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戰國 第十九章 不收女弟子

作者 ︰ 從小不會爬

聶華與吳起都成了墨子的入室弟子,之前贏得滿堂喝彩的白圭自然也不會被墨子放過。白圭本就比較贊同墨門的主張,而且連墨子這個當世聖人都親自認錯了,他便大度地原諒了那些當初將其排擠孤立的同窗,以墨子入室弟子的身份回歸墨門。另外,聶政雖然不似三人那樣耀眼,而且年齡還小得很,卻是墨子平生所僅見的練武奇才,再說墨子既然已經破例收了聶華這個年幼的入室弟子,自然不在乎再破例一次。但是令聶華沒有想到的是,得知聶荌這個少女也是來求學的之後,墨子卻搖了搖頭直接拒絕了,「老夫素來不收女弟子。」(注1)

聶荌自然十分失落,而聶華則立刻給姐姐鳴不平道,「為什麼?姐姐她既聰明又善良,而且還有不錯的基礎,夫子您為何不收?」

誰知墨子卻淡定地說出了一段對頭儒家的名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段話、尤其是第一句對穿越者聶華來說,簡直是太熟悉了,它最早是孔子所說,但其真正的含意後世卻一直有多種解釋,孔子甚至還因此被不少現代人認為是不尊重女性。不過聶華現在的雅言已經有相當水準,而且墨子說出了後面兩句,再結合此時的語境,聶華自然明白墨子的意思。這段名言中的「小人」一般被後世的學者理解成「卑鄙小人」或者「奴僕下人」的意思,或許孔子最初說這話時的確就是這麼想的,但聶華卻知道,至少現在墨子話里所說的「小人」,指的其實是「小孩」。

墨子隨後又繼續說道,「女人與小孩都容易感情用事,遇事時不能始終保持公正客觀的態度,便難以一直堅守‘義’的原則。為師以前不收小孩為徒,也是考慮到這一點。」

聶華這才知道墨子剛才引用孔子的話是為了說明女人在理性方面的先天不足,但他還是不服道,「那夫子您既然能夠破例收下我們這兩個小孩,為什麼不能對姐姐這個女子也破例一次呢?」

結果墨子卻搖了搖頭,以「無奈」的語氣答道,「小孩終究會長成大人,而女人永遠也不能變成男人」

聶華頓時被雷得外焦里女敕,想不到這個聖人師父居然還挺幽默,可是無論如何他也要為姐姐爭一爭,當即梗著脖子反駁道,「夫子此言差矣,只能說從總體來看,大人比小孩更理性,男人比女人更客觀,但既然有弟子這種比大人更理性的小孩,為什麼就不能有比男人更客觀的女人呢?」

墨子沉吟了一會,突然問了一句,「小家伙你真的只有八歲?」

聶華這才現自己表現得太夸張了,就算成年人說話都未必有自己這樣條理清晰,心中也不由慶幸,好在自己當初將年齡加了一歲,這樣還不算太匪夷所思,雖然即使這樣,也還是相當地妖孽

不過,墨子的接受能力畢竟比一般人強得多,他也就是感慨一番罷了,並沒有對聶華的異乎尋常揪住不放。經過一番考慮,墨子覺得聶華所言並不是沒有道理,但若是這個先例一開,想要過來求學的女子必然更多,到時候會很麻煩,不禁猶豫道,「墨門之中全是男子,一個女兒家混跡其中,殊為不便,而且這里生活艱苦,很多男子都忍受不了,何況她一個區區十幾歲的小姑娘?」

「這些都沒什麼,請您收下我吧!」,聶荌本就不是嬌滴滴的尋常少女,骨子里著實性烈,聞言當即上前拜倒在地懇求道。

而聶華則提議道,「其實這很好解決,夫子您再收一些女弟子不就行了?」

「墨門之中單身男子(注2)甚多,若這樣做的話,只怕很多男弟子無心向學啊,而且也很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紛爭。」,墨子還是不同意。

但聶華卻意識到了轉機,因為一開始墨子都是說女子不能入學,而現在卻說女子入學會給墨門帶來麻煩,這說明墨子內心已經認可他「一小部分女子是可能強過男兒的」這個說法。于是聶華馬上就趁熱打鐵繼續勸說道,「再不濟的話,您可以只收丑女嘛!」

見墨子仍然沉吟不語,聶華也不禁有些沮喪,他轉頭看了姐姐一眼,突然腦中靈光一閃,明白墨子顧忌的是什麼了。聶華這才想起,如今的華夏人是不穿褲子的,裙袍一掀隱秘之處就露出來了,以致于男女之間從產生沖動到生關系,只需要短短幾秒鐘

因此這個年代的華夏人風氣相當開放,很多名人都是私生子,連孔子、墨子這兩位聖人都不例外。聶華不禁想到,孔子以及後世的儒者從道德上嚴格規範男女之防的做法或許並不是他們不尊重女性的自由與權利,而只是因為在缺乏褲子這一層阻隔與遮蔽的情況下,男女之間若還不守禮自重,那實在是太容易擦槍走火了,享受一夜的男女雙方倒沒什麼,卻會害了那些意外出生的孩子,畢竟這個年代同樣缺乏有效的避孕手段

注1︰不少文學作品乃至電腦游戲中都有墨家女弟子的形象,但墨家對理性的要求很高,對感性更強的女性來說很吃虧,而且墨家艱苦的生活簡直是紅顏的殺手,天**美的女人恐怕很難忍受,除非自認為是丑女(比如此時的聶荌)

再說,春秋戰國時期,女性地位雖然比大一統以後高很多,卻也早已經開始淪為男人的附屬品,獨自拋頭露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不戰國後期的寡婦清也不會那麼突出了,因此個人覺得墨家有女性弟子的可能性並不太大。何況,後文馬上會提到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注2︰《墨經》雖有強令男女早婚的言論,但其內容與商鞅變法中的條款幾乎完全一致,很顯然那只是後來的「叛逆」秦墨的思想,而早期墨家的那些名人卻大都是晚婚甚至終身不娶,可見墨子本人並不是早婚的支持者。而在商鞅變法之前,華夏男子普遍要到三十歲左右才結婚,女子也要二十歲以上,早婚的傳統是到商鞅變法以後才逐漸形成的。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墨色戰國最新章節 | 墨色戰國全文閱讀 | 墨色戰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