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戰國 第三十章 墨子的憂慮

作者 ︰ 從小不會爬

不過,墨門這樣做,卻不可避免地得罪了周邊諸國,尤其是收容逃奴,對于各國本就已經漸趨瓦解的奴隸制度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即使是新興的地主階級也不得不降低地租以吸引佃農留下,利益受到了不小的影響。但先秦時期通訊極度不暢,等到各國諸侯6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是好幾年以後了

雖然樂土人口迅增加,但由于白圭生財有道、聶華點子無窮,以及本身強大的技術研能力,墨門不但沒被拖垮,財政反而日漸寬裕。在充足的財力支持下,墨門不但成功地開華夏歷史之先河,在樂土逐步實現了六到十二歲階段的六年免費義務教育和學生免費營養餐制度,而且還派人到周邊各國收容那些流離失所的孤兒幼女進入墨門學習,學費與生活費全包,不到五年時間就挽救了數以萬計的孩子。這個建議是聶華提出的,而後來這些孩子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他們也許不是墨門之中貢獻最大的群體,卻一直都是最忠誠的

不過,樂土畜力的短缺還是令白圭有些頭痛,因為遷來的農戶很少有帶著牛馬的,基本全得由墨門提供。據他估算,若是按計劃推行馬耕的話,自治領至少需要四五萬匹耕馬,如果在附近的幾個國家購買,不但價格奇貴,而且還每次購入數量有限,需要極多的交易次數,實在太浪費時間了

听到白圭的訴苦,墨子卻不以為意,他當即讓人將弟子樓義叫來,不一會兒一個身材不高但卻十分粗壯的中年漢子就來到了這里。樓義不是華夏人,他是代北樓煩一個大部落領的兒子,因為墨子當年對他們部落有恩,而且其武功、才德與胸懷也深受樓煩人的敬仰,他和幾個小伙伴對其十分欽慕,毅然離開部落追隨墨子,至今已有將近二十年了,他的華夏姓名「樓義」也是墨子為他取的。

其實,樓義的父親之所以放他出來,主要還是因為現在華夏勢強、而戎狄勢弱,同時樓煩還受到北方的匈奴與東邊的林胡威脅,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因此若與在華夏聲望甚隆的墨子結好,無論是對其內部爭權,還是應對外部的威脅,都是很有好處的。但他沒想到的是,這麼多年下來,樓義已經深受墨子思想的影響,對于行義甚至比大多數華夏裔的墨者還要積極,光看他到現在還打光棍就很能說明問題了,也幸虧這些年里樓煩沒有侵犯華夏(主要是三晉聯盟實在太強),否則樓義到時候會站在哪一方還真不好說

樓煩雖然不能與歷史上統一了草原的那些大漠強權相比,但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二三十萬匹馬(注1)的保有量還是有的。墨子讓樓義負責此事,倒不是為了壓價,事實上戎狄部族不擅計算,牲畜的賣價往往都被華夏商人壓得慘不忍睹,再砍價就太不道德了。墨子叫來樓義,主要是希望一次購買量可以大一些,也防範樓煩人將馬匹閹割後出售,這是草原民族幾千年中防範馬種流入華夏的主要手段,但樓義出面的話,應該不致于吃這種暗虧

墨子與秦國北境的義渠人的交情更深,為了稀釋風險,他又派人到義渠也采購了幾千匹好馬,加上樓義買回的一萬多匹,至少在幾年內樂土應該都不用為畜力而擔心了。看到這些馬匹,聶華不禁眼前一亮,當即向墨子進言,建議從中挑選一些好馬代步,墨子考慮到騎馬確實比步行快捷得多,而適合騎馬的墨服又已經基本普及,就同意了。

聶華雖小,但墨門之中卻已經名聲不小,見他這個小孩都能騎著馬來去自如,大家不甘示弱,紛紛效仿。于是,墨門之中很快就掀起了學習騎馬的熱潮,有馬鞍和馬鐙等聶華明的各式馬具的幫助,而且從戎狄部族買來的馬匹也普遍比中原本地的馬匹更適合騎乘,不到一年時間,大部分的墨門弟子便都學會了騎馬。盡管大家的馬術普遍還很低劣,卻已經足以引起墨子的注意。僅憑其在守城學上的貢獻,墨子就堪稱是一位大軍事家,何況世人還不知道他進攻的本事其實還在守城之上(不是精通各種攻城戰法,又如何保證城池萬無一失?)。這樣一個兵法大家,一旦對此留意,又怎麼會想不到馬鞍與馬鐙對于騎兵戰斗力的巨大提升及其衍生影響?

墨子很快就意識到,騎兵有了馬鞍與馬鐙之後,戰斗力必然大幅度增強,那樣一來襲擾時便可以分散成更多的小隊,令騎兵來去如風的特點揮得愈淋灕盡致,這樣一來,防守一方便很容易切斷敵方的糧道,而進攻一方則可以分兵大肆抄掠,既破壞守城一方的經濟基礎,也順便補充己方的糧草。所以將來的戰爭必然更加殘酷,受害的平民也會比以前多得多,因為步兵的劫掠居民好歹來得及逃,騎兵一來,就不光是破財了,還會送命

同時,因為騎馬的難度大大降低,訓練出一支騎馬代步的步兵也不再顯得奢侈,那麼一支可以高插入敵國月復地並攻下城池的精兵,又會對戰爭形勢產生何等的影響?至于以騎兵集群正面沖擊敵軍陣勢的戰法,墨子卻沒有立即想到,這也難怪,即使是聖人,也同樣有思維定勢,騎兵利于侵襲騷擾、卻不能用于正面決戰的傳統思維不是那樣容易改變的

但即使光是墨子想到的這些,就足以令「天下」的戰爭形式生翻天覆地般的變化,那墨子原先總結出的守城學理論還能適用嗎?若是防守難度大增,弱小的國家又如何抵御強國的進攻呢?僅靠墨門像以前那樣提供守城器械與指揮人才就夠了嗎?萬一必須進行野戰,那該如何應對呢?墨子不禁陷入了深思

注1︰歷史上成吉思汗西征時是一人八馬,即接近二百五十萬匹馬,估計整個大漠(含漠西)能夠承載的馬匹蓄養量應該不下于五百萬匹,樓煩雖然不大,但代北水草肥美,二三十萬匹馬也許還少算了。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墨色戰國最新章節 | 墨色戰國全文閱讀 | 墨色戰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