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復雜的心情,聶華跟夫子一口氣趕了上千里路,終于來到了雲夢山。聶華舉目四望,這兒林木茂盛,谷深幽靜,山峰雲環霧繞,有雲山夢境的味道,故而得名。不過風景是漂亮,但山路卻很不好走,有的地方更是干脆就沒有道路,但這卻難不倒身手卓的墨子。盡管還背著聶華這個半大小子,崎嶇的山路墨子也照樣如履平地,甚至連懸崖絕壁也難不倒他,上山後不過半天的工夫,師徒二人就來到了此行的目的地——「鬼谷」
路上好奇的聶華想方設法地旁敲側擊,總算從墨子那里問到一些感興趣的信息,原來「鬼谷子」與其說是一個人,不如說是鬼谷學派歷代領通用的一個名號,而鬼谷也並非僅僅是鬼谷學派的隱居之地而已
在大約三十年前,墨子還不過是二十來歲的熱血青年,剛剛離開儒家宗師子夏門下雲游四海,其間他在雲夢山巧遇采藥的隱士王詡,兩人相談甚歡,成為了忘年之交。不過,雖然彼此都很佩服對方的才能,但兩人在人生觀與價值觀上卻是完全相反的,墨子主張積極入世以救天下萬民,而信奉道家思想的王詡則認為天道有常、非人力可以改變,在亂世結束的契機出現之前,他寧可一直隱居在深山之中。墨子並非不知變通之人,在多次勸說王詡出山無效之後,提出了一個折衷的想法,希望王詡至少不要讓其畢生所學後繼無人。而王詡當時年近九十,即使再怎麼養生有道,也必然來日無多,被墨子一攛掇,終于起了傳承衣缽的念頭,從此開始正式在雲夢山鬼谷收徒教學,便有了現在的鬼谷學派
不過,王詡收徒可比墨子挑剔多了,再加上年紀太大,也沒那個精力,在其後的足足二十年間,加起來也就收了幾個弟子,而且其中一個能夠完全得其真傳的都沒有,最後王詡一百零八歲歸天的時候只能勉強選出一個相對最優秀的來繼承道統
但即使如此,鬼谷學派依然不可小視,因為王詡過世前意識到自己恐怕無法覓得足以傳承衣缽的佳徒,又不願像墨子那樣「濫竽充數」,便將畢生所學著錄成書,留給後人研習,其中還包括由其故友孫武所寫、並經王詡修訂完善的兵法巨著《孫子》。
墨子得知此事後很感興趣,方今天下戰亂不休,無數的絕學與技藝失傳,在鬼谷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保存一些重要的典籍與資料,正可以防患于未然,于是,鬼谷的典藏當中又多了墨子和與他亦師亦友的木工之祖公輸般的畢生心血。另外,王詡的弟子當中雖然無人學成其最得意的縱橫捭闔之術,卻也並非沒有杰出的人才,二代鬼谷子楊宇將原本紛亂零碎、不成體系的華夏醫學知識歸納總結,構架出了一個以「經絡」和「穴位」為核心的系統醫學理論體系。他還創造性地明了「切脈」這一神奇的診斷方法以及「針灸」這種成本低廉而有奇效的新穎治療手段,而他的著作《內經》無疑也進一步增大了鬼谷典藏的分量。只要這樣一代代地積澱下去,厚積薄的鬼谷學派必定會有名揚天下的那一天
楊宇看上去也就四五十歲的樣子,雖然臉上已經有了些許皺紋,但他俊逸出塵、宛若仙人的空靈氣質還是令初見的聶華不禁心生向往,一直被他認為十分英俊的白圭和仙風道骨的楊宇一比完全就是個沒長大的小屁孩,真是人比人氣死人。聶華以為楊宇這個二代鬼谷子竟然如此年輕是因為王詡八十多歲才開始收徒的緣故。但墨子卻告訴聶華,楊宇在王詡的幾位弟子之中身份特殊,可以說是王詡的養子,現在已經有將近一百歲了
由于當年墨子與初代鬼谷子王詡平輩論交,所以雖然二代鬼谷子楊宇年紀比墨子大得多,卻只能憋屈地叫他一聲「師叔」,連聶華也只需要叫他「師兄」即可,而且想到楊宇的年紀,聶華都是叫他「老師兄」,听得楊宇那叫一個郁悶,面皮抽搐了幾下,咬著牙擠出幾個字來,「叫我長桑君好了。」
古人稍微有點地位身份的,都喜歡弄出一個所謂的「別號」,因此聶華自是不難理解,只是「長桑君」這個名號听到他的耳中,卻意外地有些印象,再仔細想了想,不禁心中一驚,暗道,「長桑君,不就是傳說中神醫扁鵲的師父嗎?」
楊宇這麼多年不是白活的,很快就診斷出了結果,正如墨子所估計的那樣,聶華胸肋疼痛確實是因為駢肋的限制與身體的育相沖突所致,小時候骨骼質地相對柔軟有彈性,所以問題不大,但隨著年齡長大,骨骼日益堅硬,矛盾就變得尖銳了。不過按楊宇的說法,聶華練習墨子的獨門武功將問題提早暴露出來是好事,還來得及想辦法解決,若是等到二次育期到來自行作,即使是他也沒辦法救治了。當然,死是死不了的,只是要忍受好幾年的痛苦,還很可能導致胸廓形態異常、甚至整個身體的育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要治好倒也不難,只是這小子以後得改練我們道家的功夫才行,不是老道我有心刁難,實在是以他的情況,練不了你的武功。因為‘駢肋’之人是最怕育過的,而小孩練我的武功可以令育更平緩,再輔之以合適的藥物,他日後育時便可以免于病痛,就是治療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大概要一年左右」,長桑君毫不諱言道。
墨子無奈道,「好吧,但一年太長了,我不可能一直在此陪他,這孩子就拜托你了」
楊宇答應得很干脆,但臉上卻現出一絲難以察覺的笑意a全文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