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引進新品種和交流科技文化,這些墨門弟子此行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繪制沿途的地圖,為後人指明路徑
歷史上,東方的書寫載體紙張雖然價廉物美,但與羊皮紙相比,出現要晚得多,以致于定制的精確地圖直到戰國末期才出現,比西方晚了很多。不過,簡易的粗制地圖卻是早就有了,要不然大禹也無法劃分九州、周武王也無法分封諸侯了,所以當聶華提前明了紙張出來以後,本就擅于繪圖的墨子很快就制作出了華夏歷史上第一幅嚴格意義上的地圖——《諸夏全圖》。雖說萬事開頭難,但墨子一生走遍了整個華夏,而且博聞強記,又引入了聶華提出的比例尺和等時代概念,因此《諸夏全圖》雖然是墨子一個人繪制完成的粗略地圖,卻已經達到了歷史上宋朝前期的地圖精度。而那二十多人雖然自稱無甚大才,但動手能力普遍很強的他們對于繪圖並不陌生,足以繪出大致的異域草圖
肩負著師門的重托與期望,這批華夏歷史上最早的「探險家」兵分兩路,向著傳說中的異國絕域進。沒有人知道他們何時能夠歸來,甚至也沒有人知道他們能否歸來,但不管結果如何,這些先驅者都無愧于英雄的稱號
墨門之所以能在樂土成功地普及教育,固然要感謝白圭經營有方,但若不是聶華「明」了印刷術,墨門依然是根本負擔不起的。不過,比起雕版印刷術,聶華更希望一步到位,搞出可用的活字印刷術來,到時候印刷成本還能再次大幅降低。但是,聶華卻遇到了一個光靠改進工藝無法解決的難題,而不得不暫時放棄活字印刷術的試驗,先搞出雕版印刷術來應急,可是看到為了加快制作雕版的度,連墨子都帶頭刻板、干起了木工的老本行,聶華心里還是十分不爽。
在之前的嘗試中,金屬活字印刷必須的油墨倒是很容易就搞出來了,鉛的提煉熔鑄也沒有問題,可是這個年代的華夏人使用的字體是大篆,筆畫奇多而又彎彎繞得厲害,想要制作出能夠用來印刷的鉛活字,即使是最頂尖的鑄造匠人也不能保證質量(與鑄造出鐘鼎文相比,鑄造印刷字模是兩次翻印,對精度的要求更高。),除非將字模做得很大,但那樣一來印刷的成本就反而更高了,畢竟白紙也不便宜
工藝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若是這個年代的工匠,恐怕很難想到解決的辦法,但聶華畢竟來自于兩千多年之後,很快就想到不應該將目光局限于工藝方面,簡化字體也可以收到異曲同工之效,哪怕是後世的繁體字,好歹也是橫平豎直,筆畫也相對少些,遠比現在的大篆更加適于印刷。而且推出新字體還有一個好處,大篆有多種字體,各國所用不一,用哪國的不用哪國的也令人頗為躊躇,但用新字體,只要最開始的非難頂過去,後面就不會再有什麼阻力了,而且對各個諸侯國的人們來說都很公平。
在向夫子提議之前,聶華為謹慎起見,先做了一次試驗,結果現,若是鑄造簡體字模,只需技藝中上的匠人就能弄出合格的樣品,而哪怕是繁體字模,墨門之中也至少有十幾人有能力鑄造出成人食指指甲片大小的合格字模,這令聶華信心大增,當即就向墨子稟明了自己的想法。
出乎聶華預料的是,對于改變字體這麼重大的事情,墨子卻完全沒有猶豫,當即欣然接受了聶華的提議。墨子何等人,自然看得出字體簡化以後不但方便印刷,而且人們學習認字寫字也會容易很多,從而可以將義務教育制度推廣到更大的範圍。再說華夏的字體也確實早該統一了,雖然華夏各國內戰不休主要是為了利益,但不同的度量衡與字體造成的人為隔閡也是戰爭烈度日益升級的重要原因。而聶華也沒想到,自己只涉及到字體改良的提議,竟然促使墨子下了決心,將制弩工藝中的一些創舉推廣開來,樂土的各種度量衡及相應量具都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標準化,後來更是逐漸推廣到整個華夏
見夫子居然開明到支持自己這個小孩來負責改良字體這種大事(注1),聶華干脆又提出了另一個劃時代的建議,那就是標點符號。墨子行事向來以實利為先,立刻就意識到使用標點雖然會多佔用一點紙張,但有了標點之後,不但人們學習文字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還可以避免那些因為斷句與語氣分歧而導致的無謂爭論。聶華說得更直白,若是沒有標點,夫子現在說的話到了以後就可能衍生出幾種理解,而那幾種理解多年以後可能各自又有好幾種釋義,時間一長墨門必然四分五裂。而只要用標點為墨子的言論斷好句,那麼墨家思想以後就算出現內部分歧,也有總綱可循,不致于完全對立,甚至背離墨子的主張
墨子雖然覺得聶華的說法太過悲觀,但一個孩童能夠想得這樣長遠,已經十分令人驚嘆了。而且聶華前不久弄出來的兩百多個簡化字也完美得出乎墨子的意料,現在又想出了標點符號這個很有價值的點子,這不禁更加堅定了墨子心中早有的想法
ps︰聶華簡化字體的原則是盡量簡化,但以不破壞華夏方塊字的基本造字規則為前提,比如天上的雲就必須用繁體的「雲」,而「古人雲」中的則用「雲」。
注1︰其實這是聶華誤解了,歷史上在先秦時期嘗試造字的人不知凡幾,只是其中大部分字體都沒能流傳下來而已,而後來的經典字體隸書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在押囚犯創出來的,所以創造新的字體在當時其實並不算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諸侯林立的春秋戰國與後來大一統時期的華夏各方面差別都是很大的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