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定都建業
赤壁之戰以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不久,魏、蜀、吳主相繼稱帝。魏國。曹魏5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共46年。蜀國。蜀漢2帝︰劉備、劉禪,共43年。吳國。孫吳4帝︰孫權、孫休、孫亮、孫皓,共約52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在沔陽設壇場,布置軍隊排列成陣,郡臣都來陪從,讀過奏章,跪拜接受漢中王的印璽綬帶,戴上王冠。派使者乘驛馬車將奏章送呈獻帝劉協,歸還以前授予的左將軍、宜城亭侯的印綬。立兒子劉禪為王太子。
孫權曾經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大罵︰「我虎女安肯嫁給他犬子(因為孫權屬狗)乎!」關羽罵了孫權的使者,拒絕通婚,孫權因此很惱怒。及至關羽進攻樊城,呂蒙向孫權上書說︰「關羽征討樊城,卻留下很多軍隊防守,一定是害怕我從後面進攻他。我經常患病,請求您允許我以治病為名,率一部分士兵回建業,關羽知道後,必定撤走防守的軍隊,全部調往襄陽。我大軍晝夜乘船溯長江而上,趁他的防守空虛,進行襲擊,南郡就可攻取,關羽也會被我擒獲。」于是,呂蒙自稱病重。孫權則公開發布命令召呂蒙返回,暗中與他進行策劃
孫權寫信給魏王曹操,請求允許他討伐關羽,為朝廷效力。並請求不要把消息泄漏出去,使關羽有所防範。曹操問群臣,群臣都說應當保密。
關羽敗走麥城後,孫權派遣潘璋和朱然截斷關羽退路。潘璋來到臨沮(湖北宜昌),駐扎在夾石(今湖北遠安縣回馬坡)。十二月,潘璋部下司馬馬忠在章鄉(湖北當陽縣東北)活捉了關羽及其兒子關平,予以斬首。
這件事後來演繹成一段「嫁禍于人」的故事來。據傳,孫權擒殺關羽之後,正滿心得意。謀士張昭說︰「你這是闖了大禍,劉備一定會來報仇。」孫權不知如何是好。張昭說︰「可將關羽頭獻與曹操,證明我們是受曹操的指使,劉備必攻打曹操,我們可坐收漁人之利」。于是孫權派人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
曹操見著關羽頭後,十分高興。主薄司馬懿說︰「此是孫權嫁禍于人,現在東吳殺了關羽,怕劉備報仇,所以把關羽首級獻給你,以使劉備遷怒于我們,孫權坐收漁人之利。目前只有厚葬關羽,劉備才不至于怨恨我們」。
曹操依計而行,厚葬了關羽。劉備聞之,果然只恨東吳,發誓要傾國出動報與東吳不共戴天之仇。此是後話。
魏王曹操上表給獻帝劉協,推薦孫權為票騎將軍,授予符節,兼任荊州牧,封為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入朝進貢,又將被俘虜的朱光等人送還,上書向曹操稱臣,勸曹操順應天命,即位稱帝。曹操將孫權的信給大家看,說︰「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嗎!」侍中陳群等人都說︰「漢朝的統治已經結束,並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樣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孫權在遠方向您稱臣。這是天意在人間的反應,所以異口同聲,殿下應該正式登基稱帝,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曹操說︰「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還是當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商代末年西方諸侯之長。姬姓,名昌。商紂時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相傳西伯在位50年,為滅商大業作好了充分準備,但未及出師便先期死去,年97歲。曾因向商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y u)里,今河南湯陰縣北,後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其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周文王吧。」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魏武王曹操抵達洛陽。二十三日,曹操去世,終年66歲。葬于鄴城西面的高陵。
黃初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漢獻帝劉協在高祖廟祭祀,報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以及詔書,讓位給魏王曹丕(曹操次子)。曹丕3次上書推辭,然後在繁陽築起高壇,二十九日,登壇受皇帝璽綬,即皇帝位,是為魏文帝,建都洛陽。十一月初一,魏文帝尊奉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仍然使用漢朝的歷法,行皇帝的禮儀、音樂。
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初六,漢中王劉備在成都西北的武擔山之南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章武。章武二年(222年),劉備為爭奪荊州,並以為關羽報仇為借口,出兵30萬攻打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逃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到達永安,劉備病重,命令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禪。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干勝過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國家,完成大業。如果劉禪還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德,你可取而代之。」諸葛亮淌著淚說︰「臣下怎敢不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二地為國效命,至死不渝!」劉備又下詔給太子︰「人活五十而死不能稱為夭折,我已經活了60多歲,還有什麼遺憾,只是牽掛你們兄弟。要努力,再努力啊!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四月,劉備病逝于永安,享年63歲,謚號昭烈帝,史稱為劉先主。
黃初二年(221年)三月,孫權將吳國的都城從公安(今湖北公安)遷徙至鄂,改鄂名為武昌(今湖北武昌)。八月十九日,魏文帝曹丕派太常邢貞帶策命,封孫權為吳王,為表示尊禮,加賜九錫。劉曄說︰「不可以封孫權」。並說了很多理由,但是魏文帝不听。于是,孫權又在武昌築城。魏文帝黃初七年(226年)5月,文帝病重,立曹睿為太子。十七日,文帝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為魏明帝。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四月十三日,孫權認為自己的江山基本穩定了,于是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東吳政權正式成立,這年孫權47歲。九月遷都建業(今南京)。文武百官都來朝會,孫權將功勞歸于周瑜。追尊父孫堅為武烈皇帝,廟曰始祖;兄孫策為長沙桓王,立兒子孫登為皇太子,封長沙桓王孫策的兒子孫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今浙江省)侯。孫權在位期間使用過黃武(222—229年)、黃龍(229—231年)、嘉禾(232—238年)、赤烏(238—251年)、太元(251—252年)、神鳳(252年二月—三月)等6個年號。
早在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張(東吳謀士,曾任長史之職)就認為秣陵(今南京)山川雄偉,地勢險要,勸孫權將秣陵作為治所。後來劉備向東經過秣陵時,也曾勸孫權到那里居住。孫權于是修建石頭城,把治所遷到秣陵,將秣陵改稱建業。
孫權遷都建業(今南京)後,全部承用原有的宮室王府,不再增設改建,留下太子孫登及尚書九卿在武昌,讓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豫章三郡事務,監督全國的軍政大事。
孫權依仗長江天險,建立了東吳王朝,並持續了50多年,要是留在武昌那就很難說了。如果說楚威王對南京的貢獻,就是首置金陵邑的話,那麼孫權的貢獻就是,在南京建立了中國江南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王朝,對南京後來王朝的建立,具有開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