
有人告訴他︰「這就不太清楚了,不過想來那劉秀在這麼短時間內不會招募到太多的人馬,即便人多也多是一群烏合之眾,不足為慮。」
縣官听了這番話心里踏實多了,不過還是不放心,又帶了幾個人到城門樓上去察看。這不看還不知道,一看頓時嚇得魂不附體。此時正是夜里,只見城外到處軍旗飄揚、煙火遍地,不知有多少人馬要攻打縣城,連夜派人出城送降書,第二天就開城投降了。等劉秀的軍隊進了城,再發現自己上當了。
原來昨天傍晚,劉秀叫了許多戰士在縣城附近的蘆葦叢中放火,又派騎兵扛著旗子四處亂轉。堂陽縣的縣官就以為對方確有千軍萬馬。
之後劉秀又一鼓作氣拿下了貰縣、下曲陽、盧奴等地,劉秀的軍威大震。許多地方的豪強見劉秀打這麼多地方,也不見大將軍冷菁月率軍出來對抗,就相信之前的傳聞冷菁月與王郎確實不合,于是都率領著家兵家將前去歸附劉秀。劉秀的漢軍下子增加了好幾倍。
而此時邯鄲城里的冷菁月照樣每天睡大覺,即便听見有兵士來報某處城池又被攻陷的消息,也絲毫是副不以為然的消息,繼續睡大覺,就像這事跟自己的一點關系沒有一樣。
這天王郎實在是按捺不住了,就命人做了豐盛的酒宴,派人請冷菁月去宮里赴宴。冷菁月有得吃當然不會錯過,一坐下發現李育、劉林都有,唯獨就少了張參,平時只要是聚會,這四人是一個不會少的。冷菁月也不問,反而王郎首先主動提起此事,說張參的母親病了,回鄉下去了。冷菁月听這話,心里暗自好笑。
這頓飯大家話都不多,李育、劉林、王郎三人都在你看我我看你。王郎給劉林使了個眼色,劉林嘆了口氣道︰「昨日听說,就連盧奴也被那劉秀攻下了,這樣下來很快就會打到邯鄲了。」
「不知大將軍有何對策,打算何時出兵。」李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