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寫我心 伐木

作者 ︰ 不怕心碎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終和且平。

伐木許許,釃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諸父。

寧適不來,微我弗顧,於粲灑掃,陳饋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寧適不來,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釃酒有衍,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民之失德,干餱以愆,有酒湑我,無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飲此湑矣。

喜歡這首詩的色調優美明快,風格溫厚清醇。這首詩,努力描畫了一個和諧、和睦的狀態,在詩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天之間是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讓人讀後心里很安靜,詩中刻畫的場景,讓人心有所依,有所指引。

每個人都是向往和諧共存的世界,即《伐木》中所指的「終和且平」,「和」是和諧,「平」是公平,主張一種很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中的世界,這首詩刻畫了一個理想境界。

這首詩的開首幾句「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終和且平。」解釋下來就是,林中伐木丁丁,鳥在嚶嚶鳴叫,從幽谷的山谷間飛出,到蔥蘢的喬木上做巢,鳥兒唱的多麼的動听,是為了招引友伴的和鳴,你看那林中小鳥,還懂得尋找友朋,和況我們是人呢,怎能不格外珍視友情?上蒼在傾听我們的吁告,保佑我們幸福和平。

人為什麼喜歡鳥,是因為鳥的美麗,還是因為他的歌聲婉轉動人。

是的,也似乎不是,我覺得,是因為那鳥鳴的聲音,讓人產生的聯想很美,讓人感到這個世界是如此的安靜,如此的和諧,如此的美麗!即詩中所言「神之听之,終和且平」,讓我們有一種和諧,沒有壓力的感受。

記得,《禮記》中有一篇文章叫《苛政猛于虎》,說孔子過泰山之側,見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傷心,派子路去問,婦人說是公公、丈夫、兒子都死于虎口,孔子問她何以不離開這虎患嚴重的地方,婦人說是這里沒有苛政。《禮記》的作者借這個故事噴射了自己對仁政不施的現實社會的憤怒之情。

古代的君王為了自己國庫的豐盈,有更多的錢財用來個人的揮霍,就巧立稅目,橫征暴斂,據史載,一代詞人李煜也是如此,在李煜統治的方圓不過三千里的南唐,就連雞生了個雙黃蛋都要交稅,其惡劣程度,到了不堪的地步,于是李煜的臣子就和李煜看玩笑說,連天邊的雲都不敢飄過來,怕李煜收稅,這里面包涵了多少基層勞動人民的心酸,這樣的人當皇帝,不亡國,那才真是個笑話。

這種苛政帶來的痛苦,是勞動者的哀傷,也是詩人的任務,于是,詩經就誕生了,那是勞動人民的呼吁,是詩人的責任,可惜詩經一直被庸人扭曲,昏君李煜對這種呼吁也是愛聞不听的樣子!表面上點頭,實際上還是我行我素的做一套,所以他導致了亡國!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對和平和諧的向往,這首詩在本質上和《禮記》的這篇《苛政猛于虎》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一個是散文,一個是詩,這首詩是,黎民的生存掙扎,不幸者,向統治者自白的歌,他告訴統治者,我們喜歡和平、和諧的社會。

這首詩很鮮明的強調了,詩經中所有詩的一貫主題,對愛,對自由,對正義的崇奉,即「神之听之,終和且平」。為什麼,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很高,曾一度提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三百,一言蔽之,曰思無邪。」,就是看到了詩經的本質!看到了他所提倡的仁政,看到了詩經實際上是,人民的心里對美,對自由向往的自白書。

管窺見豹,略見一斑,我們從這首詩中也看到了,詩經何以稱謂「經」,即詩經,他為我們學習詩的人,解決了兩大難題「詩是什麼?詩人何為?」

總而言之,詩經其中的文學藝術對後人的借鑒價值是巨大的,而他立意的高度,歌唱詠懷的思想而言,更是可貴的,對無論是詩人還是不是詩人,在思想上都有啟迪的作用,有方向的倡導性,他說出一個觀點,強調寫詩不是個人行為,他應該是韓愈所提倡的,文以載道的思想,他說出了一個應該如何去寫詩的本質秘密,就是應該寫對愛和自由的崇奉的主題。詩經提倡的是一種民族文學,值得我們永遠的學習。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我手寫我心最新章節 | 我手寫我心全文閱讀 | 我手寫我心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