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司馬光評價曰︰「我听說︰‘穿人家的衣服,要為人家分憂。吃人家的食物,要以死相報。’謝朏、謝瀹弟兄二人,同時任皇帝身邊的親近大臣,但是他們只知道安享自己的榮華富貴,朝廷的危難竟然不參預不過問,如此做臣,可以說是忠良嗎?」
宣城王蕭鸞雖然一手專權,獨斷國政,但是人們並不服氣他。于是他開始逐一殺害他的政敵,尤其是諸王。他每當殺害一個藩王,總是于夜間派兵包圍其住所,翻牆破門,喝喊而入,把他的家產全部操封沒收。不久,桂陽王蕭鑠、衡陽王蕭鈞、江夏王蕭鋒、建安王蕭子真、巴陵王蕭子倫同時被害。
年僅16歲的巴陵王蕭子倫,在接到所謂被御賜的毒酒之後,理正自己的衣服、帽子,對來人說︰以前太祖蕭道成殺滅劉宋而自立,今天的這種情況,也輪到我了,這是天理所定,在劫難逃(太祖的報應)。你是曾經奉事過世祖的老人了,現在受指使而來,當是身不由己,只是奉命行事而已。這御賜的酒我也明白,但是又怎麼能不喝下去呢?說著一飲而盡,即刻而亡。在場的人無不感動而流淚(一個王子能如此從容悲壯地去死,真是不多見啊)。
蕭鸞派典簽柯令孫誅殺建安王蕭子真,蕭子真爬到床底下躲藏,渾身發抖,柯令孫用手把他強行拉出。蕭子真下跪叩頭,求饒他不死,願當奴僕。柯令孫不理,斬蕭子真(19歲)。
當初,各藩王出鎮州郡,都配置典簽(南朝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官,凡地方之事全部委任其統管。典簽官時不時地入朝奏告情況,一年之內數次往返于鎮所于朝廷之間,皇帝經常與其單獨談話,詢問州里的事情,因此,州刺史的好壞善惡全憑典簽的一張嘴而定,于是從刺史到下屬其他官員無不對其畢恭畢敬,曲意奉承,唯恐不及。所以,典簽威行一州之內,干了許多奸邪不法的事。武陵王蕭曄任江州刺史,他性情剛烈耿直,不可冒犯,典簽趙渥之就對人講︰「我現在進朝見駕去,等我一到京城就會把他換掉。」趙渥之見了武帝,對蕭曄大加毀謗,于是蕭曄就被免職,回到京都。
南海王蕭子罕戍守瑯邪,他想去東堂游玩一次,但是典簽姜秀不準許。蕭子罕回到家中,哭著對母親講道︰「兒欲想移動5步都不能,這與被囚禁有什麼兩樣呢?」邵陵王蕭子貞一次想要吃熊掌,但是廚子卻說因典簽不在,所以不敢私自給他。
在永明年間,巴東王蕭子響殺死了劉寅等人,武帝听說了,對諸位大臣們說︰「子響是要謀反啊!」不料戴僧靜在下面大聲說道︰「諸藩王本來都應該謀反,豈只巴東王一個呢?」武帝問這是因為什麼原因,戴僧靜接著講道︰「這些藩王何罪之有,但是時時被囚禁起來,他們要一截藕,要一杯水,都要請示典簽,如果典簽不在,那就只好整日忍渴挨餓。各州郡只知道有典簽,而不知道有刺史,他們怎麼能不反呢?」可見當時典簽的權力,甚至可以超過刺史。
所以,蕭鸞誅殺諸藩王之時,都令典簽去殺,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抗拒。太子詹事、散騎常侍孔珪听到情況之後,流著眼淚說道︰「齊朝的衡陽王、江夏王非常有意于輔佐帝室,然而仍被殺害,如果不設立典簽,肯定不會至于如此的。」宣城王蕭鸞也深深地知道給諸王設典簽的弊端,因此發布詔令︰「從今開始,各州有緊急事情,應當秘密地奏告朝廷,不要再派遣典簽進都。」從此,典簽這一職務的作用就漸漸弱小了。」
蕭子顯論曰︰「帝王之子,生長在富貴之中,才剛剛離開後宮閨房,就去擔任作為一州之長的刺史。為了預防和消除他們驕奢婬逸,特意要給他們制定出一些法規,這在歷代均被看作常典。所以,皇帝就從自己的心月復中挑選一些人,去監督輔佐這些藩王;或者從身邊舊人中挑選出來一些人,任命為藩王們的典簽,凡飲食起居一應,事項,都得告訴典簽。所以,藩王雖然所處位置很高,但是都行不由己,藩王們由于威不在身,不能施恩于下屬,所以一旦朝廷艱難危急之際,期望他們來扶危匡正,如何可能呢?藩王置典簽之例始于劉宋,南齊沿襲而不變,弊端尤多。」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南齊書》的作者,齊高帝蕭道成之孫)論曰︰帝王之子,生長在富貴之中,才剛剛離開後宮閨房,就去擔任作為一州之長的刺史。為了預防和消除他們驕奢婬逸,特意要給他們制定出一些法規,這在歷代均被看作常典。所以,皇帝就從自己的心月復中挑選一些人,去監督輔佐這些藩王;或者從身邊舊人中挑選出來一些人,任命為藩王們的典簽,凡飲食起居一應,事項,都得告訴典簽。所以,藩王雖然所處位置很高,但是都行不由己,藩王們由于威不在身,不能施恩于下屬,所以一旦朝廷艱難危急之際,期望他們來扶危匡正,如何可能呢?藩王置典簽之例始于劉宋,南齊沿襲而不變,弊端尤多。
蕭昭文名為皇帝,實為傀儡,行動上沒有絲毫自由,甚至飲食起居等生活小事,也要先報告蕭鸞批準。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初的一天,蕭昭文想要吃蒸魚菜,太官令說沒有蕭鸞的命令,竟然不給他吃。在這種形勢下,初十,皇太後(文安王皇後王寶明,也稱宣德太後)被迫發出詔令︰「新繼位的皇帝年令幼小,不明國事,昧于朝政。況且,他從小就疾病纏身,體質羸弱,不能承受過重的負擔。太傅宣城王蕭鸞,是宣皇帝蕭承之之嫡孫,又深得太祖皇帝的鐘愛,所以宜于入宮承受皇位。皇帝可降封為海陵王,我本人也因年老而告退,不再過問朝政。」並且,以宣城王蕭鸞為太祖的第三子。
這一年,齊明帝蕭鸞詐稱海陵王蕭昭文有疾病,幾次派遣御醫前去看視,伺機謀害了他。可憐15歲的海陵王蕭昭文,就這樣成了宮廷斗爭的犧牲品。其葬禮依照東漢時曾讓出皇位的東海恭王劉強的舊例進行(劉強由皇太子改封為東海王,劉強病逝後,漢明帝劉莊以皇帝的儀仗為劉強舉行隆重的葬禮,他親自和皇太後出洛陽津門亭發哀。所以說對劉強的安葬超過了諸王)。謚曰恭王。葬江蘇鎮江丹陽。據說,就坐落在建山鄉爛石弄北不遠處。墓今已平。墓前有2尊石闢邪,南北對列。南闢邪現已碎,北闢邪較完好。形似獅,身長1.58米,高1.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米。張口吐舌,作蹲踞狀,其形態為南朝石刻中所僅見。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是南齊歷史上極不幸運和不光彩的一年,齊王朝竟然出演了一年三帝(郁林王蕭昭業、海陵王蕭昭文、齊明帝蕭鸞)和一年三號(隆昌、延興、建武)的「活報劇」來,真是「亂哄哄,你方下台我登場,今朝皇帝我來當。」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一過程。
當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三十日,武帝蕭賾崩,由蕭昭業即位。建武元年(494年)正月初一,郁林王蕭昭業改年號為隆昌。
建武元年(494年)七月二十五日,蕭鸞改立蕭昭業弟新安王蕭昭文為帝,年號延興。
延興元年(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蕭鸞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帝位,為高宗明帝,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一年三帝、一年三號」的由來。
此時的蕭氏皇族中才有一些人,深刻地體會到了當初齊高帝蕭道成,在取代劉宋最後一個小皇帝劉準時,劉準哭得發抖的那句話︰「但願生生世世不再生在帝王家(焉有來世乎)!」
《列傳》選錄︰
海陵王王妃,王韶明,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太常慈女也。永明八年(490年),納為臨汝公夫人。郁林王即位,為新安王妃。延興元年(494年),為皇後。其年,降為海陵王妃。